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这里最国际,却也最中国
文 | 闻琛 图 | 学校提供
编 | 陈天娇
“如果将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宗教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让他们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可以为消除国家或地区间的冲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做出重要贡献”——怀着这样的初衷,德国教育家科特·汗(Kurt Hahn)于1962年在英国的威尔士创办了第一所世界联合学院——大西洋世界联合学院(UWC Atlantic College)。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UWC的理念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截止目前,UWC大家庭共有17个成员,这其中就包括2015年诞生的常熟UWC。
带着UWC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多元化基因,常熟UWC成为中国大陆“最国际化,没有之一”的学校,在校师生来自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但与此同时,学校又将中国文化视为重中之重,不仅开设了从初级汉语到母语纯文学全覆盖的七门中文课程,还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独特新颖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正身处其中的这个古老而迅速崛起的国度。
其实,在常熟UWC,从学校建校支柱的确立到具体政策的制订;从学务架构的设置执行到延伸课外活动的设计,都在确保这是一间“最中国”的国际学府。为何会形成这种“既国际又中国”、充满张力的身份定位?
为了探究这背后的原因,菁Kids专访了该校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副校长李萍老师。
中文课:
凡是进这所学校的学生
人人都要选一门中文课
常熟UWC有一项特殊的规定,所有入学学生都要修读一门中文课。以中文为母语的同学可以选修IBDP中文母语级别的文学课或语言与文学课;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同学可以选读中级汉语B课程;而中文零基础的外籍同学,则可以选学初级汉语课程。
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中文课,常熟UWC中文系配备有14名优秀的老师,这些老师绝大部分都有过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能引导学生们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观照中文作为母语,以及中文作为学习中的新语言所蕴含的深邃含义。
除了课内学习,学校里还有“中文辅导一对一”(Mandarin Tutor)的互助组,每一名选读初级汉语的外国同学,都有一名母语是中文的同学作为课外辅导员。辅导员需要定期与汉语课程的老师们开会,了解最近这段时间的教学主题,例如时间、购物、旅行等等,及时辅助跟进,商讨课外该怎么配合。
当然,在常熟UWC,学习中文决不仅仅止步于“你好!您好!滴滴,淘宝”这样的日常交际层面,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庆期间,学校的中国项目都会精心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因为学校就在昆承湖畔,春暖花开时节便能看到许多常熟本地居民到湖边的状元岛和虞山脚下放风筝。
中文辅导员们由此想到一个好主意,他们买了100个白坯风筝,铺在体育馆的地上,邀约了100个不同国家的老师和同学们,在风筝上描画他们各自国家的国旗。此后请来在全国风筝锦标赛上屡获殊荣的沙家浜阿庆嫂风筝队,请“阿庆嫂”们帮忙把这100个小风筝串成一个长龙风筝。
清明节当天下午放学后,同学们便沿着开满杏花、樱花、梨花、桃花、油菜花的状元堤,鱼贯步行来到湖畔的状元岛上,由众多国际师生组成的队伍,齐心协力把长龙风筝放上了蓝天,场面蔚为壮观。
放完风筝,学校的中文系负责订购的常熟本地时令特色小吃青团和梅花糕,出现在食堂的晚饭加餐台上。回想起那天的场景,李老师仍印象深刻:“那些糕点团子,从蒸笼里拿出来就没了!拿出来就没了!大家好喜欢!”显然,小小糕点赋予了中国传统节庆以独到的味觉记忆。
与之相配合,同学们还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展出与清明节相关的一组中国古典诗歌,既介绍“青团”的来历,也讲到寒食节的故事。“过一次节,就能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这一系列内隐在活动之中的文化含义。”李老师说。
工夫在诗外:
借助本地丰富资源
拓展课内中文学习
因为地处有着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江南水乡,常熟乃至整个苏州大市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单成功申请的国家、省市级的非遗文化项目就有一百多项,这也为同学们了解书本之外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常熟UWC的外国学子们,两年来均兴致勃勃地参加“外国人在苏州”的才艺比赛;正月赶庙会获邀扮演黑、白财神;学校还邀请来自本市梅李镇舞龙、舞狮的好手,每周一次到学校传授技艺。
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就近去到当地的博物馆、书楼、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以及孔庙等文化场所,开展一日研学游。老师们总能把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让学中文母语的同学在孔庙正殿里上一堂《大学》;在翁同龢纪念馆为外国同学细解状元碑、详说鳌头的来历。
