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管理】写好高考作文,孩子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2015-06-08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
点击上方“人民教育”可以订阅哦
民小编说2015年高考,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共采用了16套作文题。其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高考作文引发人们对作文教学、语文教育,乃至教育整体的关切,每年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5年高考作文的价值特征和趋势是怎样的?写好高考作文,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小编对照这些能力,额头冒汗,真不知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走进高考考场的?!

1
开放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编有话说
逻辑思维、哲学视角、辩证判断……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锻炼,比如参加辩论社团、多关注时事新闻等,这些对高考作文的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帮助哦!



从全国范围看,2015年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较中说理论证,既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如江苏卷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出对智慧探讨的话题,既打开写作思路,又可以引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和深度思索。题目本身并不复杂,但要阐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

浙江作文题对“人品与文品”、全国汉语文作文题“阅读意义的反思”等试题都给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这类思考强度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才有可能将写作向深度展开。从这些试题可见,目前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

潘涌(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高考作文改革和创新的根本逻辑,就是基于时代的特质。纵观今年高考16份作文题,包括18个省市共用的新课标全国一卷、二卷及“汉语文卷”,全部采用材料开放、话题灵活、自选立意、自拟标题的“自主作文”。尽管深度有异,但都呈现出一种植根本土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的“思辨”色彩

比如,上海的作文题“心中的坚硬与柔软”,意蕴深沉,给考生留足了多元、开放和个性化的思辨空间,有助于引发考生突破传统化、公共化和标准化之类的同质思维窠臼,形成其辩证性、批判性、发散性和创新性等诸多精彩的异质思考,最后充分释放考生作为主体生命的个性思想力。


这种思维开放导向,有助于根除事先背诵、临场套用的模式化作文,有利于选拔思想丰富、视野开阔、逻辑缜密而表达娴熟的优秀考生


袁卫星(江苏省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振华中学副校长):与往年高考作文相比,2015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的不少材料内容思辨色彩有所加深,这对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有指向意义。

例如全国一卷材料中女大学生小陈举报自己父亲的行为,是点赞还是质疑?这里没有单向的片面结论,而是把矛盾的双方提供给考生,由考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


从这一点上来说,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与2003年以“智子疑邻”为材料,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的全国卷作文题相比,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现实性、开放度、思辨性特点更为明显。


2
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与反思力
小编有话说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古话早就OUT啦!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目大多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多关注社会时事,没有对生活的丰富体验和感悟,怎能下笔从容接地气?



在继承往年作文命题传统的基础上,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仍是新材料作文“主统天下”的格局,全国新课标I卷和2卷、浙江卷和上海卷均以材料作文形式命题;从提供的材料内容上说,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时代精神,紧贴时事热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


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卷延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两概念”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路子,引导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面对这一题目,学生因有丰富的生命体验,所以都会有材料可写。

同时因为它的空间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显现出来,那些生命体验更丰富、积累材料更厚实、写作水平更高的同学,也有高度可攀。如果考生能从一般的人生体验出发,思考不自由的生命个体如何进入自由的人生境界,如何达到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和谐统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将一定能到达很高的地方。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

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

苏贤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整体上都比较接地气,指向性比较明确,学生有话可说!一方面今年的作文题贴近社会生活,提供的作文材料大多取材于社会热点事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中国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另一方面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学习,关注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等。

比如,全国I卷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亲情”、“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全国2卷的作文题,三个材料“笃学创新”、“敬业爱岗”和“传播美丽”,正是当今社会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社会所传播的正能量;浙江卷作文题关注人文和个体,关注作文与做人、人品和文品,自然联系到当下的明星犯罪、反腐等;上海卷作文题,关注新时期个体精神的培育,个体和谐之于社会和谐的意义。

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命题。上海卷引导和谐生命的建设。“柔软”与“坚硬”是人的心灵的两种状态,人或在“柔软”之中,或在“坚硬”之中,或在“柔软”与“坚硬”的统一中。认识两种心灵状态,构建和谐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是幸福人生建设的重要部分。这一题目体现语文教育对生命情怀的关照。当今时代,因种种原因,不和谐的心灵所造成的生命苦难,不仅在学生群体中常见,在成人社会也比比皆是。因此,这一题目其实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3
阅读积累与甄别分析材料的能力
小编有话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很有道理滴。千万别步小编的后尘,只会最后叹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要想在高考作文的舞台上有精彩的呈现,阅读积累、材料分析,这样的基本功一样可都不能少。



