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叫外卖了!帮孩子养成一个能好好活下去的生活技能吧 | 强烈推荐

2017-08-03 孔佑明 人民教育


会做饭的孩子

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说正题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湿人眼眶的故事。


2014年,一本名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书,让无数读者感动落泪。该书是由一家人合力写下的温暖之作,作者是爸爸安武信,女儿阿花,妈妈千惠。


写这本书的缘由是妈妈千惠在生完孩子之后乳腺癌复发,随时都可能离开的她想给女儿留下点什么,最终她选择教阿花做饭。虽然妈妈最终离开人世,但她终究教会了女儿“世间最了不起的本领”。


千惠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阿花,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阿花和父亲)


当时已经有6年厨龄的阿花在这本书里写道:“当我做饭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当然,这也是妈妈教给我的。”


同样,今年上半年国内也有一条关于做菜的新闻爆红,重庆巴蜀小学六年级11班的37个孩子每人会20个左右的拿手菜,更有甚者能把一条鱼做出三道不同的菜,而他们这项技能得力于他们从二年级就开始的一项家庭作业——学做菜。


说到“做菜”作业的设计初心,班主任田冰冰老师说,这源于她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孩子们能够将来无论身处何地,能够一天劳累之余,在厨房里给自己一顿有品质的晚餐,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卖”。这个想法在家长、孩子的建议下,慢慢完善丰盈起来。从学习制作凉菜、果盘开始,到慢慢尝试多系列菜品。


经孩子们创意设计,田老师班里曾举行“文艺美食大厨赛”,让孩子们回归生活。孩子们向长辈学厨艺,给自己的菜品取文艺菜名,请爸妈品尝后给出菜品评语和星级,并把菜品照片晒在朋友圈或微信群。通过分享、互评,赢取成长动力。


田老师总结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不是靠一朝一夕的浅尝辄止式‘劳动体验’,更需要的是,对于认定有意义的事情,要反复做,坚持做,通过共同坚持和持续创新,才能迎来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就这样,“学做菜”慢慢形成了班级常态的保留作业。


(田老师班上的孩子在切菜)


在田老师看来,做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前面的故事中妈妈千惠和女儿阿花就是用做菜这件事情,完成了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


千惠曾在书中写过的这么一段话:“教孩子做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体会。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都让他自己来。外面买来的现成饭菜偶尔吃吃也无妨。但如果一味如此,孩子从父母身上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一日三餐,一年算下来就是一千多顿饭。餐桌的力量是惊人的。


所以,你还在叫外卖吗?赶紧利用好“餐桌的力量”,教孩子学习这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吧。


让孩子学做菜

是一件“流行”的事情哦!


你知道吗,在日本教孩子做菜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曾有人这么总结:日本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最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叫座的节目是“儿童烹饪”。


不仅是日本,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把“做菜”视为孩子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芬兰,所有七年级学生每周都要上3个小时的烹饪课。除了烹调菜肴、擦拭料理台、清洗碗盘、清洗弄脏的围裙等,他们还得上理论课,讨论如何制定预算、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健康饮食,等等,甚至连“如何摆放餐桌”他们也会系统地学习。



“会做菜”甚至成了报考名校的敲门砖。美国著名的希尔中学去年就录取了一个不会弹钢琴、没有体育运动特长的上海男孩,他被录取的原因是“爱做饭”。他把自己做饭菜的过程拍成了视频,录制了如何调酱,如何切肉的过程,用最真实的一面打动了学校,最终被成功录取。


可惜的是,不让孩子做家务往往成为很多爸爸妈妈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许多孩子从小到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生活能力很差,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这无疑限制了孩子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为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做家务吧!家长可以让孩子学做菜开始,因为做菜的益处可多着呢!!!


想让孩子更优秀,

就让他学做菜吧!


