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创造性越高越容易反叛,真的是这样吗?关于创造性的5大常见误区分分钟揭秘

2016-11-15 师保国 人民教育


一般而言,创造性指的是个体产生新颖奇特而具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重大进步,而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意义重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创造性的看法非常重要,它们会直接影响个体对创造活动的判断和行为。正确的理解才能引领正确的行为,因此纠正对于创造性的错误认识可是十分重要的!小编为您总结了关于创造性的五大常见误区,快来看看,自己“中招”了没?

 

对创造性理解的五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神秘化——创造就是灵光乍现的顿悟吗?


心理学家索耶指出,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把创造性理解为瞬间的灵感乍现,这一灵感的产生比较神秘,它源于无意识并需要通过顿悟得以实现。在我们最近针对443名中小学教师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当被要求根据赞同程度对“创造性的想法是从无意识中神秘出现的”和“创造性来自灵光乍现的顿悟”这两个观点进行1-5分的评定时,全体教师分别给出了3.01(标准差为1.14)和3.52(标准差为1.00)的分数,说明他们也相对比较认可创造的神秘性。

 

幸运的是,当代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对无意识、酝酿、顿悟等现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创造过程虽然有其神秘性,但总体而言是可以被认知的,例如,我们可以将其总结归纳为8个阶段,从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收集相关信息、酝酿,到产生想法、组合想法、选择最优想法、外化想法。


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创造并非是一种不可解释、一蹴而就的神秘过程,它只是包含了大量的日常认知加工过程的更为复杂的一种过程。看似是顷刻降临的顿悟也是创造者经年累月所掌握的领域知识中许多点点滴滴的组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跃,它基于个体长期的辛勤付出,有赖于前人的工作,并得益于团队的合作,而非神秘不可知的灵光乍现。



误区二:片面化——创造性就是发散思维吗?


在当代创造性研究的开创者吉尔福特看来,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它又主要表现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输出”。这一观点被“创造性研究之父”托兰斯所接受,因此他在实验中重点测量学生的发散思维表现和水平。


诚然,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创造潜力,但如果把创造性等同于发散思维,则会进入对创造性理解的片面化误区,从而把创造性只理解为发散思维或者是一种能力,忽略聚合思维以及创新品格。对创造性的理解不应是片面化的,其内涵应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性过程、创造性个人、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环境等多个方面。


误区三:病态化——创造性越高,越容易精神变态吗?

在传统观念里,创造性往往与反叛和标新立异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的理解中,高水平的创造者大都外表古怪,性格奇葩,独来独往,甚至在精神上存在异常,我们把这些印象称之为对创造性理解的变态化误区。


正如索耶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精神异常能带来某种特殊的智慧,大家很容易就能想出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例子,如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等,而大量的以心理疾病患者为主人公并将他们描绘成极具创造性个体的好莱坞电影(如《雨人》《闪亮的风采》等)则更是对这些观念的推波助澜。一些人甚至进一步认为,除了精神疾病有助于创造性更加自由地发挥,反过来后者的提升也可能带来心理方面的异常。

 

事实上,已经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创造性与精神变态之间并没有实质性关联。例如,埃利斯和伯尔曼对1030位知名人物的研究发现,这些人出现精神障碍的比例并不比普通人群高;盖策尔等人对400位杰出人物的研究也表明,在这些人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比例不到2%,比普通人的患病率还要低,同时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精神病的概率也低于常人。


伯克利人格评估和研究中心(IPAR)的麦金农在经过20多年的研究之后也发现,传统上对创造者所持的“书呆子……知识分子……沉默寡言的人”的观念几乎是完全错误的,正相反,创造性个体是快乐的、成功的,而且具有平衡的人格,他们不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患有心理疾病。总而言之,换言之,天才和心理疾病之间没有关系。




误区四:天生化——创造性是遗传的吗?

人们往往把具有极高创造性水平的人称为天才,这意味着他们的创造性才能更多是天生就具备而不是经过后天培养和训练而获得的。这种观念的进一步推论就是认为创造性源自遗传,一些人天生就更富有创造能力,并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显得创意满满。


而另外一些人则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创造成就,后天的教育训练提升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在前述我们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当被要求根据赞同程度对“创造性是遗传而来的,一些人天生就更富创造性”观点进行1-5分的评定时,全体教师给出了3.24分的平均分(标准差为1.08),说明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认可创造的遗传性。

 

实际上,尽管有其遗传基础,创造性并不像智力或内外向人格那样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是可培养的。更有研究进一步提出,创造性并不是一种跨时间、跨情境的高度稳定的特质,而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采取的策略。以上观点都表明,创造性的发展离不开后天环境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固然有其先天遗传条件作为基础,后天的努力和训练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误区五:晕轮化——创造会带来破坏性后果吗?

