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把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每周一问

2017-12-16 吴玲 人民教育



老师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树立威信,但是距离太远,又不利于彼此沟通理解,新老师常常为此困惑,是跟孩子做朋友打成一片,还是是对孩子严厉一些?当然,如果让学生敬畏你的同时,又不惧怕你,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似乎是很多老师理想的状态。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和“分寸”的呢?

 

在上周的【每周一问】中,我们收到了很多老师的留言,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实用有效的“金点子”吧!

 

上周问题

                                                                                

  〖   如何把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




     @[嘘]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葫芦娃

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教学相长。


在课堂上做学生的“良师”。教学上,教师要设计开放式的学习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都能与他人对话;面对学生的精彩表现,要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及时予以表扬。在学生身心疲惫的时候,师生可一起通过注意力小游戏互动一下,活跃气氛。 


在课下做学生的“益友”。很多教师都有给学生起昵称的习惯,比如“小轩”“皓皓”,一个亲切的称呼,仿佛师生就是生活中的老友。在学生迷茫无助、困惑、伤心的时候,教师可适时予以关怀,走进学生内心。在学生获奖、生日、取得较大进步的时候,教师可组织班级庆祝会或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做学生生活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布鲁

我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具备几个特点:


敬而不畏。

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付出爱、耐心和细心,学生乐意亲近教师。美国著名教师雷夫主张“彼此信任的没有害怕的教育”,亲师而不畏师,才能从心底里听其言,信其道。


亲而有“间”。

好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轻松的,也是愉快的,但也应该是有距离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了建立师生间的友谊,必须要有巨大而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如何不使关系流于庸俗有害,尺度和钥匙都在教师手中。39 38703 39 15231 0 0 4852 0 0:00:07 0:00:03 0:00:04 4852>



敬而有爱。敬是好事,但有距离感,只有学生对教师有着真挚的热爱,才会使师生精神互动不受滞阻。 敬爱而非敬畏,亲近而有距离,好的师生关系,如潺潺小溪,持久、平和、流畅而欢快。




@行动至诚

建立师生良好关系,教师是主导者、掌控者。 


持续加大吸引力。一是展示学科素养魅力,或知识广博,或见解深刻,或技能精湛,或方法独到,或兼有众长。总之,使学生觉得跟着老师学这一门,必有所成。二是获得学生真诚信。倾诉苦恼不受嘲讽,吐露秘密不被出卖,迷惘困苦可得指导,成功快乐能获祝福,有此四者,学生可能会把老师列入信任之列。三是宣示健康生活主张。或有美食可养胃,或有音乐能动听,山水笔墨大视界,茗茶酒香沁心脾,人生须有闲暇日,身心康健放光辉。


 一直遵从同理心。一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教师要与学生充分沟通,从每个人对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中找到最大公约数,作为总体判断标准。二是按约定规则办事。对班级事务分类,定下与共同价值观一致的规则,师生都按照规则处置班级事务,以此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三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对那些按既有规则难以判断处置的情况,要召集相关会议作具体研究,提出符合价值观的新规则。 


不断纠正非常态。一是避免过分。过分亲密,过分疏远,过分关心,过分冷漠,过分严苛,过分松散,诸如此类,都会导致非常态关系。二是保持警惕。易怒之人常暴力,沉默之人多心事,好动之人少定力,偏激之人挑事端,自知与知人都是必修课。三是经常检测。开展小组评议,实施主题调研,时常个别谈话,不忘反思得教训,坚持总结出经验。


@迪迪

我的做法是在日常规则中树立威信,在课外活动中拉近距离。1.在日常规则中树立威信要求老师要做到处理事情公平公正,确立了规则就严格执行,老师讲道理守规则,学生自然会信服。2.在课外活动中拉近距离,对老师的要求是要会判断情势,该放任、配合的时候就放任、配合学生,这样子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有生活情趣的,愿意接纳老师。


@六月风

首先教师要遵循先紧后松的原则。接收一个班级,务必要先严格,要求要明确,奖惩力度要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酌情放宽惩罚力度,增加一些具有“趣味”的活动,活跃班级氛围,拉近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明确场合身份。有些师生关系处理不好,往往就是教师没有分清场合身份,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教师,不能让学生没大没小,该遵守的规矩就要遵守,但课后,教师可以暂时放下师道尊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拉近师生关系,也可以展示一下教师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更多的方面,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日记、书信等方式创造一个师生交流、倾吐的途径,也可以让师生互相走进对方心里,融洽师生关系。


@筑梦京华,同行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指人与人相处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这样,相处才能更加融洽、和谐。同样,师生之间更应该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这样更有利于师生的相处,更有利于教学。 


首先,从自己的性格和日常生活中判断自己与学生距离的远近。如果你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对学生要求又极为严格,如果生活中,学生见到你就躲开,那么你与学生的距离可能拉远了,就应该试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经常与学生开玩笑,甚至和学生聊一些私人问题,那么你与学生的距离可能太亲密了,就应该试着拉远一些。


