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应有怎样的中国灵魂与中国基因?

2017-09-14 赖配根 人民教育


中华文明的再度崛起,呼唤涌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呼唤涌现一大批世界一流中学。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和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建校200周年之际,就“办好中国基础教育、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这一历史性话题,我们访谈了翟小宁和李迅两位校长。


本次采访由《人民教育》副总编辑赖配根(左一)主持

1

世界一流中学应该培养世界一流的“德”

记者:党的十八大之后,坚持文化自信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那么,我们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应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李迅:我校前身可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的“圣功书院”。这个命名来源于《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当时的先贤们认为蒙童时代应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我们的校训是“植基立本,成德达材”,“基”更多指的是学业与为人方面的各种“基”,“本”更多指的是“心术端正”。


10年前,我们把“基”与“本”总结为八大“支柱”:国家责任、独立人格、学会学习、健体怡情、服务意识、国际视野、实践能力、自力自治。在我校理科实验室,老师们都会拍下学生们刚入校上课做实验的样子。随后,他们用标准的实验操作动作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我校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对本学科的基本学习习惯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我认为,这就是最基础的东西。


记者:重视“基”与“本”,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建设世界一流中学,仍要继承。

翟小宁:在开学典礼上,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校毕业生张弛的故事,她从我校毕业后考入耶鲁大学,从事慈善事业,到非洲肯尼亚难民营去考察难民的生活,帮助难民营建立一所学校。另外一个故事是有关戴威同学的。戴威从我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在那里他加入了骑行社,发明了共享单车。我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启发学生:一个人德才兼备才能展翅高飞。同样,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就要能培养这样的人。



2

国家责任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素


记者:我们建设的世界一流中学,应要有怎样的中国灵魂与中国基因?

李迅:我校校史很多是沉甸甸的。近代的中华民族饱受磨难,翻开那时的校史,每年毕业生只有三四百人,1942年,毕业生从军抗战的就有168人。国家责任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素。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在于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它所培养的学生能够为之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记者: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基因要植入学生心底?

翟小宁:有一种精神像阳光一样带给人温暖,这就是慈爱;有一种情怀像春风一样可以吹掉天空的阴霾,这就是悲悯。如果一个人由慈爱开始生发出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精神,由悲悯弱者开始生发出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悲悯与同情,这个人就是人世间美好的花朵,他的心灵就会时时散发出仁爱的光辉。我认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要培养学生的善心、大爱之心。

记者:还有呢?


李迅:还有一个标志,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独立鉴别、独立评判的能力。比如,学科老师如果能从他们专业的角度对学校课程进行评判、独立思考,会促进学校课程整体健康发展。前些年,我校进行体育课按学生兴趣选项的改革。一位体育老师找到我说,这是严重违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一个孩子上肢发达,爱打篮球就选篮球,这一定有助于上肢发展,那下肢呢?我震惊了。于是进行调整,每节体育课前10分钟都要组织体能训练。



3

每一名教职工都应明道传道

记者:翟校长,您经常说,学校应该是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师到学校来,不仅仅是谋得一份工作。

翟小宁:一所学校发展的主体是人,是教师和学生。好的学校的标准第一个就是要对人好。对学生要好,学生是第一位的。对老师要好,校长要为老师服务。校长要尊重老师的智慧和首创精神。第二个要使人变得更好。只有对人好,才能使人变得更好。所以,我们既要使人有爱心,还要使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获得幸福感。


李迅:翟校长道出了校长的为校之“道”。当校长的都有体会,你对教师不错,那教师工作就很认真。


翟小宁:学生和老师都是这样。当你欣赏和关怀他(她),爱的暖流流向他(她)的时候,他(她)的“颜色”也一时明亮起来。

记者:学校里面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就是其他教职工群体,他们也是教育者的一部分。

李迅:学校的文化和教育精神不只是表现在校长、学科老师和班主任身上,而且表现在每一位在学校工作的人身上。我曾经看过一位名家写的回忆录,他说,当年他家里很穷,准备休学,班主任、教务主任乃至校长都同意了,最后到了学籍管理员这里,本来只是走一下程序,但学籍管理员却很认真地问他:“你非得要休学吗?能不能跟父母商量一下,不要休学,你成绩这么好。”学籍管理员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后来他成才了,一直铭记着这个改变了他人生的学籍管理员。


翟小宁:学校里面每一个人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在发挥作用。我们学校有一位清洁工,我每次遇见他都很受触动,他的笑容特别亲和,你能感受到一种善良和乐观。有一年春节后开学,我看到了这位清洁工,还是那样的笑容,另外,他的三轮车上,新贴了一个红底的大大的“福”字。他的笑容和这个“福”字,难道不是一类教育因素吗?



4

科技越发达越要把心灵提升当作教育使命

记者:今天,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这将给中学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翟小宁:我们要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方式虽然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有根本改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比如人心灵的成长、精神的生长、灵魂的升华;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老师向学生推送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意识。老师所带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这不会改变。


也许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可能不用这么勤奋学习就能获得,也许有一天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人的素养的提升永远是教育的根本,人的灵魂的提升永远是教育的本质。社会越发展,当我们越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笼罩时,我们越要看重这一教育本质,越要把人的心灵的提升当作教育的使命。


李迅:以前我们作为老师,有两点最被看重,一是道德情操,二是专业学养。现在我觉得还要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流能力。未来,交流能力将决定你是不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倾听是交流的基础。能不能倾听到每个孩子的声音,孩子愿意不愿意被你倾听,这是摆在每位老师面前的时代挑战。


翟小宁:可能科技越发展,我们越需要陪伴,陪伴家人,陪伴学生,陪伴朋友。这种陪伴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但更需要面对面地陪伴。从某种程度说教育就是一种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家庭就更加温馨;老师陪伴孩子,教育就更加和谐。陪伴是一种温暖的教育。



文章来源 | 《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

图片来源 | 福州一中、人大附中官网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来了,教师会被取代吗(有了这3个本领,你依然会被学生需要) | 聚焦

第33个教师节就要来了,今年教育部这样为老师们庆祝教师节

每年教师节,她们都要这么做 | 红色气质⑭

【演讲】教师节前夕,听听顾明远教授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