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澳门坚守母语文化,这所学校将“爱国”作为教育核心价值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

贺诚 人民教育 2020-08-29

民小编说


今天上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


“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施,与澳门长期坚持开展爱国教育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在澳门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教育生态下,学校如何把握“爱国”的教育核心价值?“爱国爱澳”这一核心价值观如何渗透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澳门教业中学抓住“母语文化”这一关键词,走出了一条教育协同发展之路。



1

澳门的文化背景与教育生态


要认识澳门的教育,离不开对澳门历史、文化的了解。澳门是个有文化的地方,澳门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从16世纪以来的400年间,澳门是东西文化交汇、碰撞之地,西学东渐,汉学外传,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澳门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


回归前,澳葡政府不重视华人的教育。“只取不建”的政策和近似“放任自流”的管制,形成澳门教育多元而散乱的状况。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本着“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纲领,致力于培养爱国爱澳、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一代公民。特别是2006年澳门《非高等教育纲要法》的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澳门的教育制度日益完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澳门的教育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快、最好时期。



虽然澳门教育改革起步较晚,但澳门特区政府对“一国两制”下的澳门教育体系进行重构,对回归后的教育作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法律保障,使得澳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振兴之路。


特区政府主导重构澳门教育制度体系


针对澳门私立学校占绝对比例的实际情况以及私立学校一直以来都享受绝对课程自主权的状况,澳门特区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回归之后对课程加强了“行政主导”,增强了课程领导力,并积极与教育社团保持良好沟通,谋求社会支持,不仅增加了政府在课程管理中的影响力,更成为了“一国两制”下更好地实施爱国爱澳教育的关键。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了澳门非高等教育领域在回归后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


课程的目的与结构体现先进性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9/2006号法律《非高等教育纲要法》第四条“总目标”开宗明义,指出澳门教育的总目标为:致力培养及促进受教育者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具备适应时代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健体魄。根据这一“总目标”,澳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宗旨得以确立,即在于帮助、促进每一位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对特区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



围绕课程改革与发展,澳门特区政府在2009年编制了《共建优质教育,促进全人发展——澳门特别行政区非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蓝图》“十年规划”,提出在中、小、幼各个教育阶段都需要培养学生六种“关键能力”和三大“核心品格”,即“阅读与语言能力、运用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能力、运用资讯与科技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批判思考与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德教育协同:基于母语文化的澳门课程改革与实践与公民素养、健康素养、审美素养”。以上述的课程思想与目标为指导,建立课程框架制度,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把“关键能力”“核心品格”渗透到各个教育阶段,落实到各个学习领域及其科目的基本学力要求,成为澳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学校课程统一性与多元化相结合


表面的多元、实质的零散,是澳门回归以前非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特殊现象”。2007-2009年期间,澳门陆续出台了《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等法律文件,形成了整个澳门现在学校教育课程制度的秩序。澳门的课程开始走向一个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化的体系。


澳门教业中学的教育协同发展,正是在上述文化背景与教育生态下探索出的一条教育改革路径。

2

教业中学基于母语文化的教育协同发展实践


澳门教业中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历届才俊辈出。其前身是1910年澳门孔教会举办的孔教中学和1949年银行公会举办的银业小学,1975年两校校长何贤先生将两校合并,取“孔教”之“教”和“银业”之“业”,为校名“教业”,倡导“教重在德,业精于勤”。具体来说,德——学校重视德育,强调立德树人,特别是坚持爱国爱澳的教育,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勤——澳门因博彩而衍生社会投机性,因而教育教师要勤奋地教,学生要勤奋地学,把勤奋作为人立业的根基。



这种办学理念成为学校的教育理想和精神财富。此外,学校的发展也在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澳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资源、技术手段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面貌。于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全球意识,具有国际理解、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教业中学新时期的重要探索和发展方向。


坚守母语文化,把握“爱国”这一教育核心价值


“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施,与澳门长期坚持开展爱国教育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爱国爱澳”这一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如母语文化教育、中文语言教学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等。澳门的历史文化决定了教育协同发展的特殊性。


