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教师迷恋上自己耕耘的一方田地时 | 荐读

弋松伟 人民教育 2021-09-21


民小编说


我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撒下希望的种子,收获未来的光芒,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因为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重复性,让教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这就需要我们去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帮助教师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今天这篇文章讲述了郑州十一中的经验,一起来看。



郑州十一中最大的使命,就是要唤醒教师心中那个“沉睡的巨人”,而巨人的名字就叫“我愿意”。


叶澜教授认为,要把教师对创造的追求和实现视为“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实践中,学校如何才能实现教师专业自主权,帮助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以生命自觉的样态获得职业的尊严呢?郑州十一中着眼于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师不断丰富完善自我,使教师职业生命充满朝气。


01

校园是一方蓄满爱与美的“池塘”


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知道自己想要用一种怎样的理念去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去影响全体师生的生活。


“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在梭罗的笔下,池塘就是种子诞生信仰的地方。


学校要为师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呼吸、自在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像一方蓄满了爱与美、尊重与自由之水的池塘,把生命带向辽阔与高远……


为人师者德为先,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优良师德师风的形成。早晨走进学校教学区,秋韵楼墙壁上“现代、多元、开放、包容”办学理念映入眼帘,催人奋进;夏风楼上“实现教学高质量,师生高素质,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的全国名校”的蓝图与阳光辉映,明理路、健体路旁的一景一物无不在向师生诉说着做人的规范以及价值的取向。学校组织开展“大美十一”征文评比、文明行为大讨论,倡导好的风尚;举办师德演讲,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氛围;开展人品教育的课题研究,教师在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把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化为勤奋工作的动力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信念。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更多来自工作上的成就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学校健全的管理制度、暖心的人文关怀,是实现成就感与归属感的重要保证。在长期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奖惩性评价方式与发展性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构建了具有郑州十一中特色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先后制定了郑州十一中《三年发展规划方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名师培养方案》《校本教研及校本课程中长期计划》《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先进教师评选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健康运行,规范与引领教师的成长自觉。


长期自然的文化环境熏染,让郑州十一中教师队伍阳光自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他们逐步明白了积淀实践智慧的意义,生成了主动发展的力量。


02

面对生命,教师的每一天都兴致勃勃、充满激情


学校通过提升象征性活动,设置细节性标识,在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创立起科学的运行模式,并坚持让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持久性,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塑造人们的思维、行为和交往、感觉方式,为学校各项创新性活动赋予更纯净、更高尚、更有价值的意义。


郑州十一中“最美教师”王冬梅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热爱学生的人;也是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情怀的教师。教育教学中,她让学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让他们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自身性情,追求高尚情趣,享受青春生命之美好。在学生心目中,王冬梅每一天都兴致勃勃、充满激情,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在课堂上“翩然起舞”。


学生在王冬梅的课堂上能够放眼天下。他们不甘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见解。王冬梅常常会化身为一个大自然的使者,把窗外玉兰花开的声响、梧桐舒展枝叶的姿态、桂花的芬芳和蜡梅的清幽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理解语文之美妙,人生之趣味。学生亲切地称她“梅姐”。“她总是很仔细地记着每个人的生日,递给你一张浅粉色手写的贺卡,祝你生日快乐”“她总是很积极地工作和运动,开心地鼓励大家去接触自然的清澈,每天洋溢着阳光”“喜欢腻在她那里,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或是偷偷溜去讨些零食,笑嘻嘻地看着她”“我们的梅姐,就是这样一个时刻散发幸福的闪光者,她告诉我们永远信仰美丽,永远热爱美丽,而我们永远热爱她”。她的学生如是说。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学校开展了旨在“用目标来召唤人,用情感来凝聚人,用榜样来激励人,用成就来鼓舞人”的系列活动,极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向社会展示了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极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职业成就感;开展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评选,一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教师受到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更大范围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为鼓励课堂创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对获得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师特设“校长特别奖”;“感动十一”人物评选旨在发现表彰敬业爱校、无私奉献的教职工;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可以进入“郑州市第十一中学终身名师榜”,事迹列入校史馆,成为所有十一中人的楷模;十一中年度功勋教师,他们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历,学校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同时对年度功勋教师的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发行。如今,郑州十一中已经连续开展四届“年度功勋教师”评选活动……职业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还鼓励教师创建或参与一些专业学术团队,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不但能够获知他人的见解和思想,检验自己的观点和逻辑,还能够营造相互激荡的思考研究氛围。学校 3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设立“理科青年教师共同体”“文科青年教师共同体”“行政青年教师共同体”“青年班主任共同体”,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多位青年教师获得“郑州市优秀班主任”“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师德标兵”等各种荣誉称号。


