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少孩子毁在了“聪明”两个字上

2017-01-24 人民教育


几天前和女友们约会,逛累了,就进了一家饮品店休息,一进门就看见,有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一边喝果汁,一遍飞快写作业,旁边的演算纸密密麻麻好几张。


女友感叹:“我儿子,就是不爱学习,上次考试,全班倒数第3”。小C急着接话:“你家小宇我们看着长大,从小就聪明,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


这样的“安慰”让女友很受用,她已经忘了成绩的事,开始津津乐道的跟我们分享小宇的聪明事迹了。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


在知乎上,有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学生上课捣乱,老师制止并批评了他,没想到这个学生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骂老师,气急了老师,忍不住动手打了那个学生。事后,她有点后悔有点害怕,因为那个孩子的家长听说特别不好惹。


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主动给孩子的爸爸打电话,叙述事情经过,重点说一下,“孩子特别聪明,只要抓一下,他努力的话,考上重点中学没问题。自己对他是特殊的对待,是恨铁不成钢。


据说,孩子老爸听了特别开心,下午就带着儿子来学校和她道歉来了,让她狠狠的把学习抓一下。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平时做题都会,就是临场发挥不好”、“她没看清楚题,不然肯定能再多考10分”,当我们说这些话时,我们带着期许、无奈、自我安慰,甚至还有对孩子智商的自豪和骄傲,但是如果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则很容易让他们轻视勤奋的力量,忽略这种能力的价值。

比聪明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是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一部纪录片了。


它的导演陈晓卿曾被邀请去央视青年公开课《开讲啦》,在节目现场,陈晓卿讲述了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台前幕后的酸甜苦辣。

 

他说,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非常的艰辛,每一集的平均调研时间都在一百天以上,片中的镜头,都是下了功夫的,比如为了展现扣三丝那道菜的精细,整整拍了27个小时,其中一段采蜂蜜的夫妻的故事,6分钟的短片,辗转跟拍2000公里,40个小时,正是这样的付出与坚持,最终换来的是全国观众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欣赏与赞叹,对美食背后人生百味的感动与思考,好评如潮。


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陈晓卿只有一句话: “聪明人总要下笨功夫”。


看过一句话,“以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根本轮不上拼天赋”。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单拼智商的话很难决出高低,要想出类拔萃,除了拼资源,拼的就是努力程度。谁肯持续不断的努力,肯下笨功夫、愿意坚持不懈地付出才是成功的唯一捷径。


勤奋是极难培养、极易丢失的能力,

要趁早教给孩子



网上曾有一篇挺有名的文章,《高考前你最拼的时候,拼到什么程度?》,文中大量列举了网友们各种拼劲全力,奋发图强,最终从全班倒数一路反超成功逆袭的故事。

 

故事中不乏 “看书看到凌晨、每天5点起床,给鼻孔里挤风油精,困得受不了掐大腿,吃草稿纸等“自虐”行为的描述,但是细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反弹”,源于被逼上绝路的奋力一击。

 

这种故事听起来很励志,但是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艰辛难熬。


我有一个同事,高考落榜后,托关系去医院当了出纳,过了2年的清闲日子,后来被上了大学的同学刺激,决定复读。为了增加考上的几率,美术零基础的她,只身一人去外地上培训班,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画,握笔的手指厚厚一层茧子,专业考试通过后,她开始专攻文化课,因为之前的基础太差了,很多基础的题她都不会,她常常是一边哭一遍背书、做题,睡觉都要带着耳机听英语,到最后头发掉了三分之一,瘦了20斤,勉强挤进了大学。回想起那段日子,她说,如果早点努力,哪用了着吃那样的苦。

 

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就像是在织网,在这个过程中,懒惰、懈怠、不专心都有可能造成网的脱线、破漏,以后再想补网,就得花费10倍,甚至是百倍的心血来完成。

 

虽说有极少数的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在机械式重复和以摧残健康为代价的情况下,爆发了潜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但是,请相信,这种突飞猛进式的成功不是长久的,他们只是烟花,绚烂却短暂,如果后续没有持续的努力跟上,终究还是会跌回原位。


真正能走向成功的人,不一定很聪明,他们只是很早就懂得勤奋比天赋更重要,并且肯持续努力为之奋斗。



每个孩子都有惰性,都不喜欢吃苦,作为他们引路人,我们越早让他们明白奋斗的意义,引导和监督他们养成勤奋努力的习惯,他们就走得越稳、越踏实,未来的路上,即使没有我们陪伴,也能走得一路轻松、自在。



微信编辑 | 宋晨曦

批评孩子,要避免“超时效应”

钟杰:我要给学生种下美梦

我们向阳盛开!2017年第一期杂志与您见面啦

寒假30天,7个实用建议帮助孩子习惯、成绩双丰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