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柳袁照:这个场面,让我心中流泪 | 我是朗读者

2017-04-09 柳袁照 人民教育

读给你听


央视的《朗读者》节目火爆荧屏,相比于其他综艺节目,《朗读者》让我们重拾对文字的感动和敬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而这种感动、敬畏和力量,在校园和教育生活中是最常见的。


所以,我们邀请你,你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家长,邀请你拿起书,把你喜爱的文字读给大家听,跟大家分享那些最让你动容的文章。相信这种朗读会给你自己,或者你的学生、老师、父母、孩子,还有陌生人,带去心灵的洗礼、成长的智慧、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人生的温度。


我是朗读者,让我读给你听。


你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录制成音频视频,说说你选择做朗读者的原因,选择这篇诗歌或散文的意图,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并结合诗歌或散文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故事。


音频或视频和文字,请发送到905366878@qq.com。


今天的朗读者是苏州十中的柳袁照校长,他是一位校长,也是一位作家,痴迷于文字。他朗读的是自己写的散文《夏郑安老师》的最后三段。夏老师是十中的一位普通教师,但她以自己的生命品格照明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夏老师去世后,柳袁照写了这篇文章纪念她。


柳袁照自嘲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我们知道,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咬字是否清楚准确,而是在朗读中流露出的浓郁而又真实的感情。柳校长选择的最后三段,描述了最后送别夏老师的场景,从他的朗读中,你可以看到一颗颗滚烫的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91rb0pc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夏郑安老师》全文


作者:柳袁照


夏郑安老师去世已经一个多月了。 


夏老师今年91岁。退休以后的30多年一直住在迎枫桥弄,迎枫桥弄在我们学校的东面,仅隔一堵围墙。我们学校的北面是孔副司巷,南面是带城桥下塘。我不是在校园见到她。就是在这三条小巷中见到她。现在,她人不在了,走在学校周边的小巷中,心里总感到缺少些什么。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苏州十中读书,那时夏老师就在学校教书。她没有教过我,2002年我回到母校任校长,离退休老教师座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她,发言充满着热情。她祖籍湖北,年轻时就读金陵大学,曾留校担任吴怡芳校长的助理秘书。苏州是她中年以后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苏州没有一个兄弟姐妹。1958年当了右派。有人说她是陈寅恪的学生。她的身世,像一个苦涩的谜语。


她是孤老,我去她家看望她。她居住的公寓是学校的房子,是那种70年代初的老式公寓,没有卫生间,也没有单独的厨房。居室朝南,至多十个多一点平米,对面朝北的一间充作厨房与餐室,中间是过道。坐下不久,她告诉我,二楼另一头,还住着一位老教师,女儿在外地,请我过去看看她,要求我把带给她的礼品带过去。夏郑安老师领我到门口,对我挥挥手,示意我进去,自己转身却回去了。这个细节过去七年,我却一直记得。


学校外地青年教师多,在他们成家之前,都居住这幢楼的这层楼面。年轻老师都叫她夏奶奶,夏奶奶就居住在他们中间。夏老师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她并不孤独。她把居住在周边的年轻教师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她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学校推广双语教育,住在她楼上的一位体育教师,想尝试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上课,夏奶奶得悉后,异常焦虑,担心他口音不准。每天放学后,总要拖着他,一个词、一个词地帮他练习。


三年前,全社会提倡“八荣八耻”。夏老师对英文翻译不放心。找到她最小的外交官弟弟,通过弟弟,让外交部拿出了一个“八荣八耻”的权威翻译。然后,她送到学校,请我们在教室张贴。她还请她的海内外的亲戚、学生,购买中英文的世界和中国地图,说权威的才可靠。


徐思源老师是她的学生。上世纪70年代初,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夏老师一句话:你留下吧。从此徐思源再也没有离开十中。徐老师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了,为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两年前,学校为她举行学术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夏郑安老师把这天看成是盛大的节日。89岁的老人,在振华堂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会上的一席话让人动容。她说:“徐思源是我的学生,假若有来世,我会选择她做我的老师。”


