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为啥这么难落地?
民小编说:
培训成果难落地,已是目前教师培训的痛点之一。每提及这个问题,多少都会让培训组织者、学校管理者、参加培训的老师感觉有些尴尬:培训时场面热烈,如打鸡血,培训完各回各家,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培训时的激动、兴奋、雀跃、万丈豪情就此消退,如同没有发生过。这该怎么破?挠头啊!来自江苏昆山陆家高级中学的卫娟娟老师对此有话说,一起来看~
文/卫娟娟(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暑假教师培训会场内名师们讲得精彩之际,妙趣横生,处处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听众们各个兴奋不已、心潮澎湃,掌声不断响起。大家在短短几天内收获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突然觉得脑洞大开、灵感扑来。
很多人心里都跃跃欲试,想立刻在自己的教育阵地里去试验一番。可往往几天过后,这样兴奋的神经就萎缩了一大半,等到新学期开学走马上任开始正式工作后,一切又打回原形,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各类教师培训的成果为何难以落地生根呢?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需要引起反思。
讲者和听者双方都要做好对应的准备,讲者的准备要来自于听者的需求。讲师在准备讲稿前要了解受众群体的特点,例如,听众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是全国各地教师还是某一个地区的?是普通教师还是一线班主任?是第一次听还是多次听?
如果讲师缺乏充分的调研分析,忽视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已有经验、个体需求等,没有做好“诊断——开方”的工作,就容易使听讲者产生疲劳感和失落感。
当然,作为个体教师在去接受培训之前,也需要深入系统地对自己以往教育教学进行一番梳理,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出自己专业成长中的困惑,带着“问题”的耳朵去倾听,才更容易产生共鸣,收获才会更多。
纵观当下绝大多数教师培训,还处于一种“听-讲”的模式,很多专家在舞台上浑身解数,使出十八般武器,讲得眉飞色舞、口吐莲花,而不少老师们却昏昏欲睡或在网上冲浪。杜郎口中学有一句名言:“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师一个奇迹”,那么,能不能“给教师一个舞台,还培训一个奇迹”呢?作为一线教师,大家喜欢这么模式的培训呢?
有调查表明,68.9%的教师选择互动性强,或是偏向互动体验的培训。其中,希望参与到“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类型培训的教师最多,约占23.1%。其他几种比较受教师青睐的培训方式依次是“实地参观考察型”“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
这些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要强调教师的“参与性、体验性”。面对教师培训和面对学生上课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想法设法激发每个在场人的积极心理体验。让大家放下顾虑、沉入其中、开动脑筋、小组合作,头脑风暴,借鉴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共同的困惑。要最大化地利用专家学者的知识资源,比如现场提问需求专家帮助,团队协作共同分析典型案例等。
很多培训都是专家讲完立刻走人,甚至还没讲完就要匆匆收场,因为下一场已经在等着。至于会不会有效果、成果如何落实转化,是与自己无关的。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过程,自有它的特殊规律和不可分割的连贯性。而在当前的许多培训中,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关注教师培训中的操作和管理,而对培训结束后教师的吸收如何,转化有无障碍,理论和实践距离多远很少有人关注。
没有对培训感受趁热打铁的总结,没有跟踪调查,没有打造出一座把经验嫁接到实践的桥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众多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无所适从,原地打转的局面不难想象了。
小编快评:
在培训界有个专有名词来指称培训成果转化的问题:培训迁移,指培训对象将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持续地运用到工作中。美国曾有调查发现,美国企业每年的培训能够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尚不及10%,迁移转化率堪忧(Smith-Jentsch等,2001)。可以说培训迁移转化率低是培训界的世界性难题都不为过。
培训迁移理论认为,在培训迁移过程中,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培训前动机(趋向于掌握培训课程的有意努力)、学习(掌握培训课程内容的过程)、培训绩效(对在培训中所学内容的测量)和迁移结果(受训者接受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这样完整的四个阶段,在其环节任河一处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培训效果打折扣。
对照这四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目前大多数的教师培训实际上重心都放在了“学习”这一阶段,对于培训迁移至关重要的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均有较大程度的忽视。这或许是我们未来教师培训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啊。
微信编辑:张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