其次,如何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果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可以用关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关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关爱更是心理上的,实际行动上的。应该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谈谈心,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并且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想。如果你与学生的关系太近,在上课时,他们若是犯了错误,就应该严肃批评,更不能徇私,要使他们懂得尊重老师。


再次,用威信保持适当的距离。要想维持好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要在学生面前建立威信。当然,威信并不是板着面孔,居高临下,让学生见了就怕,敬而远之。威信,是权威,是信任,是你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因此要想建立威信,教学水平一定要过关。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他们来学校的目的就是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老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老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学生认可。


最后,老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要爱学生,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师生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就是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彼此之间虽有隐私,虽有距离,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和谐,老师在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如鱼得水。

 

(以上是上期“每周一问”精选留言)

 

下面是我们本期的特约嘉宾储冬生给大家的关于处理师生距离的经验:

储冬生,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亲 密 而 有“间”

——谈如何把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就是师生关系中“度”的把握。师生关系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品质。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当,关系和谐,可以为教育教学做很好的铺垫。反之,则会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的不便,甚至是阻力。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把握能够集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


我以为把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基本的原则就是:亲密而有“间”。


倘若教师整天“板着脸孔”,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这时候你就很难真正了解到学情。这种状况常见于一些成熟型教师。有人说,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推进的第一要义。倘若你不能走近儿童,那你的教育教学很可能就会步入一种“茫然”的境地,甚至是“隔靴挠痒”,花了很多功夫却常常感觉“事倍功半”。


倘若你不与学生留有恰当的“安全距离”,整天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注重基本的常规要求,忽视学生良好公共生活规则的培养,那你可能连基本的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这种问题,常常出现在新手教师身上。他们以为:爱学生就要与他们亲密无间,其实“爱”不仅一种情感、一种是意识,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


试图用简单的语言来回答师生之间的距离到底应该是多少,我认为很困难。即使给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或许也都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教育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是作用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身上的。到底该如何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我仅从实践层面提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因人而异。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教师对师生之间距离的把握要有不同的尺度。性格内向的、家境贫寒的、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缩小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些学生常常会下意识地“躲着”老师。教师要有意识地走近他们,让他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呵护与信任。


第二,因事而异。面对不同的事情,教师要合理调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譬如:学生之间发生一些纠纷的时候,需要教师来秉公执法,进行处理和评判。这时,教师就要与双方学生(包括家长)都保持合理的距离,避免当时双方认为教师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因为情感因素而缺失公正。同样是犯错,倘若学生无心而为,且后果并不严重,这时教师要以关心的角度去提醒和帮助;若是学生明知故犯,且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教师就要严肃处理,深刻教育。


第三,因时而异。在工作时间、在学校、在课堂,教师还是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不能仅仅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更要担当“平等中的首席”。美学上“距离就是美”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师生关系,恰当的距离会产生美。倘若是在类似秋游、运动会这样的场境中,教师又要有意识地调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与当时的氛围相匹配,不能过分“端着架子”。倘若这时候你还是“一本正经”,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这样的教师就不“可爱”了。


总之,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何重视都不为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其基本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外在表现是敬而不远,活儿不乱,严而不死。到底该如何把握师生之间的距离,其关键就在于一个“度”的把握。“法无高下,契机为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一起思考、实践和探索,努力找寻师生之间那个最美妙的“黄金分割点”!



没想到调控师生距离也有这么多学问呢,“最佳距离”有助于调节师生关系和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作为师生关系主导者,老师们都有必要认真思考并努力调整好师生距离!希望今天的交流分享能带给大家一些帮助!

 

感谢储冬生老师以及所有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的【每周一问】的回答中,贡献您的育人智慧。小编在后台等您哦。


【每周一问】,等你来答。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


怎样让学生们从学校比赛活动失败中有更多收获?――学校里有各种各样比赛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合唱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胜利了当然受鼓舞,增强自省。但是,比赛中没有获奖或失败者是大多数,怎么让这些学生也有很多收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您有哪些好的方法或故事,不妨拿出来跟我们分享分享吧~~

 




每周一问

怎样让学生们从失败中有更多收获?




文末留言即可


入选我们下期【每周一问】的留言将有机会获得《人民教育》杂志一本(每周我们会免费赠送3本),欢迎您的回答哦!


 

 加入【每周一问】

文末留言『每周一问+你的回答』

 推荐问题 

文末留言

「推荐问题+你想推荐给我们的问题」


(如果您推荐的问题被采用,我们将免费为您寄出一本《人民教育》)


下周六,我们不见不散!



微信编辑 |  吴玲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

孩子打“小报告”,你是怎么处理的?|每周一问

对于“个性”很强的学生,老师如何管理?|每周一问

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哪些妙招?|每周一问

你有哪些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每周一问

你有哪些最值得分享的公开课经验或技巧? | 每周一问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