“非遗项目进校园”是整个学年活动的亮点,同学们得以有机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学校请来的常熟花边师傅,为同学们现场演示这项本地濒临失传的技艺。师傅边讲解边演示,听讲的中、外同学边看边学,饶有兴趣地尝试了一番。
而中国古琴流派中最著名的一支便是常熟的虞山琴派,在此地有深厚的根基。为了让UWC的同学感受古琴的魅力,学校专程把参加第五届江南文化节的“中华古琴艺术家演奏团”请进了学校剧场。
观赏会之前,来自德国的音乐老师Christoph结合“世界音乐欣赏”这一教学单元,带同学们查资料、忙调研,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问题。演出当天先听演奏,之后与演奏家们现场交流,高质量互动。
接待家庭与社会活动周:
感受更多样的中国
在常熟UWC就读的国际学生来自全球各地,国内的孩子也来自全国各地,每每到了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或者寒暑假,外国学生就会被中国室友或是同学朋友们邀请去家里做客。
“接待家庭”的经历,不仅让外国学生在最接地气的场景中活学活用汉语,试着与“家人”亲密交流,还能真切了解中国人最真实的日常生活。
李老师介绍说:“有个接待家庭,一家接待了十三个外国孩子,在家里打了大通铺。还有一家接待了七、八个孩子,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动员来帮忙做三餐美味的中国饭菜。
住宿期间,新结识的家人还带着他们到处参观,为他们介绍本地特色的种种传统文化。”这些睡大通铺、吃大锅饭的场景,想必都会成为学生们在未来会时常唤起的美好的中国记忆。
除了去接待家庭体验寻常人家的生活,常熟UWC在过去的两年中还组织了每年两次的旅行,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DP预备班和DP一年级的学生,均由学校组织前往湖北、河南、海南、江西、河北等省份的国家级贫困县进行文化交流。他们来到由香港言爱基金会创办的思源学校,为乡村贫困、单亲和留守家庭的孩子们带去了国际学校的优质资源,让乡村的孩童也能有机会感受到城市文明的美好,认识世界各国的人土风情。
这些大孩子与当地的小同学一起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有些甚至担任了音乐、艺术、英语、演讲等等课程的“老师”。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师”们的自我介绍,总是从努力用新学会的中文短句作自我介绍开始:“我是希腊人,我叫…… ! ”,一边展示PPT,一边介绍自己国家的风貌特色。
对于UWC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文化交流让他们在看到了苏州、上海、北京这些发展中城市的时尚新潮、日新月异之外,也能强烈意识到中国亟需发展的另一面。
与此同时,这也为当地的师生们打开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明亮窗户,很多思源学校的孩子们就说:“我要像他们一样好好学习!”“我现在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我必须更加努力!”
每一年的三月,毕业班的学生也会有一次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不同于学弟学妹们的是,他们必须自行组织队伍、开发寻找项目、自行协调沟通、确定线路日程,最后再邀请老师当他们的领队。
在这样的“社会活动周”里,校方会鼓励同学们多做文化交流和探索,比如:到访四川熊猫基地;行走中国西北丝绸之路;更有挑战性的是2017年三月,有同学自行联系去了贵州的苗寨,帮助擅长苗绣的当地人做起电商生意。李老师说:“那边根本没水洗澡,没有厕所,这些都带给学生们很多的个人挑战和不同寻常的体验。”
说起现在国际学校在大陆的蓬勃发展、家长们普遍重视起孩子学外语,李老师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要追求提升国际化程度这个目标,的确需要一些具体能力来支撑,而语言是最最基本的技能。但如果以牺牲或是放弃与自己的文化身份绑定在一起的中文学习作为代价,那就未免得不偿失,其中彰显出的根基上的损害,真应该被更多的中国家庭意识到。
在加入常熟UWC之前,李老师曾在1992年建立的第八间UWC——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任职二十年,教过中文IBDP的所有课程。
也许正是因为长期身处于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中,她对确立个人民族身份认知这件事感触极深:“人人都知道United World College中的这个U指的就是‘联合’,你一定要把你自己的色彩带到这片世界民族之林中去。一大片森林中并肩站立很多很多的大树,这株叫挪威、那棵叫德国;有叫英国的,也有爱尔兰和冰岛......而我这一棵树就叫着中国!每棵树都不一样,但一定要活出自己的姿态,自己的颜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END-
《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
菁kids 2017 12月/2018 1月合刊
点击查看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这里最国际,却也最中国
包玉刚实验学校:什么是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编者|是什么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
|专栏|雕像的作用
|话题|亲子整理:从洒扫庭除到理清头绪
|在读|建造充盈的人格,从幼年家庭教育开始
|看世界|越南芽庄的碧海蓝天亲子游
|父子说|意大利营地的中国父子
|创业记|零经验全职妈妈与她们的网红亲子餐厅
本文原载菁 kids 12月/1月合刊《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印刷版于2017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