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焦虑择校问题了!| 破解人民群众关切题②

冀晓萍 人民教育 2019-04-23


民小编说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入园难入园贵……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困扰学生、家长多年,一年来,教育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治理改革力度。


择校问题作为民生热点,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过去一年里,教育部是如何精准施策,让“择校热”大幅降温的呢?一起来看!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不少教育难题如大班额、学生负担重、天价学区房都与“择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教育满意度。


这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热点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择校热”的治理问题,要精准施策。


精准施策,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择校热”,根本上反映的是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横在面前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谋当前,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前提下,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二是,如何谋长远,从根本上解决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



从2018年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不少地方的“择校热”在大幅降温,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设计初显成效。解题思路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也是在问题导向下有针对性的举措。


  01  

完善入学规则,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免试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长期以来的基本原则。2014年,教育部围绕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和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分别发文,确定19个试点大城市,正式启动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改革。


2018年2月,在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专门印发了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通知,力在“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特别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统筹考虑过去片区划分和生源分布等情况,积极稳慎推进多校划片,促进教育公平。2018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在保障入学公平上实效突出。


一是优化形成更加公平完善的入学规则。


各地普遍将50%以上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至区域内初中,提高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学生的升学机会。实行均衡编班,合理配置班级生源、师资,避免择班、择师问题。江苏、沈阳、厦门等地利用电脑软件公开均衡分班,均衡配置各班生源和师资,避免择班、择师问题。


北京建立市级统筹机制,加强学段衔接:小升初积极推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普通小学对口直升优质初中,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向一般公办初中、农村初中倾斜,校额到校精准分配,明确3年后每所相对薄弱公办初中至少40%以上的学生能升入优质高中。北京2018年所有公办小学和初中都实现了划片就近入学,加上民办学校,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保持在99%和96%以上。


在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推进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的基础上,北京市建立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机会查询系统,方便查询、引导。在信息公开、路径明确的框架下,2018年新增小升初就近登记入学方式, 2.4万学生到一般公办初中就近登记入学,占小升初总人数的24%。“择校这件事让我们做家长的内心焦虑,多校划片让每个孩子进好学校的机会均等了。”北京海淀区一位曾经积极准备择校的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二是全面推行阳光招生。


2018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实行招生信息“八公开”制度(即公开招生方案、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报名条件、录取结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制度)。依托学籍系统和招生入学平台,禁止学校为违规招收的学生分配学籍,将招生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南昌市健全了学生信息档案监管机制,学生入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记录,做到全程可追溯、可倒查,确保公平公正。石家庄、山东潍坊等地实现手机APP报名登记、信息审核、摇号分配、随机编班等“一条龙”服务。


北京、天津、杭州等多数大城市都开发了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管理网上平台,通过网络实现报名登记“一窗受理”,信息审核和确认网上完成,并集成信息查询、政策解读、互动答疑等多项服务。


三是保障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入学。


在北京,随迁子女中8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7.5%享受政府购买的民办学校学位服务并全部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和两免一补补助范围。实行最近优先原则,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最近入学,盲、聋、培智三类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0%。


南京市对随迁子女入学实行柔性管理,符合条件的确保其同城待遇,不完全符合条件的也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入学。合肥市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保障随迁子女百分之百“有学上、上公办学校、享受相同政策录取高中阶段就学”,随迁子女已占城区学生总数的1/3以上。


四是严格落实“十项严禁”纪律要求。


严禁中小学校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考试、竞赛,各地处理相关责任人446人,杜绝“唯奖状”“唯证书”招生行为。根据有关举报线索,指导有关地方严肃处理了10余起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违规招生、违规乱收费问题,并进行了通报。浙江、广东等地建立了违规招生问题工作台帐,及时通报、督促出现问题的地方和学校核查整改,并列入年度考核。


五是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


2018年,北京、上海首次实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上海民办小学报名总数减少了一半,报名录取比例由3:1下降为1.4:1;北京严格执行民办中小学招生简章、广告备案制度,严格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方式,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治理各种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哈尔滨、杭州、福州等部分城市2018年首次实行“随机摇号录取一部分,学校自主招生录取一部分”。


黑龙江、浙江等地建立民办学校招生面谈内容备案制度,要求民办学校公开自主招生方案,面谈时以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不得考核文化学科具体知识点。



这些措施,有力缓解了民办“择校热”,推动了民办教育招生走向规范。


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个大城市2万名学生和7万名新生家长的调查显示,97.5%的新入学学生对就读学校表示满意,83%的家长认为近两年当地招生入学工作有明显改进,突出感受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由过去的“择校热”变成“择校难”了,跨区域择校、“共建生”择校、择校乱收费、无学籍招生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对招生入学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02  

将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


“择校热”的根本问题是优质资源不足。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压缩特殊类型招生释放更多优质学位用于就近入学。天津等多数大城市特长生招生比例已降至3%以下,并明确2020年前全部取消;北京城六区逐步降低公办学校寄宿招生数量和比例,到2020年寄宿招生将实行登记派位入学。


但是,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和有限的优质学位,不是治本之策。扎实落实政府责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在往年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全国范围内广泛采取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北京市从四方面下功夫:建立了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委托部属优质学校跨区在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区新建了5个校区,新增优质学位达5000余个;高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中小学建设,城区名校一体化学校进驻通州,快速提升城市副中心教育质量;统筹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外教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种优质资源支持中小学发展,惠及近270所学校;支持学区制和集团化等区域扩优改革,如东城区遂安伯小学纳入史家小学教育集团,西城区涭水河小学纳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据教育部基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的思路是“两手一起抓”:


“继续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制定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规范管理意见,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校招生行为,全面推进阳光招生、公平入学,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同时,“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增强学校协同发展活力,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择校冲动”。

 


作       者 | 《人民教育》记者 冀晓萍

 微信编辑 | 魏梦瑶


推荐阅读


明晰教育的根与方向,品尝教改创新的“甜果子”……|特别关注

试卷讲评课总是很“无聊”?这9个角度教您事半功倍!

以色列前教育部部长:如果你是教师,你就是在描绘整个世界

这位老师的评语火遍朋友圈!家长:这样的老师请再来一打!

读懂苏洵才知道,最牛的教育是“拼爹”!|荐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