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附中黄荣华:我们是如何把学生带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

2017-03-09 黄荣华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两会期间,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文化影响人,还是影响人的心灵、人的气质,这才是真正的影响,而不只是做几台节目。


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复杂过程,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积淀。今天小编带你走进武亦姝的学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起了解黄荣华老师在附中是如何深耕语文教育,并将学生带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历经十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化课程化的语文教育方略。其教学成果《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2014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一成果的教材部分包括《中国人》、《中华古诗文阅读》(6册)、《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15种)。


其中《中国人》以选修方式进入课堂,《中华古诗文阅读》以必修方式进入课堂,《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以推荐阅读的方式进入课堂,《诗经》《庄子》等整本书研修作为文理学院部分学生的荣誉课程。


这3套教材共22册,可谓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从21世纪初《论语》《孟子》《古文观止》《诗经》《楚辞》等开始大量进入课堂始,我们坚持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十多年。


引导学生理解以至欣赏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


现在多数人高中毕业后对“中国人”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反面的。我们认为,通过12年中小学教育,正常的情况下,一个高中毕业生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起码要有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正面的认识,而不是相反。因此,我们将这一想法化为15个章节,编成《中国人》一书,纳入课堂教学中。


这15个章节为:儒家的理想人、墨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法家的理想人、释家的理想人、魏晋“觉醒”的人、儒道合流的人、儒道释合流的人、明代寻找真我的人、近代寻求真理的人、现代寻求“解放”的人、当代“走向世界”的人、传说人物、神话人物、侠义英雄。每章主要由“经典理论”和“文学形象”构成。


《中国人》表层以时代发展为线,内在则以“中国人”的精神发展为纽带,力图呈现“中国人”的精神历程。我们期待通过《中国人》这门课程,使学生对“中国人”有一个最基本的正面认识,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有真了解,有真理解,进而有认同与欣赏,使他们为有这样的“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成为这样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从“文化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更深更广地认识以至欣赏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所自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独自形成与发展的体量巨大的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体,在历经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后,今天又顽强、坚定、有力地行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并且其行动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显现出重焕青春的崭新面貌,勃发出生命深处的人类意识与天下意识。我们认为,这一定与我们这个文明体的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但我们的教育对此几乎没觉悟。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概而言之,就是以“经”(儒家经典)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形成天人合一(或曰天人同构)的宇宙生命体的文化体系(或曰宇宙秩序)。在这个文化体系中,“经”居为中心,宣示“仁义礼智信”,具有天经地义(或曰天地良心)的地位;“史”以人类故事诠释“仁义礼智信”;“子”以思辨姿态诠释“仁义礼智信”;“集”以文学方式诠释“仁义礼智信”。


中华文明几千年就是生存在这一文化体系中,理所当然,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全部知识也就产生在这一体系中;或者说,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全部知识都围绕天人同构的宇宙秩序展开;或者说,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全部知识都围绕“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展开。明乎此,我们才能明乎中华几千年古代文明的基本形态,明乎古代士人为何以坚守天地良心为己任,明乎韩愈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要义,明乎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谛。


因此,我们编写了《中华古诗文阅读》。全书6册以《论语》《古文观止》为核心展开,分阶段阅读《论语》大部分、《古文观止》40余篇、历代诗歌150余首,选读《诗经》《楚辞》《孟子》《荀子》《礼记》《老子》《庄子》《墨子》《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先秦经典12种和《文心雕龙》《诗品》。我们期待《中华古诗文阅读》能将学生的“识自”推向更深处。


如果说《中国人》是从“人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做一个觉醒的中国人,那么《中华古诗文阅读》则是从“文化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更深更广地认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所自,唤醒沉睡在自己心中的《论语》之“仁”,担起自己生命中应当承担的《孟子》之“义”,激发潜隐在自己头脑中的《老子》之“智”,了然可以自我享受的《庄子》之“达”,力行世间最难践行的《墨子》之“爱”……真正意识到《易》的“变化”、《礼》的“恒在”、《诗》的“无邪”、《楚辞》的“绚烂”、孔子的“中庸”、孟子的“性善”、荀子的“君子”、老子的“有无”、庄子的“齐物”、墨子的“兼爱”……不仅引领着我们炎黄子孙从远古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而且将成为世界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掀开学生心灵上的反传统的传统的遮蔽