过年过节,她的学生都会去看望她,这是她最高兴的日子。她把她的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佘振苏是她的学生,是长江学者,半年在美国,半年在北大,北京奥运会他是火炬手。早晨一个电话,晚上一个电话,打给北京的侄儿、侄女,要找报刊上刊登的拿着火炬的佘振苏的照片。病重期间,我曾带着一本杂志,杂志上刊登着三年前学校百年校庆夏老师与余振苏的合影,放在她的床头。


夏老师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山东教育考察。徐思源老师发来短信,说:夏老师走了,同时还告诉我,贝时璋也走了。贝老是我校创办时期的校董,今年107岁,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也是中科院最资深的院士。我们为贝老送了花圈。对我们来说,那是黑色的一周,寒风连霜,夏老师与贝老的逝世,令我们加倍哀痛。


学校为夏老师举行告别仪式的那一天,恰逢全国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昆山召开“安博教育论坛”。主办方要我主持一个分论坛,隔夜工作人员一再提醒我。我回复了信息,我说:分论坛建议由苏州一中校长主持。明天上午我要参加学校一个老教师的追悼会。她终身未嫁。临终前,还念叨着学校,念叨着校长。我要见她最后一面。


夏老师去世以后,我才知道她更多的不凡身世。她是陈中凡的得意弟子。夏老师曾在金陵女大做讲师,就是陈先生介绍的。说夏老师是陈寅恪的学生是误传。陈中凡是鸿学大儒,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等著作。


翻开历史,1951年夏郑安填写的一份履历表上,在自我鉴定栏中,她写道:“性情急躁,粗枝大叶。优点,真诚直爽,信任组织。”多么纯粹的人,说得何其好。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她这种秉性丝毫未变。她在“关于夏郑安同志右派问题的改正结论”上,还是这样写道:“感谢组织。”从信任组织,到感谢组织,饱经风霜之后,仍是一颗赤子之心。


没有风的夜,是静止的夜。夏老师走了,我总感到我们欠了她太多。几年前,学校就想把她迁居到条件好一点的公寓去,她的外甥女也希望把她带到自己的身边,夏老师都一一谢绝。理由很简单,她说:我每天要看国旗在操场升起,听同学唱的国歌在操场响起。她说:每天不到学校走走,去传达室拿拿报纸,受不了。


每年春节,我都会在初一去看望她。今年她得病住院,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病床上,她靠着床,仰着身子。她说:“我从反对你,到支持你,对学生宽松,对老师要紧。”爽朗而坚定,她慈爱和严肃的神情把我们都逗乐了。夏老师要把她所有积蓄的19万多人民币,用来建立助学金,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她要我们不问成绩,是贫困生就帮助。在病房,她与我说妥了此事。那一刻,医生告诉我,她离生命的终点不会超过一个月。


那天早晨,灰蒙蒙的天,天地似乎静止了。我与她的外甥女、侄儿,推着她的棺床,缓缓地走向那个“终点”。夏老师身上铺满鲜花,平静、安详,终于站定在那个生死两茫茫的“门口”了,她的两个至亲的外甥女,流着泪,伏下身子,对她说:“大姨,您是这样的优雅,一辈子这样优雅。大姨,即使在您病得那样重的时候,还是这样优雅。大姨,我们还要听您讲故事。大姨,你先去,以后我们也会来的,还是要听您讲故事。下辈子,您还做我们的大姨。”


这个场面,让我心中流泪。我大步转身,没有告别,大步向前走去,走了很久很久,我都没有转身。




微信编辑 | way


推荐阅读

定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将有这些大动作

最萌小学校长:当校长别那么“一本正经”

编制、薪酬、职称改革一定要唤醒教师内心的向善与向上 | 关注

孩子身上具备的特质适合什么职业,作为家长您知道吗?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字与视频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