2016年底,《中小学管理》杂志记者走进澳门教业中学,对教业中学坚守文化传统教育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澳门教业中学几十年来秉承‘爱国爱澳’传统,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生生命、涵育师生爱国情怀,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的杰出人才。学校从知、情、行、意四个方面将国情教育融入日常校园生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浸润师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如姊妹学校式深度交流、高三毕业北京旅行等文化寻根活动、‘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等,丰富师生的生命感受,让爱国教育变得立体生动。”


导入国际课程,实践“课程协同、合力发展”


为了与时代的脉搏同步,教业中学于2016年开始在新口岸校部小学暨幼稚园,首先导入IB国际课程,逐步形成国际部,同时影响、辐射小幼部、中学部建设,实行校部联动、协同发展。之所以用“导入”,而不用“相容”“合并”“双轨”等,是教业中学对教育协同发展的一种理解和创新,体现母语文化中的“和合”意蕴。“导入”寓意着基于本地“课程框架”和“基本学力”的要求不动摇,把国际教育中的先进理念、教学策略、评估方法等导进来,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更加有效实施“基本学力要求”。


概言之,就是借鉴运用国际课程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本地课程。如IB课程常采用主题式的学习方式,我们用主题教育的设计突出对母语文化的实践、体验。在“我们身处在什么时空——文明”主题下,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各种物件,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来探究人类文明的进程,有学生从中华文化中“笔纸”的演进入手,从石器树皮到毛笔宣纸、再到触摸屏,领悟到时代的发展。在学段连续性上,IB国际课程是一个涵盖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系列课程,在主题、内容、方法、策略、评估等方面较传统的学段课程有较好的衔接和连贯统一性。每个年级都会围绕共同的主题设置课程,但中心思想、学习难度等会呈螺旋式上升。IB课程主要是一个框架,不像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那样具有刚性要求,学校可以弹性地安排空间,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创新教与学方式,呈现课堂教学新样态


主题式、跨学科、探究式学习让课堂教学呈现新面貌。“主题式”,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引领学生探究世界以及人类共性、核心等本质性问题,有效“超越”了学科领域的界限,强调通过问题来导入、概念来驱动以及以世界为教材;“跨学科”,即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壁垒,这不仅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规律,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当学习是在真实和超学科的情境中发生时,也就是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会学得最好;“探究性”,即以学生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把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知识融合在一个整体探究单元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每个探究单元都有对应的实地探究活动,为学生接触真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经过前阶段的充分酝酿和积极筹划,学校从本学年度开始对中小学课程特别是高中课程进一步优化,根据“课程框架”和“基本学力要求”,突出高中课程的多样化、选择性。如打通中学部与国际部的课程连接,允许跨部选修,中学部的学生可以选修国际部的部分国际课程,同时国际部的学生也可以选修中学部有优势的特别是母语文化类的课程。各校部的资源和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凸显了个性化学习。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竞争加剧、知识经济兴起、全球化进程深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这些都是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而教育协同发展促使我们从本土的角度去看世界,也帮助我们从全球的角度反省、丰富本土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协同中寻找最佳的发展路径。澳门如此,教业中学亦然。


(作者系澳门教业中学校长,兼任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监事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等职)



[1]冯增俊.澳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刘羡冰.澳门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苏朝晖、梁励、王敏.澳门课程改革的背景、取向与展望.全球教育展望[J],2009(5).

[4]单文经、杨秀玲等.澳门非高等就课程的检视与改革路线项目研究报告书(课程改革及发展委员会议报告版)[R],2006.4

[5]郭晓明.核心素养与澳门非高等教育课程框架的改革,澳门研究[J],2016(4).

[6]谢凡.一所澳门学校的文化坚守,中小学管理[J],2017(2)




文章来源 | 2019年第24期《人民教育》杂志,原标题为《教育协同:基于母语文化的澳门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澳门教业中学为例》,文章配图由作者提供

作      者 | 贺诚

责任编辑 | 董筱婷

微信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


18张大数据词云图,带您了解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10大关键词!| 关注

教育部长陈宝生《旗帜》撰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研学旅行如何专业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落地、未来学校发展趋势……24期杂志抢“鲜”看 | 新刊速递

林卫民:校长最伟大的工作之一是让每个人有清晰的“关于学校未来的观点” | 领导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