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校“变形记”| 一体书声

2017-07-30 蒋亦丰 禹跃昆等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浙江省景宁县的小规模学校在长达10年的建设历程中,没有盲目撤点并校,而是创新性地采用“变撤为改”的建设思路,对这些小学校进行“文化装修”;在教学方面,他们深入开展小班化研究与实施,助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课程建设方面,他们着重从乡土味、小班味、家园味等“三味”为新的内涵推动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最终,景宁县的小规模学校真正做到了小而“优”,小而“美”。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坐落于浙南山区。这里山高路远,经济发展不平衡,十几万农村人口大多往县城迁居,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不断增加。如何办好小规模学校,成了当地教育部门促进“教育均衡”的头等大事。正如该县教育局局长刘爱忠说:“把小规模学校办好了,景宁农村教育的地基就打牢了。”


事实上,从2006年起,在一些地方还热衷于撤并调整教学点的时候,景宁就开始拥抱“小时代”,选定了从自然小班到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开展了一系列小规模学校的转型改革。如今,无论从校舍、师资、课程、文化等各项指标来看,景宁享受到了“先行者”的红利。



“变撤为改”后的文化装修


来到梧桐乡中心小学,标准的塑胶跑道、草坪球场,还有多媒体教室、直饮水设备……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只有145名学生的小规模学校。


“过去我们学校都是危旧房,本以为要被拆了。但没想到一改造,现在的条件不比城里学校差啊。”校长刘建平说。


“变撤为改”,是景宁建设小规模学校的一个总体思路。刘爱忠局长认为,按照景宁的地形特点,撤掉一部分学校势必会造成农村孩子的入学困难。可要是原封不动,老旧的设施条件也不适于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改”就成了最好的出路。


怎么改?县教育局提出三个要求:主题美、精致美、细节美,具体怎么做,学校说了算。刘建平说,就在这个时期,学校总结凝练了几十年的办学文化,提出“地方传统”的主题,并在改造校园过程中一一彰显。


比如,学校投入建设了一个畲药园,种植当地特有的一些畲族药材供学生研究;立起一面校训墙,写上历史名人和地方乡贤的名言警句;还有男生宿舍叫“轩”,女生宿舍叫“阁”……


据悉,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县教育局从有限的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并成立了一个专家智囊团,给学校出谋划策。


 一时间,“提炼文化”成了小规模学校“二度装修”的独特风景。梧桐乡的崇孝文化、鸬鹚乡的“三园文化”、九龙乡的“多彩文化”、大均乡的“温暖文化”……这些都写在了小规模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



15条教学常规因“小”而生


毛垟乡校,57名学生,最少的一个班只有5名学生。尽管人丁寥寥,但他们的教室却别有洞天。


五年级拥有一个60多平米的教室,设有阅读区、学习区、书法区、电脑区。阅读区配置了书桌、书柜,学习区的课桌椅可按教学要求排列组合,学生还能随时到电脑区查阅资料。12名学生享受的教学空间近乎“奢侈”。


“我们每个年级都有这样的标配,让教室的每一处都具备教育功能,这也是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好处。”校长钟欣洪说。


从2006年起,景宁县先后启动了三轮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改革,历经了“小班化教育”“微班教学”“新乡村教育”三个阶段,在充分挖掘此类学校特有的教学优势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小班化教育20条”“微班教学15条”“新乡村教育10条”等教学常规,引领小规模学校的嬗变。


这15条中干货不少,比如充分利用“剩余面积”将教室分为多个区角;根据学习需要,灵活变动座位安排;个性化布置作业,全体面批;尝试探寻跨年级、跨学科的合班教学模式,等等。


在东坑镇小,记者看到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学习单、预习单、尝试单和诊断单,学校根据不同孩子的学习特点,制订了个性化教学方案。


语文教师毛美娟拿出《从现在开始》一课的教学预案,上面写着:揭示课题阶段关注雷佳谊、陈子剑等学生,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初读课文时,关注雷宏鑫、雷利豪等学生,尽量给他们发言机会……


为了让常规“落地”,县教研室专设教研员“教学服务指导周”,每月下校把脉农村小班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情况。教研室副主任陈延福牵头成立课题组,分6个子课题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最优方案。


