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功不喜悦,失败不接受,一直处于竞争状态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么?| 关注

人民教育 2020-08-29


民小编说


“成功不喜悦,失败不接受”说的是当下很多优秀孩子的共性,成功做成某一件事却一点看不出来兴奋,但发挥失利却难以接受让自己难堪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家长的不当做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呢?一起来看看。


暑期的时候带领了一个儿童青少年团体,20人被分成两个小组,期间会有很多团队之间竞争的环节,7天下来最大的感触是:成功不喜悦,失败不接受!每当团队取得胜利时,从他们幼小的脸上很难看到兴奋,喜悦之情,似乎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可每当失败之后,团队之间除了寻找外因,便是互相之间的抛弃和被抛弃,以至于两个小组一听到有PK环节,瞬间便丧失了继续活动的兴趣。


01

成功不喜悦


小枫是一所重点初中的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是一名非常认真刻苦追求上进的学生,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他还是来到了咨询室,他的苦恼是:并不认可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放假一回到家里,就不想学习,对自己的这种状态非常焦虑,理智上非常清楚回家可以休息一下,但对自己学不进去的状态感到内疚,甚至是一种厌恶。



当人还是一颗精子的时候,他就需要和其他的同伴发生竞争,成功的结果便是顺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然后从父母眼中感受到爱和喜悦。因此,成功之后感受喜悦便是最自然和本能的一种反应,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模式却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当幼儿园的小朋友自豪地把自己的杰作拿给父母看时,“不懂欣赏”的大人总会指出一些不足之处;当孩子把自己的进步呈现给父母时,为了避免孩子可能会有的骄傲,父母在认可的同时也会提出以后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当孩子满心欢喜地把第一名的的奖状递到父母手中时,强忍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反倒成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


剥夺孩子成功后的喜悦是父母很容易犯的错误,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也感受到相同的激动,兴奋,喜悦之情,便会怀疑和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因为他们需要忠于父母,久而久之,成功便不会带来成就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应该完成的任务。


与此同时,快乐也是不被允许的,不仅是需要和父母同步,也是一种防御,防止可能会有的进一步的要求和任务。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量优秀的青少年,他们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和成绩,可是他们并不快乐,甚至是抑郁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断努力上进更多的成为了一种满足外界需求的手段,反而会忽略甚至丧失作为人本身该有的竞争本能与竞争所带来的乐趣,同时我们传递给孩子的竞争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阶段性的,到达目的地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难,但到达之后何去何从却很少有人能讲清楚,于是,很多孩子在进入大学或社会之后就迷失了自我。


02

失败不接受


失败不接受的情况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考试前的头痛,拉肚子,考试后的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看似每天奔波在求职的路上,但总会有不满意的理由和借口;频繁地更换工作,甚至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考研的大军,其实都是社会竞争失败的不接受;包括孩子眼中的“世界上的第三种鸟”(自己不飞,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带领儿童青少年团体时,任务失败后,他们先是寻找理由,互相埋怨和指责,之后便是抛弃,不仅抛弃队友,同时抛弃给他们带来失败的对方。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孩子考试不理想回到家里,先是寻找一些客观原因,之后便会引起父母的愤怒,一旦父母愤怒,其实就在减轻孩子内在的负疚感,他们就能避免考试失利所带来的挫败感和痛苦感,因为他们已经为此承担了父母的愤怒和指责。显然,相比直面和承认自己的不行,接受一顿批评要容易很多,于是,孩子们便从这样的模式中获益了,每当考得不理想时,拿着成绩就等着父母发火了。


我们知道,“不接受”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否认。但失败后不仅仅是否认,还会有压抑、退行、情感隔离,引诱攻击者......问题是父母很容易就完成了认同的过程,于是,失败之后不接受便成为了常态。



其实,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面对失败时都很难接受,愤怒的父母不仅是在完成孩子投射性认同的过程,也是在隔离和否认自己情感的过程。我们常说的共情能力,在面对孩子失败时,和他一起去面对,体验由此带来的挫败和痛苦时,也是自我修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一起正确认识,接受和处理失败,然后不否认,不惧怕失败,唯有这样,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


不要剥夺孩子成功后的喜悦,他才能不断成功下去!


也不要打断孩子失败后的负疚和痛苦,完整的体验成功和失败之后,他才能更好地从失败走向成功!



文章来源 | 转自微信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微信编辑 | 魏梦瑶


推荐阅读

出台公务员奖金政策时同步同时同幅度考虑义务教育教师,校外培训线上线下综合治理……浙江教育改革亮点大盘点| 基础教育重大改革行动③

相比“出口成诵”,我们更希望诗词成为孩子生命里的“可选项”丨开学季

学校如何成为“家校社联盟”的引领者?浙江这所学校搭建起协同育人的连心桥 | 经验

开学第一个月,你都在班里立了哪些“规矩”?| 每周一问

老师,您在备课时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或技巧?| 每周一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