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整明白这五件事儿,孩子将来一定感激你所给予的艺术教育摆渡

2017-08-28 潘君 人民教育




引语——待十几年后,孩子怀揣梦想上路,身旁能有一样艺术并肩为伴或者终身为友,才是我们为人父母艺术教育摆渡的真正自豪之处。


文/首图丨潘君  其他图片丨unsplash



匠,人人都在追求。但却不知,在做匠之前一定要有品。


品从哪来?在事物最开始时予以的耕植。


种下萝卜籽,绝对长不出人参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要看施了什么肥、浇了什么水。


今天,我们似乎以为有了一些物质资本,就可以指导孩子撩一撩艺术的闲,把接近艺术简单理解为学艺,其实不然


中国式父母有股子倔强,喜欢对自己孩子“包办”,缘于责任感,但也有较强的物权意识感。




我们理解“陪王伴驾”的辛苦,但“陪子伴艺”却纯属是个思想上的技术活


这五件事是思想上的事儿。一定要相信:思想对路,早晚会成事!


这绝不是为了要培养出一个艺匠,而是要孩子拥抱艺术为伴。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1

幼艺分类最重要



弄不清分类,就无法归类,所以我们才找不到孩子学艺的那个点上。

“孩子学点啥好呢?”较为普通的问题,

幼小阶段的孩子随性较大,

东一下,西一下,

让父母很难摸清规律,

造成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究竟喜欢啥?


科学的艺术分类很复杂,

但对于幼艺却很简单,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造型艺术,

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比如:绘画、书法、摄影、设计等,

对孩子整体感观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类:表演艺术,

是肢体与大脑结合发育的基础,

比如:音乐、舞蹈、曲艺等。

对孩子后天充实生活质量,与创新灵感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类:语言艺术,

是运用语言手段创造审美思维的基础,

比如:演讲、写作、诗歌、文学、播音,

尤其是语言输出能力会对孩子大脑知识的综合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此时,问题来了:

怎么选?由谁选?选什么?选多少?

孩子小根本不懂这些分类标准,

这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倾向性来确定:

先给孩子做大类的指引,由孩子自己选择大类里的小科目。

这三类都对孩子的心智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或许会有一个误区:这三类都要学吗?都要找个班来学吗?



2

少艺选择最重要



这三个大类都必须有所涉猎,缺一不可。

学是学,但不一定非要进班学。

父母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

先做一个兴趣培养引导,

比如你会画,你就教他画一画,

你会摄影,就教他照一照。

有个朋友是搞建筑设计的,

从小引导孩子设计这设计那,不亦乐乎。

孩子天天琢磨小发明、小创造,

朋友一大悲伤的乐趣就是,看着儿子把家里正经的东西一个一个都给祸害了。




有个同事在文笔上是科班出身,

就鼓励引导孩子写小说,

都出了好几期科幻作品了,

想像会给这个孩子插上个文学小翅膀。

如果你的能力供给不足时,

或是孩子的兴趣胃口大开时,

再选个专业老师引导,这都不算晚。

在同一大类里如何选择小科目的问题?

这个,要由孩子自我选择。

举个例子:

如何在表演艺术的大类里选择音乐形式?

就首先要考虑音乐的两种形式:

一个是旋律,一个是节奏。

喜欢旋律,就引到钢琴、小提琴等琴上,

喜欢节奏,就引到架子鼓等打击乐器上,

两者挑一样就行,看孩子喜欢啥而定。




此时,家长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基本原则:幼艺阶段一定要保持大类均衡,待到少艺阶段才可以专精于某一大类,待到一定阶段,就可专于某大类中的某一科。

这是一个摆渡的过程,考验着每一个父母的判断、耐力和持久力。


3

路径方向最重要



孩子学艺,是要应试,还是要素质?

幼艺要始于娱乐化,

少艺要引入生活化,

这是初级艺术教育的牵引原则。

知道学什么了,知道怎么学了,

接下来的重要问题就是路径方式的选择。

教育无非两条路,一条应试,一条素质。

究竟要选择哪条路?

很多家长在纠结,

应试能拿到个本本,说不定哪天能用上。

素质能学到真本领,但是却见效慢,

依着孩子性子来,啥时候算个头儿?




