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记】虽偏居乡村学校,但绝不做精神的流浪儿(一名乡村教师的阅读记忆)

2016-06-29 王爱忠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这是一位《人民教育》杂志读者、人民教育微信用户给小编发来的一篇随笔。文中,他用朴实、自然、诚恳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故事:是阅读为他一次次开启外面的世界,是阅读的哺育让他获得了精神的成长,生命的勃发。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他的经历恰好为这句话做了注脚。

 多亏了这位老师的回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阅读和成长历程。

文|王爱忠

1

我出生在一个闭塞乡村的贫寒之家。回忆童年,读书与阅读似乎无关紧要。我家兄弟姐妹四人,母亲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家里要靠讨饭度日。能够活下来,上几年学,认识几个字是“睁眼瞎”的父母最大愿望。

记忆中春节前后去拜年,看人家墙上贴的四联画,这可能算作我阅读生活的开始。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小学里,没有人关注你“成长”的过程,更没有人去关注你看了多少书。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自己用一角钱买了一本小人书——《孤胆英雄岩龙》,我把它当宝贝一样,翻了又翻,看了又看,都不舍得借给伙伴看。

后来,我学会了与同学借阅、交换那些黑白带有插图的小人书,什么《王二小》《陈毅》《高山下的花环》等。在诸多的连环画册里,以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居多。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那些书的主要内容都记忆模糊了,但是连环画册却点缀了我的童年生活,从连环画册里汲取到的现代文化气息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却沉淀在我的生活记忆里。



2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家里做作业的我,从收音机里听到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我一下子就着了迷。原来,收音机里还有这样好听的故事。于是我偷偷地听了《燕王扫北》《杨家将全传》《双枪老太婆》,等等,知道了许多说书的名家,如刘兰芳、袁阔成等。从这些评书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好人与坏人,学会了辩别忠奸。

后来,我又迷上了听收音机,不管什么台,不管什么节目,只要有时间,就要打开收音机来听。听评书、听新闻成了我的爱好,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实生活成为我的生活习惯,这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时,我也迷上了看书,只要有文字,只要能找到,都要找来看一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应该都是这个时候开始阅读的。

整个初中阶段,我还喜爱阅读各种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辽宁青年》……当时的我还察觉不到这些刊物对我会有什么影响,我只是觉得文字优美、内容新鲜,现在想来,大概正是那个不明世事的特殊年代,书海泛舟般无目的随性阅读,让我慢慢了解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现实世界,也为我以后的阅读生活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


3

高中,由于考大学的目的性很强,同学们课外的阅读时间很少很少。可是一下子丢掉在农村学校里养成的听评书看杂书的习惯,让我很不适应。学习之余,我感到从没有的孤独与寂寞。学校旁边的小书店里成了我最好的去处。可时间长了,只看不买,书店里的老板总是往外撵。

高二的时候,作为班里的纪律委员,我每周要两次检查全校同学们的午睡情况。一次我路过老师办公室的窗前,发现窗户没有关好,里面恰巧放着报纸夹,夹着一些报纸,我顺手伸进去,正好可以拿出来,一看有《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等。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兴奋与激动,我灵光一闪,这下以后可以看报纸了!当然,看过报纸后要原封不动放回去,否则的话,老师就不会把报纸再放在这个地方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偷读报纸的这个习惯直到我高中毕业都没被发现。经常看《参考消息》,对我的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我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注意用学过的哲学观点分析现实世界,用正在发生的现实验证观点,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我对文科的偏爱,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热爱,以至于我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启蒙的。
4

两年大学生活,除了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大学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业外,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是泡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

现在看来,这是我读书最多的时期,也是我为人生奠基的关键时期。我翻阅了罗素、尼采、黑格尔、康德等西方思想大师的著作,浏览了《论语》《道德经》《诸子百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认真阅读了巴金的《家》《春》《秋》、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当代小说。

可以说,大量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它丰富了我的政治、文化素养,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本书,一本是巴金的《家》,另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家》实际上是以作者自传的形式,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用自己的真诚,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我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因此而启蒙

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想到了“阿拉斯加”。我特别喜爱这个人物,因为在他身上,存在着一种力量,那就是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生活空间里。他要靠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更重要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是的,我们是平凡的人,可平凡的人同样可以拥有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心灵世界的自尊与高贵。
5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偏远的一所乡村中学教书。闭塞的乡村,简陋的校舍,一时让我感到迷茫与彷徨。更可怕的是,这里没有图书室与阅览室。学校只订了一份《中国教育报》,还在校长室里,老师很难有机会看到。记忆中,我的阅读是从一本教学杂志开始的。

1994年7月,我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专业本科函授班。一次,在一位同学家里,我无意中发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这本杂志,一下子如同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一片绿洲。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这本杂志,让它开始陪伴我的教学生涯。这一时期的阅读,基本上都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关。

后来在县教研室当兼职教研员,我有机会看到《人民教育》《课程 教材 教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政治教育》等专业期刊,更是如获至宝。当自己在教学中有困惑时,总会想方设法在这些杂志中寻找钥匙。在不断的阅读中,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一篇篇教学论文、教学心得也开始见于各种报刊。
6

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将人们引入了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2008年,我开始接触互联网,又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不无夸张地说,我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组装了一台式电脑,安上宽带网,开始了漫长的网上交流、学习和成长之旅。

现在的我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然后用1个半钟头浏览新闻网站、知名教师博客或读书;每天晚上撰写教学日记、反思,把每天发生在课堂上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动案例,及时记录下来,并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剖析和升华。我记不清读过多少文章与书籍,数不清熬过多少凌晨一点。功不唐捐,到目前为止我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累计达100多万字。现在,我开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陶行知等大师的著作,我相信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会越走越远!

阅读,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改变着我的命运;阅读,让我的心灵插上金色翅膀,在教育的蓝空中飞翔;阅读,是一种潜在力量,牵引着一名乡村教师走向远方!

(作者系山东省曹县大集乡中学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微信投稿
微信编辑:董筱婷

【微阅读】钱穆先生:毕业了,我们还要不要读书?
【随笔】老师,要对自己好一点


【关注】龙卷风来临,6名教师拼死堵门救下120名幼儿

你连未来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就敢规划孩子的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