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特级教师写给经历过居家学习的同学们:莫再做“学习的巨婴” | 观点

张吉刚 人民教育 2020-11-14


民小编说


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让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的日常学习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于同学们来说,脱离学校的强制环境,许多学习中不够独立的毛病也暴露了出来,不少同学惊觉自己已经成了“学习的巨婴”。如今学校已经陆续复课,而未来的学习之路依然很长,如何让前期发现的问题得到全面清理,让我们看看这位老师的建议。


疫情期间,曾经接到几位同学的电话,说自己在家学习如何的不适应,“不知道这样学好不好”“人家都比我好”,甚至是“快要崩溃了” 。


特殊的学期,把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打碎了,模糊了,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期,我想这些经历还是值得好好反思。


今天,跟同学们谈谈学习方式的事情。

1

学习上的“巨婴”从哪里来


据我了解,有些同学到“衔接班”把新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先过一遍,课堂上听老师讲一遍,课后还找老师重点辅导一遍。这样一个违背教育政策和规律的现象,多被仿效。


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同学竟然没有完整、仔细地阅读过历史教材中的一节课!课堂上记笔记,课下抄课件,课后写作业和“刷题”,成为常态。不少同学认为学习上最大的困难是“需要背过的知识太多”。


成绩的取得,不是靠本应具备的学习能力,而是依赖老师的加持或高重复学习和机械训练。


这样学习的同学,我称之为学习上的“巨婴”。


按部就班,高度依赖;看似努力,死记硬背;重视做题,机械训练;成绩尚可,代价高昂;白白胖胖,骨质疏松。


特殊时期,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的“巨婴”。失去了考试竞争而无法自我定位,读不懂教材,提不出问题,做不到规划……未知带来了恐慌。


事实上,一个对知识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才有“硬骨头”,才会有力量。


2

对未知世界始终保持一份好奇


面对教材中一幅寻常的《在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图,有的同学不过是随便瞄一眼,有的甚至无暇顾及。而对一个充满好奇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会涌现出大量的童工?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影响?当时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为什么教材特别标注是“绘画作品”?


当他如是想的时候,自然会对教材中19世纪欧洲社会状况、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做一番对比,也会进一步了解工业革命后摄影等科技进步的历程,自然还会领悟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一个好奇的火花,可能会照亮整个历史素养的天空。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向我们开启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发现寻常事物的美妙不凡,让我们看得清楚,活得明白,感悟大千世界的美好。


当考试成绩很好或者很差的时候,专注于知识可以让我们的大脑保持清醒。


当因居家学习失去竞争而找不到存在感的时候,专注于知识可以让我们找到自我。


那些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事物的人,才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面前“逗留”,发现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慎独”带来安详。沉下心来,才有静,静能致远,万物静观皆自得。《道德经》说的好:“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向学境界!


保持一份对未知的好奇,一份对未知的虔诚,学习才会真正开始。 


3

通过自主建构回归学习的本质 


俗语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俄国作家同时也是教育家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认知心理学对上述现象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人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每个人原有的经验都不相同,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知识无法告知,学习不能替代。


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知识才会与我们血肉相连,甚至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随时用得上。


知识的类型往往决定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些知识,强化记忆和不断重复是必要的;有些知识则需要动手和练习;而对于一些概念、概括、原理、理论等指向高阶目标的知识,离开思维的参与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重复性的机械学习正是离开了思维的参与,如同鱼儿离开了水。


人们通常从不同侧面认识事物,于是产生了不同的学科,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而表现为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历史学科的范畴是研究对过去事情的认识,确定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历史,就是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放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下,结合史料分析论证,形成基本的历史解释和价值追求。因此,我们要按照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学习数学,按照历史的思维方法来学习历史。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考查的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的方式突出“无情境不命题”,强调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运用。如果我们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接受式学习上,不是南辕北辙吗?


再拿高一新生学习来看。不少同学来到高中以后,感到学习科目多了,总是顾此失彼;作业也多了,总是完不成,如果以完成作业来定义学习,成绩又总是不理想。一些在初中还能奏效的做法,到高中后为什么会越来越吃力?如果我们明白基本的学习原理和高中学习的要求,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出路,在于转变学习方式,回归学习本质。


4

在深度阅读中探寻事物内在规律 


大量的课外阅读当然会丰富我们心智的土壤,但请不要忽视,教材是我们最基本的阅读材料。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阅读就是自学。


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有同学习惯在课堂中认真抄下十几条原因和条件,忽略老师的分析,只靠课后诵读不已。不妨让我们换一种方式。自己阅读文本,思考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要素:市场、资金、劳动力、技术、资源、政策等等,对照教材主动寻找这些要素,联系圈地运动的史料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当我们以“资本主义工业”这样的概念来审视历史现象的时候,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都会清晰自然了,当你在未来投身工业建设的时候,可能会用上中学学到的这些知识或思维方式,这就是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仔细分析,知识点之间有着内在的层次关系,或属于事实,或属于某一主题,或属于反映本质的概念,或属于原理或理论,由低到高,形成了金字塔状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还有或因果、或包含、或并列的纵横向联系,形成了网状的知识结构;还有些知识属于策略、技能、过程和方法,需要动手和动脑……如同打开一座座知识的宝库,阅读是如此妙不可言!


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我们列举的知识结构看出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因为你选择的关键词语、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达,会让老师一目了然。


自己阅读,哪怕只是总结出两个原因,是否比背过笔记上的十个原因要好得多?


有些同学把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做题太少,仔细分析,却恰恰出在刷题上。正是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导致知识碎片化,知识点之间“不通”,很难灵活运用。这岂不是本末倒置?盲目刷题,不如退而结知识之网。 



5

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决胜未来


自主阅读与思考,最初会面对种种困难和干扰,速度也很慢,这需要意志的调控,需要做到高度的自律,但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自我拔节的过程。相比靠着各种“激素”催熟的学习“巨婴”,靠自身慢慢成长起来的骨骼才会强壮!


当然,旧有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但是首要的因素,来自每一个同学内心的觉醒。


居家学习已经基本结束了,但这些教训不能被忘记。事实上,居家学习是暂时的,在校学习也是暂时的,而未来之路是长久的。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急剧增长的时代,知识如恒河之沙,无穷无尽,亦如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惟有掌握一种终生学习的本领,才能做到“以有涯随无涯”、以不变应万变。面对信息的变幻莫测,一个独立思考的理性大脑又是多么的可贵!


学习能力其实就是生存能力。


把当下的危机当做我们成长的养料,做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做一个不断发现美好并创作美好的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不仅为了眼前,不仅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为了家乡、祖国和人类的幸福!


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现在和未来拥有强大的内心和“硬核”力量。 



文章来源 |“新校长传媒”微信公众号,内容有删改

作者 | 张吉刚,潍坊七中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

微信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



教育部长陈宝生:扎实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复学复课 确保校园安全和师生身心健康

最新报告发布!未成年网民规模1.75亿,孩子们上网都在干些啥?|关注

特殊开学季,返校后学生的心理危机如何干预?| 关注

返校复课,这位校长说:我既欢欣鼓舞,又看到了基础教育面临的这“三个挑战”丨关注

复课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应对?∣每周一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