青年教师李冰心说:“从一个教学小白成长为一个教学能手,一路走来得益于郑州十一中这片肥沃的土壤,得益于同事给予的养料。今后的教学之路还有很长,无论曾经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应该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03

课堂、课程与文化,连接成学校独特的气质


在我们学校,课堂是教研的主阵地。面对课堂上随机发生的教学事件,当以往的经验无法化解时,就需要反思教学行为。我们通过探索“闪亮课堂”模式开展课堂反思。首先由执教教师把预设方案提交到学科组进行讨论,学科组教师针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目标确定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策略是否需要进行调整……集体课前反思使授课内容条理更清晰明确。在此基础上,执教教师按照课前反思的成果完善教学设计,上第一次研究课;第一次研究课结束,学科组展开课中反思,针对第一次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寻找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措施、方法。在课中反思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级上第二次课,学科组组织第三次反思,针对前两堂研究课的教学实际,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探索方法。经过这样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磨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学校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语文教师风采大赛、英语教师风采大赛、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形式新颖,展示了郑州十一中教师良好的教学专业素养,凸显其精彩的教学主张。


在学校文化熏染引导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敢于走自己的路,既善于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课程与教学上大胆探索。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准则、规范、舆论和人际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效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群体的影响对个体不仅具有约束力,更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因此,学校把建设一支和谐奋进的教师团队作为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优秀的团队感召个体的内在成功需求,以教师团队的高品质成就学校的品牌。


在郑州十一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凡是有教师参加赛课评优,整个学科组就是参赛教师最坚定的后援团。分析教材,设计环节;一遍遍听课,讨论,修改……忙碌的是整个学科组团队。因为大家都认为,一人的荣誉就是大家的光荣,一次评优提升的是整个团队的素质。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39人,特级教师7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31人……


郑州十一中的校园里,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和睦。教师节学校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教师纷纷走进孩子的家庭,特别是特困生、单亲孩子家庭,送去一份特殊的关爱,到处洋溢着真情。


近年来,学校有校园环境文化的变化,更有教师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的变化。教师自信了,自我要求高了,更热爱学校了,凝聚力更强了。教师的生命自觉,换来的是学生发展的更大空间。学生获得了自主、自觉、强健和自信的力量。课堂笑声多了,课后作业少了,合作能力强了……对口中学反映,我们的毕业生知识扎实、能力强、潜力大。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家长给予了肯定,从问卷调查显示,学校社会声誉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粒种子,从泥土里的萌动到破土而出,“我要发芽”就是它来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动力。一个人的成长,唯有基于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才会发出最动听的声音“我愿意”。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从来没有聆听到自己“我愿意”的声音,那么他的教学工作就会变成毫无生趣的负担。就像一朵花的根部,因为缺少适合的养分,必然会枯萎一样,教师没有了成长的动力,日复一日的岁月消磨,单调枯燥的机械重复,最终导致的必然是职业的倦怠与生命的枯竭。而如此状态,所能带给学生的是什么,自然可想而知。


当学校坚定地相信每个教师都有潜在的能量,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实现个体的职业价值,提供更多专业支持,帮助教师从教育工作中收获价值感、成就感、荣誉感;当教师迷恋上自己耕耘的田地,开始朝向优秀与卓越一步步努力,当“我愿意”的声音由弱变强,一所学校最美的气象也便开始了蓬勃的生长,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就自然成为每一名教育者的文化自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整体效应自然爆发。




文章来源 |《人民教育》杂志2020年第15-16期

者 | 弋松伟,系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 任国平

微信编辑 | 谭希

推荐阅读


教育部长陈宝生调研河北威县定点扶贫工作,提出从6方面做好“变”的文章
朱永新:后疫情时代,教育应该如何做?| 观点
把课堂搬到孩子家里 | 控辍保学
电影《夺冠》大火背后,她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名师”!| 围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