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维什 | 我们也爱生命
面对家园不断被毁,无论是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还是流亡各地的难民或移民,战火带来的凄切场景,犹如灾难日(Nakba)的不断重演,挥之不去。一如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在《遇害的家园》中所述:“石头、青菜、玻璃、铁、水泥,/ 如生灵的肢体,四处散落”,“所有这些”“在一分钟内都幻灭了”。 这些通过诗句承载的细节,成为了苦难的见证,而诗歌本身,也成了诗人穷其一生抗争的方式。本文选取了巴勒斯坦著名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四个阶段的不同诗作,以飨读者。作品大部分选自薛庆国教授和唐珺老师翻译的诗选《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于2016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此外,本文还包括唐珺老师授权分享的论文《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抵抗诗”的多重解读》中的部分内容。薛庆国教授和唐珺老师的译文完整地传达了达尔维什诗作的整体风格,并为突出其中“意象的新鲜感、句式的冲击力、词语搭配的和谐性或突兀性”,做了创造性的变动,为读者再现了原诗作的魅力。++++此前,结绳志特编辑巴勒斯坦人类学书单,以展现人类学对巴勒斯坦的关注与介入,并呼吁共情地理解巴勒斯坦人民饱受暴力而坚韧反抗的经验,借用达尔维什的诗句,体会其中“丝绸的力量和蜂蜜的刚强”。另外,我们还转载了《虚构的犹太民族》一书的书评,原书作者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系教授施摩罗·桑德。桑德教授从以色列历史出发,剥茧抽丝,追溯犹太民族的由来,揭示其族源的复杂性,解释犹太复国主义的发轫及演变,并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敦促超越犹太复国主义,创造多元、开放、包容的国家。
悬诗(阿拉伯语:المعلقات,al-Mu‘allaqāt)是阿拉伯贾希利叶时期一批著名长诗的总称,被认为是该时期阿拉伯文学的精华和代表。此图描绘了在花园里为一位贵族小姐唱琵琶,为马格里布或安达卢西亚的手稿,藏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图源wiki
2008年8月10日,巴勒斯坦民众在拉姆安拉举行烛光守夜活动,悼念达尔维什。图源澎湃
失去
护照
艾斯勒·朱恩迪-被占领的耶路撒冷。根据Al Jazeera的《7种护照与身份 巴勒斯坦人在其国家内的复杂故事》报道,“在这个文件的首页上用希伯来语和英语写着, ‘本文件的持有人不被视为以色列国公民’,这种表达体现在机场上对耶路撒冷人的歧视,耶路撒冷人与以色列公民在机场遭遇的待遇完全不同,前者要经过更为细致的检查和排队。一旦耶路撒冷人登上飞机,这份文件就会失去有效性,他们将被迫在抵达的地点出示约旦护照,因此,他们决定不去旅行,他们必须居住在被占领的城市内,占领者禁止耶路撒冷人在被占领土之外选择自己的居住地,因为他们将面临被撤销居住权的决定。”
巴勒斯坦人在1947年底开始逃亡,但大部分人在1948年4月至8月间离开或被赶出家园。到1948年秋天,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已经形成,有70多万人在逃。图源联合国档案馆,1948年
在1967年的阿以冲突中,许多流离失所的人已经是登记在册的难民,因此,他们再次流离失所。大约150,000名注册难民从西岸逃到约旦,另有38,500人从加沙地带逃到约旦。大约16,000名来自叙利亚戈兰地区的登记难民主要逃往南部的大马士革和德拉。为了应对流离失所者的涌入,建立了九个新的紧急营地,其中六个在约旦。五十多年年过去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仍在继续。这张照片显示了1967年,在距离杰里科8公里、距离耶路撒冷43公里的艾伦比桥上的一个年轻女孩。图源近东救济工程处档案照片,George Nemeh摄影
2007年5月,黎巴嫩武装部队和激进组织 "伊斯兰法塔赫 "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伊斯兰法塔赫 "渗入了黎巴嫩北部的巴里德河难民营(NBC),并将其作为向黎巴嫩军队发动攻击的基地。战斗的结果是,该难民营被完全摧毁,其27000名居民流离失所。摄影师未知,图源2007年近东救济工程处。
欢迎通过多种方式与我们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