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文阅读不能满足于“会读”,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力”?

菁上海 菁kids上海 2021-03-30


文|晓谈  图|Toa Heftiba on Unsplash



去年曾经和朋友带孩子们一起去墨西哥玩,在一处沿海溶洞,当我在阅读关于溶洞的英文说明时,朋友的孩子过来一起读,才刚满7岁的孩子竟然能把“地壳”、“二氧化碳”、“钙化”这些英文名词流畅地读了出来,让我非常吃惊!

 

但是,孩子读完后,他对我说,他完全不懂这些是什么意思。

 

今年女儿上了二年级(注:作者一家居住在加拿大),我和她的班主任老师交流女儿在阅读方面的进步。老师说,从reading level上来说,女儿可以阅读三年级的书了,但是她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在二年级左右。

 

也就是说,和朋友的孩子一样,女儿在“会读”与“读懂”之间存在着Gap。我们常常觉得英语的阅读能力等同于词汇量和对语法的掌握能力,但其实不然。

 

什么是阅读力?

 

第一次见到“Reading Power”这个词,是在女儿教室的小黑板上。老师解释说,阅读力是在加拿大BC省很多小学都会推出的课程,培养孩子在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朗读,他用到了嘴;如果指读,他还要用到手指;当然,阅读时一定要用到眼睛。但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他用脑子了吗?换言之,他是如何思考的?

 

在2002年,温哥华的一位小学教师和语言研究学者Adrienne Gear带领团队发起了一个“阅读力”项目,并相继撰写了《Reading Power》(阅读力)、《Non fiction  Reading power》(非虚构阅读力)和《Writing power》(写作力)三本书。近十多年来,阅读力越来越被重视,阅读力课程也获得了BC省大部分学校的推广。


Reading Power

by Adrienne Gear

 

为什么关注阅读力?

 

在孩子学习英文阅读的过程中,主要用到两种技能,一种是“Decoding”的能力,一种是“Comprehension”的能力。

 

Decoding就是对词汇的解构,它决定了阅读的准确性和流畅程度。Decoding单词是有技巧可循的,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的Phonics(自然拼读),就是学习解构单词的一种方法。

 

Comprehension能力则是对文字和上下文的理解能力,它决定了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简单说来,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盖房子的话,Decoding就是搬砖的能力,而Comprehension则是把砖头盖成房子的能力。

 

我们在家陪孩子阅读时,大部分关注的都是孩子是否认识某个单词,或者能否准确发音。但是,我们很少去关注孩子在阅读时候的理解能力。

 

事实上,学校里都会教给孩子“Decoding”单词的技巧,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自学很多单词,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孩子理解能力的不匹配,就像我们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现象对在英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十分常见。

 

阅读力包含哪些能力?

  

思考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而阅读力培养的是阅读时候的思考方式,侧重于对与Comprehension能力的提升,也就是“盖房子”的能力。阅读力包含有五种能力,关联(connect)、质疑(question)、视觉化(visualize)、推理(infer)和转化(transform)。


 

BC省小学的阅读力课程是针对孩子阅读思考能力的系统性训练,按照年级的不同,对以上五种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这些专业名词看上去似乎有些高深,但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用到。下面,我结合一些例子来说明,作为家长,我们如何通过一些简单可行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提升阅读力。

 

关联

 

我记得女儿读一年级时,有一次特别主动让我带她去图书馆借关于Terry Fox的书,原来她在学校参加了Terry Fox的长跑。那几本书她读得非常认真,有一本还借阅了第二遍。更巧的是,她在一次去博物馆时偶然碰到了Terry Fox的展览,见到了Terry Fox的奖牌、假肢等,她开始去辨认这些是不是和她曾经在书里看到过的照片一样。有一次路过温哥华图书馆,附近有Terry Fox的雕像,她非要下车去和雕像合影,还顺带提到了这是她在一本书里看到过的雕像。

 

关联能力,是一种将书里的内容与个人生活和感受连接起来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阅读时候的感受,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需要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的共鸣。当书中出现的场景、人物、事物或者情感也曾出现在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时,往往能让孩子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感受。

 

因此,我们在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经常停下来,表达我们自身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说“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同时,也适时引导孩子运用关联能力,说出他的生活感受,最简单的问题就是:“读到这里,你想起了什么?”

 

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质疑,好奇心有存在的理由。阅读的时候,学会提问甚至比回答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的阅读者,常常会提出两类问题,基于文字的问题和基于推理的问题,或者说快速提问与基于深层思考的质疑。

 

女儿前一阵子读了一本关于南丁格尔的绘本,里面有一页讲到南丁格尔小时候喜欢给洋娃娃看病和开医院,后一页讲了南丁格尔长大后,不顾家人的反对要去做护士。她当时问我,为什么南丁格尔要去做护士?

