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图时代到读屏时代,如何发挥阅读的力量 | 关注
民小编说
一份专业的教师书目,是一张教育的地图、一份行动的指南;一个孩子的阅读书单,指向的是孩子生长与精神发育。阅读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
第十期的杂志,我们以学校教育中的阅读实践为主题,希望学校发挥阅读的力量,特别是发挥好共读中的文化凝聚力。
此外,这期杂志我们还关注“学校活力”“集团化办学”“预防和应对运动伤害”“中学生财经素养”“未来教育”……
只等您打开杂志,一起来品读。
发现共读中的文化凝聚力 | 封面主题
时至今日,书籍仍然是能让人拥有系统的知识、理性的思维和深厚的情感的唯一传播者。而共读能达成社会成员间的深度理解,使社会文化有深层凝聚力。
这期杂志,我们聚焦于新教育的共读行动,看共读能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以阅读为翼——新教育实验的阅读理论实践(朱永新) | 核心议题
新教育实验倡导,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如果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其实不仅是学生,阅读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与“晨诵午读暮省”,让热爱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为自己的未来导演一部“致青春”(李镇西)| 核心议题
除了阅读,写作也是新教育实验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什么这样写作,写作的过程就是积累‘财富’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超越自己的过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停的实践、不停的思考、不停的阅读相对容易,但是不停的写作是最难的。
在阅读实践上,新学校提出了阅读立校、探索儿童阅读课程、重视教师专业阅读等。
2005年,海门市教育局以区域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深入践行以阅读为核心的儿童课程成效显著;南京市栖霞区全力推动亲子共读活动,此外整本书阅读、晨诵等也在各个实验学校开展起来。
十几个区域、学校案例,有经验、有反思。
把教育活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石中英) | 社评
在思考学校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之余,你有思考过教育活力吗?
“教育活力是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高质量教育的表现形式”“没有活力,就没有质量,这应当是一个普遍的教育共识”。作者还说了,如果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有活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有活力,那么这所学校就充满活力了。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谢维和)| 思想库
谢维和教授关于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研究已经发到第四篇了。这篇文章,作者从公德与私德的培养顺序谈起,认为“在中小学的立德树人中,首先应该强调私德的养成,进而循序渐进地推广到公德”,私德优先“完全符合中小学道德发展的规律”,“私德为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
论证很精彩,对我们平时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甚至家庭教育都有很多的启发。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教育集团治理的基础 | 领导力
集团化办学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途径。但是,教育集团如何避免文化单一性,各成员校如何保持自身特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教育集团必须涵养成员的文化基因,保护成员校文化的独特性、文化种类和层次的多样化,保护成员校在集团化发展中的自身特色”。
便捷支付面前,中学生的财经素养准备好了吗 | 立德
“时代在发展,我们对高中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文化课和艺体方面的内容,涉及德育方面的理财理念、能力和技能的培育同样关乎他们的未来”。
对家长来说,比如要从小教给孩子金钱的概念、让孩子知晓家庭的收支状况并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家长合理消费以身作则。
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 | 全球
未来教育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学校会被取代吗?
学习型组织之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认为:“传统的西方式学校很有可能会被取代,比如就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听,老师有答案和统一的教学大纲这种模式”“学校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学校做了什么”。
美国的系统思考实验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系统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可能也会改变你关于教育的思维模式。
“课时改革”来了 | 众创
你还循规蹈矩地上着40分钟一节课吗?有些学校的课表已经悄然改变。
在小学部一年二级,打破英语、语文学科每节课固定为35分钟的课时安排,将其分别分割为“15-20分钟左右的短课时;将每周两节35分钟的自然课联排,延长单次课的课时长度,形成70-85分钟“长课时”
………
这些变化,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呢?
“课时改革”正在路上。
喜欢我们的新老读者们,欢迎订阅杂志哦!!!
订阅方式
优先推荐您到身边的邮局订阅哦!
我们是半月刊,大16开本,每期80页,每册定价10元,全年定价240元,邮发代号:2-5。
订阅数量较大且到邮局订阅未成功,也可与编辑部联系直接订阅,联系方式:刘老师010-82296686。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