毋庸讳言,近代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反传统的传统: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间同帝国主义列强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弃绝中华传统的传统。这种传统概括说,就是“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这种反传统的传统的形成是中国近现代历程的必然结果。因为中华文明在近代以来同西方文明的比拼中“败下阵来”,很自然就被西方中心主义视为落后文明,认为中国长期处于“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社会是“最古老国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



因此,在近代长达一百多年的这种“歧视视角”中,我们自己也就逐步接受了这种“被歧视”,非常“自觉”地认为我们的文明低于西方文明,以仰视的心态接受西方文明,以愤郁的心态践踏自己的文明。正是在西方中心主义这样的控制下,我们逐步失却了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只能用西方的话语陈述、阐释、评价我们的古代文明,只能用西方的话语表达当下的生活与行为。


这种反传统的传统的形成,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为重要标志。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石破天惊之作。它将原来以“经”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的浑圆的几千年中华传统文明体系切碎,再从西方哲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的角度来观察,然后从这三个角度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思想纳入“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哲学框架之中。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第一次被西方知识体系完美印证,也是西方知识体系第一次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进行完美归纳。


从此,西方知识体系全面征服了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几千年文化知识体系被无情地抛弃。至新中国成立时,传统的“中学”已基本没有了用武之地。由此,“经”“史”“子”“集”被全部拆解,分别纳入西方知识体系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不仅“经”不复存在,而且我们所有的传统知识都只是西方知识体系的证明和补充。


这种反传统的传统必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中华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模式,无不如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无感”是必然的。


众所周知,教育的针对性越强,其效果也就越好。教育要有针对性,就一定要知道受教育者“困”在何处,“惑”在哪里。就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看,我们认为学生的“困”与“惑”就是这种反传统的传统的影响。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取得效果,就必然要引导学生认识、发现、理解、欣赏我们民族文化的优长,认识它在中西文化交汇过程中的遭际、处境、挣扎、反抗、斗争,以及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融入与自强、吸收与发展、获得与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掀开学生心灵上的反传统的传统的遮蔽,从而使他们真正明白自己的文化所自、血脉所流、生命所之,真正明白自己来自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孕育,最终将融进中华文化这个超大型的文明体中,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于漪老师语)。这样,他们就会形成“根扎于大地”的理性力量,任何时侯都不至于彷徨无依,不至于盲目跟风,不至于妄自菲薄。但这绝不是无系统的片断式的学习可以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坚持全面而系统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强调“全面而系统”,不是说什么都要学,而是说要有这种教育概念


当然,我们强调“全面而系统”,不是说什么都要学,而是说要有这样的教育概念,并择取可以诠释这个概念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融入我们的课堂来加以诠释。比如我们要有“经”“史”“子”“集”的概念,要有以“经”为中心的概念,要有“中国人”的文化生命与精神发展历程的概念。然后,我们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学习材料来证明、说明、彰明这些概念。


所以我们在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坚持以中华古代文化知识体系的存在方式展开,基本维护以“经”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的浑圆的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即以《论语》《古文观止》为核心,将儒家其他经典如《诗经》《礼记》《左传》《孟子》《荀子》等作为重点,参以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著作的其他几家,旁涉秦以后的历代诗歌及《文心雕龙》《诗品》等著作。我们还在开设《中国人》课程时,同步开设《外国人》课程,以期学生在对照中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



文章来源 |  摘自《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责任编辑 |  冀晓萍

微信编辑 |  杭金亮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全在这里,看完之后必须收藏!| 特别关注

王定华:2017,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 特别关注

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知名老校长提出9条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吕玉刚:公平质量两手抓,办人民满意教育 | 独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