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经典 | 范仲淹曲线赈灾
民小编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思想内涵,不仅是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
最近,全新编撰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全面准确阐释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思想渊源和丰富内涵,还从大量典籍中选取了经典故事,通俗易懂,意涵深刻。
小编特意从每册中摘录一二形成一个系列,以飨读者。夜读经典,不容错过!也欢迎分享给你的学生、孩子哦!别忘了,今年的语文高考作文(全国卷)就考了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
今天的“夜读经典”,我们来继续听“民本”的故事。
民本
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文化的人民性,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基本价值追求,以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为国家政治布局谋篇的要点,这就是博大精深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相对于以国君为本的君本和以官吏为本的官本而言,它指我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民心和巩固国家统治,而设计出的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施政观念,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贵民、重民、恤民、安民、爱民等不同的侧面。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优良基因,在当今建设现代民主国家中仍然可以焕发出熠熠光彩。
夜读 · 经典
范仲淹曲线赈灾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从小出身贫苦,入仕从政后,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曲线赈灾是发生于北宋皇祐初救济灾民的故事。
1. 曲线赈灾,救济灾民
1050年,吴中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很多人都饿死了,尸体遍地。当时范仲淹是浙江西部的官员,他立即主持赈灾,不断地从各地运来粮食,号召百姓缴纳粮食,可是对于赈灾依然杯水车薪。
范仲淹对灾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浙江西部的富人喜欢赛船,喜欢举办佛事。范仲淹没有阻止,而是大力鼓励,范仲淹每天都带着属下前去观看,并且摆下盛宴大吃大喝。范仲淹与友人坐一艘游船,听着丝竹笙箫,喝着美酒佳酿,优哉游哉地行驶在西湖上。杭州的富户看到后,也就无所顾忌地搞起了船宴歌会。更有喜好竞舟的商人,借机赞助龙舟比赛,一时引得全城百姓携儿带女前来观看。
范仲淹还找来了各个佛寺的住持开会,对他们说:“现在饥荒盛行,人工的价格非常便宜,你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大兴土木建佛寺,这样可以节约一大笔钱。”各位住持讨论之后觉得范仲淹说得有道理,于是立即开始兴建佛寺、佛像。范仲淹不仅让佛寺新建工程,自己也开始修建政府部门的一些建筑,比如储存粮食的仓库、普通公务员的办公场所,每天都使用多达千人劳动。
范仲淹每日大吃大喝、大兴土木,却不去赈济灾民,弄得上级官员看不下去了。于是当时负责监管官员的有关部门,上奏朝廷说了范仲淹三条罪状:一是范仲淹身为地方主官,不亲历一线田间地头视察灾情,不体恤百姓疾苦,不理公事;二是上班时间在西湖公款消费,游玩作乐;三是置朝廷若干节俭规定于不顾,大肆兴建楼堂馆所,劳民伤财,杭州百姓怨声载道。仁宗偶感风寒正在喝药,接到举报后震怒,这不是懒政不为、目无王法吗?将药碗一扔,提笔批复要范仲淹说个清楚!
被告了一状的消息传到了范仲淹的耳朵中,范仲淹立即给皇帝上书,详细地说明了他这样做的理由。他写道,本地遭灾,百姓疾苦,他痛心之至。可作为地方官,总得想法子将天灾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百姓的生活。所以他自春至夏坐船游西湖,目的是带动富户投资旅游消费,所以才有了西湖歌舞和龙舟竞赛。当时来西湖看热闹的又岂止是杭州一城的百姓?这样自然使旅游业收入大增。至于寺庙修葺,是他专门召集那些方丈们开“吹风会”:由于人工费大大降低,他们可以抓紧搞些修葺建设。同样缘故,官府又专门拨了些银子新建扩建馆舍和仓库,实际是节省了日后动工的管理费用。这些官府和民间的投资,增加了就业人数,每天用工数量超过千人,起码解决了几千个家庭的吃饭问题,并带动了泥石、木材、运输、布匹、餐饮和旅舍等其他相关行业的兴旺。仁宗看了范仲淹的奏疏以后,将信将疑,随即遣特派员实地调查。结果正如范仲淹所说,杭州虽然遭灾,但百姓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且的确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浙江西部很多地区的百姓都逃荒去了,他们背井离乡,前途未卜,只有范仲淹主政的杭州地区没有出现逃荒的人员,而且很多的民生工程都得到很好的兴建,造价也非常低。皇帝知道之后,非常高兴,对范仲淹赞誉有加,于是立即定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到饥荒的时候,由主管存放国家粮食的大司农拿出粮食来,招募人民兴建民生工程,这条后来成为宋朝的法令。
2. 谏言皇帝,告民疾苦
有一年,旱灾、蝗灾蔓延全国,淮南、京东等地灾情严重。当时,范仲淹就请求朝廷巡察处理,朝廷却置之不理。他十分气愤,冒着杀身之祸质问仁宗:“宫中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样呢?江淮等地饥民遍野,怎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皇上无言以对,便派他去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发官钱救济百姓,并带领群众生产自救。他看到饥饿的人们常常挖一种叫“乌味草”的野草充饥,这种草粗糙苦涩,难以下咽。回京时,他特意带回“乌味草”,呈献给宋仁宗,请他传示朝廷上下,以劝诫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恶习。
范仲淹晚年在杭州做官时,还用一生积蓄,在近郊购置一千亩良田作为“义田”,供贫困百姓耕作,可他直到晚年,连一座像样的宅第也没有,病逝后,家无余财,连像样的丧葬品都没有。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爱民如子的优良作风,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以上文章摘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民本》
作者:翟博主编;高伟分册主编
文章来源 | 摘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微信编辑 | 魏倩
播音 | 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 李东科
推荐阅读
智者寿?仁者寿?| 夜读经典
网开一面还是三面?3000 多年前的一个选择,他的仁德故事留传至今 | 夜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