艺术教育怎能与文化教育相提并论!

幼艺到少艺之路,是一个兴趣培养之路,

父母要去发现孩子会关注于哪个门类,

再对此,进行积极引导。

可是,现在有些家长把学艺应试化了,

在此强调:不是反对艺术考级,而是反对单纯追求考级,

这是父母艺术教育培养价值观的大问题。

对有一些孩子来说,什么东西变成考试,味道也许就变了,兴趣自然就消失了。

艺术是成长的工具,还是心灵的陪读?

孩子到底是快快乐乐地用考级检验自己,还是被迫逼上了梁山?

英国作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作者,他说了一句话很形象生动: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

值不值得,我们深思!




4

步伐节奏最重要



孩子的艺术道路上,谁在急功近利?

当初,我们为什么在孩子学走路的问题上给予了那么多耐心?

而现在,在孩子学艺的问题上,为什么会过于急切?

我们的耐心哪里去了?

也许是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学走路的周期短,而艺术学习的周期好像是遥遥无期。

如果把艺术看成是门速成的科目,

那它就不是艺术了。




幼艺到少艺之功,

是吸引孩子把艺术当成一种精神生活,

绝不是学有所成才叫功。

艺术神童、天才是有,但只是凤毛麟角。

少年艺术天才不应该被膜拜!

大部分孩子起初都是艺术凡子,他们如何与艺术结缘要看他们自己日后的修行。

当我们羡慕一个几岁的孩子,指尖儿在琴弦上飞舞时,也许背后有无数,我们所不知的辛酸泪和童趣对大自然的渴望。

中国只出了一个朗朗,

可幻想自己的孩子能接近朗朗的父母,

也许会有很多,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奢望压在孩子身上?




说句实话:有多少城市孩子童年曾经被钢琴摧残,成了他们童年的痛苦回忆。

这都是因为,

我们有的父母太过急功近利。



5

培养品质最重要



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孩子思想的责任。

孩子学与不学,艺术就在哪里等待。

在艺术面前,孩子间可能艺技水平一样,

但艺术品质是绝对不一样的。

这个品质决定了:是孩子在学习艺术,还是在与艺术为伴!

艺术品质培养比艺术学习更重要。




我们的艺术家为什么很稀少?

是因为艺教被商业化了,

而盛产艺术家的地方把艺教生活化了,

更接近艺术的社会属性。

艺术被赋予了思想,

成为了一种高雅的大众生活日常品,

强调的是艺术的文化氛围。

我们的艺教的技术层次绝对是顶级的了,

但艺术青年俊才却寥寥无几。

最为关键原因就是:在幼艺到少艺这个阶段,我们是引导孩子的艺技增长,还是引导他们对艺术殿堂朝圣的兴趣渴求?




有的家长把追求名师看得很重,

一个小屁孩20以内加减法,

找个大学教授来教,是金钱俘虏了教授,还是教授真的缺钱?

这不是基础不基础的问题,

这是缺乏对艺术的真正感知。

真的艺术大师从不教学生艺技,他们只负责为学生在黑暗里点亮一盏灯。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上至总统,下至大众,都能吹上一曲、弹上一段,他们用艺术来抚慰心灵。

街头流浪艺人是最好风景,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让人认出它是艺术。




罗曼罗兰: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孩子在赶往朝圣艺术殿堂的路上,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在艺前有一种期待,艺中有一种满足,艺后有一种留恋。


喜欢画,就让他们画蛇添上思想的足。喜欢写,就让他们挥毫泼着思想的墨。喜欢歌舞,就让他们唱响人生而翩翩起舞。


喜欢......,就让他们尽情的去......




整明白了这五件事,孩子将来一定感激你所给予的艺术教育摆渡,而且彼此都能深深的感到,那份自豪就在心里。


爱心得匠意,则杰作在望。



    文章来源 | 求索在路上


推荐阅读

中国教育报刊社面向社会招聘啦~喊的就是你!快来!

天黑黑,囡囡把阿婆忆! | 我是朗读者

暑假是你以为捉住的鸟儿,却已抖开翅膀飞走了 | 周六茶话会

清华校长邱勇:世界是多彩的,希望你们与美相伴;人生是漫长的,希望你们向美而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