有人曾说过,“作文是阅读下的蛋。”2015年全国各省市作文题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这种共性特征,其实对学生平时的阅读面和视野也是一次全方位“检阅”。


袁卫星(江苏省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振华中学副校长):对于考生来说,今年的作文题普遍对他们平时的阅读量和生活感悟、体验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呈现学生“思想条理”的真实水平,高考作文亦能显现出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今年不少材料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有隐性要求。当然,这里的阅读,除了读名著,读文章,还包括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以浙江卷为例,“文品和人品”的材料,表面上看,考生的选材范围有所收缩,但实际上,围绕着古今中外文人、艺人的作品、人品,考生可以有历史观感,也可以有现实观照,更可以有人生自觉。要真正写好这样的文章,既要有对文学的阅读积淀,又要有对社会有一定的阅读思考

陶文(山东省青岛市九中语文教研组长、青岛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对于有些含混的作文材料,要求考生具有短时间内准确甑别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否则写出来的作文可能谬之千里。

以山东省今年的作文题为例:在作文题里,孩子对于丝瓜和肉豆的探索是一种求知的表现,是一种探索,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即使是出于好奇,作为家长也应该积极的去鼓励和引导,而父亲的否定恰恰挫伤了孩子的这种积极性,父亲的观点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过于现实和功利。很多同学包括网友从顺其自然的角度展开行文,我个人觉得跟材料的关系不大,孩子并不是没有“顺其自然”或者不尊重自然,他只是在做一种探索发现,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而父亲觉得孩子的求知行为很可笑,如果一定要以父亲主张“顺其自然”来展开的话,我认为并不切题。

4
独立思考与自主表达能力
小编有话说
你不能让李清照写出苏东坡的豪放,也不能让苏东坡写出李清照的温婉,浙江卷“文如其人”的经典案例,也不知昨天他们两人被考生写了多少次!其实“文如其人”的重要一面就是“我手写我心”。带上自己的观察思考,爱恨情仇,才能写出真滋味!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哦!



潘涌:语言从来就是思维的深刻象征。面对难题的独立判断和缜密论证,最深刻地标志着人的理性思辨力的发展水准。我们亟须通过高考作文的改革来深度撬转写作教学的价值重心,进而深度培养每位国民独立思辨、自主表达、化解未有难题、突破心灵藩篱的伟大创造力。


纵观全部作文题型,鼓励考生做出有所选择的理性评论占据主流。即使所给的材料是事件叙述、情景描摹、人物再现,其考试旨趣也并不在于让考生对客观性人事再作精致到位的“复述”,而是为了从人和事出发再作“评论”,或者是就表面现象而个性化地“阐发”其深层意蕴(新课标二卷、江苏卷也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客观复述“叙事体”逐渐转向理性色彩浓郁的“评论体”。这是高考作文不易为人察觉的文体变革的主线索。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以“自主思考、独立评论”为内核的理性“评论体”代替经验性、复述性的“叙事体”,同时也取代以技术性“议论三要素”为形式、却无独立灵魂和逻辑思辨的传统“议论文”,这无疑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在高考作文领域的一种积极反映。

肖培东(浙江省永嘉上塘中学副校长,永嘉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考作文走向思辨和批判,培养理性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既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也是从语文写作角度培养“现代公民”的一条途径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依旧延续了这样的一种命题关照和希冀——独立思考,质疑精神,理性追求。材料分两部分,分别引用了古人两种立场的话语,即“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和元好问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表明了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的关系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学生从为文与为人关系的角度思考人性思考我们和我们的社会


陈少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广东语文科评卷组组长):提供的背景材料只陈述事实,不作评判,给考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是今年广东高考作文的特点。今年广东高考作文材料通过传统的看云识天气与现代气象预测相比较,在对生活有实用价值的自然规律的把握中,展示出人们离自然的“近”和“远”;通过在森林中接触自然与通过网络了解自然这两种途径,展示出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中离自然的“近”和“远”。

这个题目着意信息时代,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时,人与自然的距离这个角度,来切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具体主题。每个考生可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感悟、理性展开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在立意与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就好。考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对自然或“远”或“近”的感知和体验,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专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柔相济的修养问题,又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


另外四川作文题“老实与聪明”、湖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安徽作文题“显微镜下看蝴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高考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在如何调动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作了深入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高考作文命题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难度不大,但是需要考生进行想象,想象一个场景。这个题目场景比较复杂,故事要讲的可信,要有一点综合的能力,还要有一点叙事的能力,文笔要流畅。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网、光明日报等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蔡沁知、陆晓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