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善孝为先,多少家庭已不再跟孩子谈论“孝道”| 深度

人民教育 2020-08-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德育We学园 Author 史晓艺


民小编说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孝”不可忽视,但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父母对孩子更多是学业上的要求,忽视了对孩子家庭美德的培养。因此,想要让孩子真正懂得孝顺,明白孝敬父母长辈,还需要家庭德育的支撑,需要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注重榜样示范,树立良好家风。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在日常观念中,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位居一切美德之首,为个人做人之根本。家庭是培育孝敬观念和行为、发扬孝道的重要场域,这不仅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场所,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发展最为长久的“老师”;还因为“孝”首先是一种家庭伦理,与家庭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脱离了家庭的土壤,孝之无所存,亲之无所存,小到和谐的家庭关系无所依存,大到良好的社会关系难以维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和迁徙,传统的聚集于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大家族模式逐渐被“2+1”或“2+2”的核心家庭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相对简化的家庭结构中,最常见的问题在于:作为个体劳动者的父母双方忙于工作,专注于事业发展和财富积累,压缩了亲子相处和教育的时间。


即便关心子女的教育,也更多关注成绩的提高,而疏于培养子女的品格、建设良好的家风。要么过于严苛,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听话”、“顺从”,体谅家长的苦心,将无条件服从家长的要求视为“孝”;要么过分迁就,无限度地宠溺子女,使孩子形成“父母做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应当、心甘情愿”的错觉,甚至已经很少在家庭生活中提及“孝”。而现代家庭中三代同住、四世同堂的比例逐渐减少,孩子也缺乏认识孝道的直接经验和实践孝道良好榜样。在这种情形下,子女也自然而然地忙于学习和工作,很少主动关心和陪伴父母,甚至不知道应当如何孝敬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疏离、紧张。因此,家庭德育亟需重新审视“孝道”,并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培养“孝敬”的品德。


纵观历史,早有子路孝敬父母的故事:当时他的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为生。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要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也没有,子路想到可以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来满足父母的要求,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到了米,子路忘记了疲劳。


现有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栏目中评选的孝心少年,在每个孝心少年的背后,都有一段让人心酸的经历。例如:年幼的黄凤在爸爸意外摔伤、妈妈离婚改嫁之后,承担起家庭重任:年仅6岁就开始就独立照顾高位截瘫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12岁时,她做了一个带轮子的铁板床,推着父亲和奶奶一起踏上了赴上海求医的旅程,“板车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从他们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很多,并不只是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主要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与敬爱。当然也不乏一些反面的例子,据某报载:某地有兄弟五人,平时对父母不闻不问,老太太痛不欲生选择自杀,儿子听闻母亲自杀后,每个人都拿出5000元,敲锣打鼓,为母亲办了丰厚的葬礼,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孝敬。当然,这样类似于作秀“孝敬”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


在现代家庭中重申“孝道”,绝不同于古代的“愚孝”。“郭巨埋儿”等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并不是回到过去家长制的等级关系下的“孝敬”,而是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交流,最终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共同成长,家庭的良性发展。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若要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家长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孩子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具有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的培养观念,不是培养“高分低德”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不仅仅是一名有课业负担的学生,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之一,父母要督促孩子从家庭的点滴小事做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适当承担家务活;安排一些共同的家庭活动,与孩子分工合作,强化其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适当告知孩子家庭的财务状况,使孩子学会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挣钱的不易,逐步养成孩子体谅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近年来也有很多宣扬“给父母洗脚”、“给父母下跪”的广告,播出之后,许多学校布置给孩子布置类似作业,但试问,“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下一次跪”,就真的能“洗出”、“跪出”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孩子吗?我们应当把握孝道的精髓,孝敬父母不是一两次简单的洗脚、下跪的形式主义活动,而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心父母、为父母分担的长久习惯。


其次,父母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孩子在情感上感受到父母可亲可敬。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孩子才能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聊聊心里话。这里的家庭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父子关系,还包括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会更有利于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可以亲近的,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能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比如:父母双方在家里产生争执应恰当解决;在父母得知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能够耐心帮助孩子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不是大声呵斥甚至采用棍棒教育。父母理解孩子,孩子才会从心底里尊重父母、服从父母。因此,真诚、稳定的孝敬观念也来源于亲子之间的精神交流,是子女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关怀与爱戴。


最后,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良好榜样。“孝敬”这一品德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它依赖于家庭场所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或许学校能够向孩子传递“孝敬”的观念,但无法帮助孩子完成“孝敬”的实践。在发扬孝道的路上,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其长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孝敬老人和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具体做法。例如:在周末及节假日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看望家里的老人,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与义务。长此以往,孩子耳濡目染,也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总而言之,“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这一美德有利于调节亲子关系,塑造家庭文化,进而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然而,不同于父母之于子女的先天之爱,子女之于父母的“孝”或许需要后天培育。因此,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当有意识、有方法、有具体行动地发扬“孝道”;当然,“孝”之美德的培育,也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




文章来源 | 微信公众号“德育We学园”微信编辑 | 魏梦瑶


推荐阅读

老师,您日常是如何高效处理“非教学事务”的?| 每周一问

独家揭秘!百余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分析报告:他们为什么优秀?| 深度

孩子的兴趣班怎么选?这里有一份省钱又实用的攻略!| 支招

老师,您为迎接开学做了哪些准备?| 每周一问

老师,您日常是如何高效处理“非教学事务”的?| 每周一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