1、分化手指,开发五觉

儿童期的孩子需要重点得到培养的一项能力就是手指分化能力,手指分化的好,有利于刺激大脑发育。孩子在洗菜、切菜、炒菜等过程中,双手得到锻炼,在解决各种小问题的时候动手能力会提高。


在学习做菜时,孩子可以了解到各种食物的属性,尝到酸甜苦辣,见识赤橙黄绿,也有利于“五觉”的开发。


2、一点点积累自信

家长有没有发现,如果请孩子帮一个小忙后,孩子会特别快乐,这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有用。


孩子每一次把自己做的菜端上饭桌时,看到自己的成果会油然产生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如此累积,孩子的自信会不断叠加。


切记,我们可千万别事事包办,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功体验的权利。


3、锻炼孩子统筹能力

孩子学做菜的过程中,他首先会思考用有限的预算该买哪些菜,菜怎样搭配?



而在做菜的过程中,他要学会做这个菜该用多少原材料,该放多少水,多少作料,该煮多长时间……


做菜前他会思考一餐饭要做哪几样菜才能打开别人的胃口……


在这些过程中,孩子的思考会越来越全面,统筹能力会越来越强,这些能力在做其他事时也会被迁移过去。


4、更独立

孩子会做菜,独立生活能力就强,当父母不在家时孩子照样可以把自己的一日三餐料理得很好。


况且,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会做菜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让孩子早日学会做菜,也是为他未来的独立打下基础。


5、学会自我保护

家长们可能担心孩子在厨房接触到刀子、明火之类不安全的东西,可是,如果我们不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他们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孩子只有在接触了这些他们以后一定会接触的东西后,积累了经验,明白什么是危险,怎样避免危险,才会真正学会保护自己。


6、让孩子学会感恩,培养亲子关系

让孩子体验在厨房做饭有多辛苦,孩子才会明白那些香喷喷的饭菜不是不劳而获的,父母每一天都付出如此的辛劳,孩子进而懂得父母的付出,懂得了感恩。


而家长和孩子在厨房同甘共苦的同时,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好契机。


入门三部曲,

把孩子变成厨房小达人


孩子从2、3岁起就有了很强的模仿欲望,对大人做的家务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所以这时让孩于试着走进厨房是很好的时机。



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在厨房又用铲,又用锅,又切菜,忙得不亦乐乎,对帮厨的兴趣也就日益增强,而许多爸妈对此往往置之不理,要么干脆阻止入内,认为自己这是在充分保证孩子的安全,其实恰恰是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许就摧毁了孩子下厨的乐趣。


所以,家长不妨放下心来让孩子跟着自己学做菜,小编为各位家长准备了厨房入门三部曲,各位不妨一试。


第一步:家长可以教孩子怎样使用燃气灶、电饭煲、微波炉、菜刀等厨房器具,告诉他们该怎样防范这些用具使用时会出现的危险。


第二步,可以让孩子学习买菜、洗菜、切菜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家长做菜时让孩子在旁边看着,做菜时先放哪个佐料、加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看几次之后,孩子对做菜的基本程序有了直观的了解。


此外,饭前请孩子学会整理餐桌,饭后收拾餐具、洗碗,告诉孩子做菜不是仅仅把菜做好即可,它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家长千万不要嫌孩子在厨房是个累赘哦,相信只要给他们机会,慢慢的,孩子就会成为你在厨房的得力助手。


最后,家长就可以让孩子掌勺啦!家长前期可以在旁边看着,适时给予指导(不要全程指导,这样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他的成果),孩子做完菜之后要给予鼓励,告诉他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自信和经验。慢慢的,孩子就可以独当一面了。



会做饭的孩子更幸福


在厨房里,孩子洗、切、炒、煮、拌、烤,自己动手,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对材料的支配能力、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感和自信心,更培养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个过程,还能让孩子深入体会父母的不易,学会感恩,更愿意参与到家务活动中何乐而不为?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一书中,以千惠的口吻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的路。那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却最无力逃避的事实,而我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不是一架钢琴,一盒乐高,各种各样的培训课,而是帮她养成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


会做菜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活动,但它能让孩子真正回到生活,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



素材来源 |  公众号“创意班主任”、“妈妈网”“少年商学院”,《重庆晨报》

微信编辑 | 孔佑明




暑期专辑购


传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学校如何做?请戳这里


未来已来,教师必备的“新专业素养”在这里!



推荐阅读

下半年工作怎么干?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要“做好四件事”

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地为孩子营造阅读环境,孩子还是不喜欢读书

这5种家庭,最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越早看到越好

这个夏天,亮出你的“十八般武艺”吧 | 征集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