几年下来,该县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已令人刮目相看。在丽水市首次六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中,景宁有14所小学获市“教学质量效益奖”,其中12所是农村小规模学校,东坑镇小更是连续4年摘得一等奖。


由于教学质量与教育品位不断提升,近年来,大均乡校这所小规模学校不仅留住了本地生源,而且还吸引在外就读学生回流就读,更吸引外籍学生来大均学校就读。


如五年级蓝同学一开始在景宁县城民族小学就读,他说:“看到家乡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低于县城学校,而且学校很重视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发展,校园活动非常丰富,又天天可以上台展示,校园非常漂亮比家还温馨,我从三年级起就转回了大均小学就读。”四年级的柳方泰同学父母在县城务工,能放心地将孩子留在大均寄宿就读……



小学校也有大品牌


在景宁,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乡镇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只要提到当地的学校,人们就有所耳闻。


葫芦丝乐器课是大均乡中心学校的特色,学生从一年级入学起,就免费领取一支葫芦丝。学校专门编制了教材,每位教师带头吹葫芦丝。如今,音乐课、大课间都会听到师生动人的吹奏声。在“中国畲乡三月三”的舞台上,他们频频登台。


开设葫芦丝乐器课有困难,而且也是教学外的任务。周大兄就一边动员、一边带头考出了十级。现在学校已成为“丽水市葫芦丝协会培训基地”,学生乐团经常外出演出,还上了电视节目。同时,学校开发了“七彩葫芦娃课程”,将葫芦丝、学科、评价等融为一体,培养向善、向上、多彩、多艺的学生。


“现在大均乡正在搞乡村旅游项目,我们希望把学校葫芦丝乐器课做成一个地方景点。”周大兄憧憬道。


标溪乡校的“抖空竹”也做出了特色。孩子们不但在校内玩“抖空竹”,还把空竹“抖”出了大山,“抖”到县市举行的很多大型表演舞台上,“他们‘抖’出了自信,收获了一系列荣誉。”教务主任刘晓菊说。


此外,还有大际乡校的跳绳、郑坑乡校的剪纸艺术和畲族舞棍、大地乡校的“成长银行”等一批特色项目应运而生,全面演绎着“校校有特色、人人都出彩”的畲乡教育新壮景。



小学校的新内涵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景宁又从农村教育的本源性(根植乡土)、现实性(寄宿在校)、发展性(学在小班)等方面进行思考,着重从乡土味、小班味、家园味等“三味”为新的内涵推动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


今年5月中旬,景宁小规模学校“三味教育”推进活动在大际乡校举行,景宁14所乡村学校教务主任对“三味教育”实施的经验作了论坛交流。


论坛交流内容涉及乡土味的“根文化”、农耕年华课程等;小班味的“232全关注微班教学模式”、“1+2x”贴身辅学模式、小组捆绑式评价激学模式、以作业管理改进的个性化学习等;家园味的“家校共育,同建幸福家园”、“五好生活,共筑温暖家园”、“师生互动,齐享快乐家园”等,整个论坛交流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全县小规模学校推进“三味教育”进展情况,校校有经验、个个有亮点。


“景宁小规模学校,小班味原来就做得不错,乡土味和家园味也要赶上去。麻雀虽小而改革不断,期待探索更成功的经验与模式。”研训中心副主任陈延福欣慰地告诉记者。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记者蒋亦丰、禹跃昆,特约通讯员朱军连,浙江省景宁县教育研训中心陈延福)


新型城镇化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县城的学校人数爆满,学位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却出现了“空壳校”。城镇的“挤”与乡村的“空”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7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文件颁布一年了,各地在学校布局建设、经费保障、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


从即日起,人民教育微信推出“一体书声”栏目,集中展示各地在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您所在的区域、学校有哪些优秀的经验,欢迎您投稿至905366878@qq.com,包括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截止时间为2017年8月20日。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文章来源 | 《中国教育报》,由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局提供并审核。

责任编辑 | 董筱婷

微信编辑 | 杭金亮


推荐阅读

愿我的书信带给你前进的力量和勇气 | 我是朗读者

课堂里那些让人笑喷了的段子 | 周六茶话会

过有美感的生活,把每一天过成典藏版 | 故事

假期里不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