对创造性的理解不能只看到其灿烂的一面,也应注意到它晕轮之下的另一面。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默认和关注创造性的积极含义。然而近期研究表明,创造性可用于或好或坏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它存在阴暗面,甚至表现为只考虑一己私利,蓄意伤害他人(或社会)的恶意创造力。

 


有研究指出,创造性可能会导致创造者在道德标准尺度方面的放松,它会引发不诚信的行为;再如,创造性与攻击性、破坏性也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从破坏市场秩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到“人造鸡蛋”“地沟油油条”“毒豆芽”等损害人民健康的产品,甚至是网络上出现的针对社会权威的各种妙语连珠的“吐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意味着“打破常规”。这里的“规”如果是陈规陋习,那么创造性就显得恰到好处;但如果是已经稳定形成的道德规则遭到破坏,则可能带来负面的后果。


提高学生创造性,教师应该怎么做?

完美避开上述误区之后,老师们就可以在对创造性的正确理解的指引下,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啦!具体应该怎样做呢?赶紧往下拉,一条一条看起来!

 

研究发现,创造性很少来自灵光乍现的突然顿悟。相反,无论在科学还是艺术领域,创新需要意志坚定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从这一意义而言,创造性并不神秘,也并非天生。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1)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爱好,进行刻意练习。来自电报、国际象棋、作曲、绘画、写诗、演奏等多个领域的大量研究发现,创造性个体倾向于对某个特定领域深入参与十年后,才会产生重大突破,这一现象被称为“十年定律”。那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个体究竟应该做什么?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个体必须进行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他的研究发现,只有投入多于一万小时用来刻意或专门的练习,个体才能在该领域有世界顶尖水平的表现。

 

(2)结合特定领域。创造性有领域一般性(domain-general)和领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之分,中小学生身上的日常创造性表现更多是领域一般性的, 如开放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性等人格特征以及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聚合思维等能力特征;但随着学段的提升,高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为具有鲜明的领域特定性。举例而言,科学、艺术和经营管理领域的创造性表现就差异很大,因而需要结合特定专业领域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究,精通该领域的知识,充分了解该领域选择评价创新产品的标准和规则。

 

(3)重视坚毅品格的养成。高创造性个体一般都具有坚韧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有助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和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渗透对学生毅力、心理弹性的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和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把坚毅品格的锻炼落实到丰富的意志行动中。

 

目前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者们重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成分的培养与训练,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营造适合学生的创造性环境上还有一点欠缺。不过不用着急,下面的方法可以帮您建立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学校的创造性环境,给他们翅膀,再给他们蓝天,让他们自由起飞~!

 


(1)在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同时关注创新能力与创新品格。其中,创新品格是与创新相关的人格品质,如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创新自信水平和理性的冒险精神等等。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产品的心理特征,既包括传统上人们所重视的发散思维,也包括批判性思维和聚合思维。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同时关注这些方面,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创新素养。

 

(2)发挥人格对创新的催化剂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开放的人格因素在创造性表现中扮演了“催化剂”角色。教师为了培养效果良好的人格催化剂,应该对学生的新颖观念和行为提供更多的鼓励、支持、表扬和容忍。

 

(3)营造创造性环境。“酒香也怕巷子深”,创意产品的产生和推广都离不开创造性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形成自己的人际网络(如科技发明小组、创意协会等),积极参与该网络的各项活动,邀请资深人士提供指导意见,分享并宣传自己的想法。

 

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看起来似乎相矛盾的人格,他们能够表现出人格范围的两个极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自己的个性范围,这将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创造能力。举例而言,如果某个学生很外向,那么可以努力培养他人格中内向的一面。如果一个学生善于抽象推理,则可以多训练他的实践动手能力。

 

此外,把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一方面,心智健全是创造性得以顺利发挥的基本心理条件;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提升个体存在感与价值感。

 

创造性能够使人们产生新想法、新思维,促进新事物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破坏原有稳定的环境以及一些已成型的规则。如果不考虑其社会价值,创造所带来的就有可能是自私自利等一些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真正的创造,不仅要有利于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6年第21

微信编辑 | 赵博涵


文章精选

对起早贪黑的教学生活说“不”,换种方式借力发挥吧!(老师必看)

男孩像男孩样,女孩像女孩样真的好吗?研究表明,这类特质的人更容易成功

知道这5点,很多父母不忍心再骂小孩

开班级家长会太笼统,单独叫家长容易伤学生面子,不如试试这种方法哦 | 支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