 

一瞬间,我觉得这真是个“蠢”问题,她显然没有理解“前后铺垫”的这种联系。我说,前一页都讲到了,她从小就很喜欢护士呀。

 

女儿想了想说,小时候那是玩游戏,我喜欢玩Paw Patrol,我以后没想去做个Paw Patrol。

 

听她这么一说,又觉得她不无道理。她的问题,其实是基于她个人体验进行 “深层思考”的问题。


 

所以,当孩子提问时,即使是你看来“愚蠢”的问题,也不要去否定孩子,而是要鼓励任何形式的提问。当孩子不知道如何提问时,可以引导孩子经常使用5W问题,也就是Who?What?Where?When?Why?

 

视觉化

 

凡是根据知名小说或者大IP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无论拍得多么成功,总会有书粉吐槽甚至抵制,因为它不符合这些书粉的“视觉化”想象。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把文字里变成我们脑中的形象,这就是视觉化能力。孩子天生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如果看电视或者打游戏过多,脑中的视觉化能力就难以得到锻炼。

 

在女儿学校,教室和走廊的墙上经常展示着孩子们的涂鸦作品,往往是孩子们根据某一个主题故事创作的。低年级孩子写作文时,一般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写短短几句话再配上图片来表达。因此,鼓励孩子根据文字来绘画,是一个培养孩子视觉化能力的好办法。

 

在家里,我们不要吝啬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享受做一个纯粹的听众。当故事中出现孩子熟悉的物品或场景时,我们可以停下来问问孩子:“你想象一下,TA是什么样子的?”更进一步,可以一起讨论触感、气味、声音等,这样,孩子的感官通过文字全部调动起来了。

 

推理

 

熟悉凯迪克奖项的人可能会发现,很多凯迪克获奖图书都是无字书和文字很简洁的书。这些书初看起来,可能对孩子的词汇量完全没有帮助,但是它锻炼的是在阅读中最复杂同时也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推理能力。

 

推理,是根据文字或者画面去思考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换句话说,是解读作者的“话外音”。

 

因此,Adrienne Gear很推崇无字书或者只有简单文字的绘本来给孩子阅读,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

 

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时,可以通过“O-W-I”方法引导孩子进行推理。其中,“O”指的是孩子观察(Obeserve)到的事实,“W”指的是在这个事实上进行的提问(Wonder),“I”指的是推理(Infer)。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常常提这三个问题,“你看到什么了?” ,“你觉得有什么问题?”,“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

 

转化

 

转化,是用书中传达的信息来更新或改变我们的认知。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一切信息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而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构建知识体系最好的方式。


 

读虚构类的图书,像故事、小说,孩子能学到某些道理或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读非虚构类图书,像历史、科普读物,孩子获得的是基于客观世界的信息和知识。

 

我们小时候在学习课文时,被灌输了许多的“道理”和“中心思想”,感觉被洗脑了。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很多人都意识到不能给孩子去讲太多“道理”。但是,如果孩子读完一本书而不知所云,并不见得是好事。

 

我记得女儿读了一本关于奥巴马的绘本,书里讲到奥巴马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度过了童年后去美国读中学,同时他的妈妈是白人,爸爸是非裔黑人,所以他少年时代很为自己的归属感而困扰。成年后,他找到了他的归属感,把美国人、非洲人、印尼人都当成了他的家人。

 

我也借此和女儿讨起她的归属感的问题。女儿虽然没有困扰,但是也常为更喜欢中国还是加拿大而纠结。读完那本书,她自己说,中国和加拿大她都喜欢。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思考书里传达的重要信息,比如就此问问孩子,“你以前是怎么想的?”,“读完这本书,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晓谈

毕业于上海交大,曾就职于上海某三甲医院和五百强外企,现在全职妈妈一枚,家有两个可爱的宝贝。2014年全家移民加拿大,与几位妈妈一起创立非营利组织“温哥华故事妈妈”,倡导儿童阅读。

 

-End-

 

《给孩子的设计》

菁kids 2019 3-4月刊 

更多菁彩内容 [请查看导读]


封面故事

气球岛儿童乐园:只为勇敢探索的童心而设

玩出创造力:KITIVITY,给孩子的玩乐创意设计

远大前程——点燃探索精神的教育之旅


|话题|NSDA中国学术总监:辩论的意义不在输赢

|话题|辩论,让孩子在安全的空间里犯错

|话题|辩论,让你有机会去认识另一群人的世界

|父子|怎样为儿童做设计?

|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产品经理”吗?

|父母|文学相遇一分钟

|父母|少年管理员

|在读|阅读力,究竟是一种什么能力?

|旅行|看,袋鼠在打架!听,考拉在唱歌!

|美食|诸肉不如猪肉香——炸猪排


本文原载菁kids 3-4月刊《给孩子的设计》,印刷版于2019年3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TRM SHOP订阅。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