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林: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专家解读②
民小编说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如何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如何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如何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实现新突破?让我们一起听听山东省教育厅综合改革处副处长、研究员刘吉林的解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还存在思想上重智轻德、实践上知行“两张皮”、方法上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强、德育课程有机衔接不够、德育内容交叉重复、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教师育德能力不强、学校与社区家庭“共育”机制不完善等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因此,《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将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实现新突破。
1
坚持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意见》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特别是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法治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而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对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基础工程。
2
突出大中小幼一体化
德育课程设计
当前的学校德育课程,往往表现为纵向不贯通、横向不融合:
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二是内容抽象化,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得不紧,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相对淡化了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整体育德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因此,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必须做好大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系统设计,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
幼儿园阶段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科学保教,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小学阶段主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基本课程内容包括生命安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生活常识与规则教育、劳动与节俭教育、集体意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高年级初步开展心理健康、现代礼仪、网络道德和爱国教育。
初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感知教育,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培养,基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教育、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
高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认同教育,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基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阶段主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侧重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公民,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示范者和传播者,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基本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形势教育,国史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世情、国情、省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命教育等。
3
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育人的体制机制
《意见》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必须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德育专业人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家长、社会人士全员参与育人无例外,课堂内外处处皆为育人之所无死角,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无短板。
一是紧抓课堂主阵地,将德育课程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抓手,严格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学段不同教学侧重的课程设置思路,合理设置各年龄段学生德育课程,建立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发掘各学科德育内涵,全面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是构建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整体设计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不同年龄段学生制定差别化、递进式活动方案,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整合设计学校班会,加强升国旗教育,强化行为习惯养成系列教育,开展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完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健全“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支持学生自主管理,指导学生社团建设。
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格教化、文化自信、传统美德教育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
四是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向”、教师和家长“同心”、学校与社区“同力”,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新格局。
4
凝聚德育一体化实施的
强大合力
立德树人不是朝夕之功,德育一体化实施也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推进。
一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推动各主流媒体坚持传播正能量,号召全社会关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专业化素养,提高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大学辅导员工资待遇,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推进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宣传、妇联、民政、团委、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倾力合作,凝聚工作合力。
四是进一步统筹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资源,对学生免费开放或减收费用,鼓励开发面向不同年龄学生的教育课程,强化德育效果。
五是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增强教育治理能力。综合利用立法、宣教等手段,推动树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的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完善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工作实绩纳入教育政绩考核和教师工作考核范畴,加大品德在学生评价中的权重,努力转变单纯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19期
责任编辑 | 冀晓萍
微信编辑 | 吴玲
推荐阅读
田慧生: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专家解读①
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⑥ | 习总书记谈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以提升质量为抓手,夯实人才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成就述评 | 喜迎十九大③
为了每一个孩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发展成就述评 | 喜迎十九大②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