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学校安全演练中的“不安全”

2015-09-23 张新华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9月18日下午,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在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时,由于演练中道具发生故障,释放的烟雾过多,致使150余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反应。演练的逼真效果或许是达到了,但由此带来的伤害,暴露出了安全演练本身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演练“出事”亮起安全“红灯”


随着近年来安全演练日益受到重视,学校的安全演练活动正在逐渐变多,随之也暴露出一些“不安全”问题。

(1)急于求成盲目图快,拥挤踩踏藏隐患2012年11月22日,海南省临高县第一小学组织了两千多名学生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演练过程很顺利。然而当演练结束学生疏散返回教室时,意外却发生了。由于学校没有合理安排足够的疏导员,学生在二楼和一楼之间的楼道及楼梯上发生挤压,5名学生缺氧昏倒后,部分学生因为恐慌发生了踩踏事故,21名学生受伤。
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小的学校为几百人,规模大的学校为数千人,甚至更多。一栋教学楼往往只有两个楼道口,突发险情一旦来临,楼道、楼梯的人流量会在瞬间激增。一方面,应急疏散、应急逃生的师生要从楼道出来,另一方面,应急抢险、应急救援的人员要从楼道进入。疏散演练一味追求快速,极易造成楼道拥堵,导致逃生人员无法出来,救援的人员没办法进去。
在灾难面前,本能的求生欲望人皆有之,恐惧心理、恐慌情绪极易膨胀,只要有一个人失控,就会产生蝴蝶效应,那样极易发生踩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校园安全演练首先应着眼于有序。哪怕第一次的演练耗时长达10 多分钟,只要各环节都做到了有序,便是成功的。
地震、火灾等灾害留给人们的逃生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只有2 分钟左右的最佳逃生时间。随着演练次数的增加,10 分钟、9 分钟……3 分钟、2 分钟,自然会有“无他,但手熟尔”的得心应手,应急速度自然而然会提升。

(2)走过场流于形式,“实战”能力大打折扣虽然校园安全演练已经成了学校的常规工作,月月有演练科目,但演练效果并不乐观。
2008年汶川地震时,在4624万受灾人数中,中小学生、幼儿园学生的伤亡数量较大。另外,每年因为火灾、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学生伤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造成了许多无可挽回的损失。
在浏览一些学校安全演练的图片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或老师在现场漫不经心、说说笑笑,甚至有抱着膀子的旁观者,这些虽非常态,却能折射出安全演练没能进入状态。
有些演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有些消防演练,或许并非是为了安全真演练,而是走个过场,给“上级”或“领导”看。
演练非演戏,是实战的模拟。从收到避险信号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全身心进入避险状态,也就是说,身处演练现场的所有人都要进入状态,在那样特殊的时刻,不应该有“观众”角色存在。如果仅仅把演练当成任务,即使天天进行,也不可能收到实效。

(3)组织者亦是“门外汉”,指令错误酿灾难韩国“岁月号”客轮发生严重倾斜后,船方指挥者仍让学生留在船舱待命,致使失去了逃生的最佳机会。安全教育不仅要抓学生,更要抓领导和老师。我们的领导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吗?我们的老师能熟练掌握逃生抢救技能吗?
遇到突发事件,指挥者的指令是否正确决定着生死存亡的命运。学校安全教育往往教学生遇到突发事件该怎么做,却忽略了对老师的培训和教育。
有些演练忙于应付而缺乏周详计划,且现场的科学指挥也不到位;还有些演练的组织者本身就是个“门外汉”,没有预见到或者根本想不到演练现场的种种突发情况。学校的安全应急演练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决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

(4)千篇一律一味模仿,疏散了但却未能避险学校里进行安全演练的时候,不论防空袭演练还是火灾疏散演练,很多最后都选择疏散集结到操场的方式,殊不知这二类演练的重点是有区别的。
防空袭演练的重点应该是避险,一旦防空袭警报拉响,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立即进入防空洞。在无防空洞的情况下,应该就近寻找掩体,不让身体直接成为空袭目标。于学校而言,能有效藏身的地方唯有教室。如果防空袭演练时,从教学楼疏散并集结到操场,那么被动防空袭演变成了主动等待空袭。这种方式实际上选择了危险而并非避险。
制定演练预案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当遭遇地震、火灾等灾害时,空旷的操场要比教室安全得多,而遭遇空袭,空旷的操场要比教室危险得多。
应对不同的灾害,必须采用不同的策略,灾害来临时,有时只需要选择疏散,有时只需要选择避险,有时必须同时选择。

(5)盲目追求逼真,缺少对演练对象承受能力的分析理论上,逼真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现问题,然而问题在于,演练的“难度”设计若忽视了受众的应急能力基础,就很可能如“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一个合理的演练应该是在充分预估演练对象能力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程度上的“加码”,如此随着演练对象应急能力的逐步提升。
比如在甘肃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这起事故中,由于演练对象是学生,使用发烟道具对他们而言是否合适就值得商榷。演练并非一味追究逼真就好,而是要看其能否在教育效果和安全上实现最佳的平衡。
作为一场事先有准备、有计划的应急演练,应该方案翔实,而且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也在意料之中。演练为了增加现场情境的真实性,即使使用了发烟道具,但我们要分析喷烟多少合适?消防、医疗等配套救援是否同步跟进了?
为了提升社会的公共安全应对能力,加大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这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共识。可以预见,在未来安全演练将会愈发频繁上演,但如何确保演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显然还有不少值得探索和改进的地方。

从“练”中获得“实战经验”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的安全演练所发生的情况,超出了我们的意料,也让学生及其家长们大呼伤不起。但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认为,虽然学校在演练过程当中有漏洞,但学校要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因噎废食。

(1)演练的重头戏是“练”,最后做到沉着冷静

校园安全演练的重头戏是练。比如火灾进行逃生演练时,应做到快速、猫腰、护头、掩鼻(遇到浓烟时,可利用衣服、毛巾或者其他可利用的东西捂住口鼻,并尽量降低行走姿势,以免烟气进入呼吸道。如果烟气特别浓而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可贴近墙边爬行,因为近地处往往残留清新空气);


在拥挤的人群中,注意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当自己摔倒时,应尽快爬起;当被踩踏时,要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这些动作技能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避免中小学校安全演练发生意外,就要重“练”轻“演”。学校要认真组织学生“练”,学生也要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认真地“练”。在熟练掌握相关动作要领的同时,要学会当机立断,迅疾选择相对安全的避险场所,还要灵活处置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视情况就近关闭火源、电源、气源等。
没有扎实有效的训练,便不可能做到沉着冷静、辨明情况、思考对策、积极自救、互帮互助、听从指挥、有序疏散。真正多“练”几次,“练”的时间长一点,当灾难真正来临时,就能从“练”中获得“实战经验”,避免危险、保障安全。

(2)演练的形式要不断丰富,可以移至公共场所进行目前学校的安全演练主要采取“老师教、学生听”“老师说、学生做”“集体演习”等较为单一的形式。这种“单相输出”只能使学生掌握应急皮毛,并不能真正地掌握应急求生技能。
试想地震、火灾等突发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抗拒性,既难以预报,更不可能按照应急预案事先设计好的模式来发生。因此单一的演练弊端太多,组织安全演练要设计多种可能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才能收到实效。以地震为例,地震发生该怎样逃生自救,室内和室外要怎样不同应对,埋在废墟里该怎样保存体力等待救援等。突发情况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演练的形式要不断丰富与创新。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将演练由学校转移到剧场影院、博物馆、超市、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逃生技能。

(3)演练的目的是形成“能力”,做到有序、迅速、安全地疏散演练的目的是为了扎实掌握应急避险、应急疏散的方法和技能,提高逃生自救能力。校园安全演练旨在通过实战型应急避险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以有效避险,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虽然学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也遭受重创,但是地震发生时,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位置井然有序地疏散到操场,整个事件,仅仅只用了1分36秒,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这就是平时注重安全教育和演习的效果。据悉,从2005年开始,该校每学期举行一次紧急疏散演练,地震时逃生的过程、模式和结果与演练的完全一致。可以说,平时的演练,在关键时候,有效地规避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伤亡风险。
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同时,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
学校不仅要知道安全演练的重要性,而且要掌握如何有效地进行安全演练,使安全演练更显科学化、有序化和常态化。任何一次安全演练,我们都必须以最认真的态度去面对。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教学与管理》等

微信编辑:张新华

微信校对:董筱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离校学生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在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