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同题作文来了!“体育之研究”,只能写体育吗?| 关注

段伟 人民教育 2022-07-18


民小编说


昨天,2021年高考作文题引起热议,充满哲学思辨和成长性思维引导的作文题目,启发着考生和教育者的思考。今天,我们特别邀请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段伟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写高考同题作文,文后还有段老师对试题的精彩分析哦!


全国新高考Ⅰ卷(2021高考重庆、湖北、辽宁、河北、福建、江苏、广东、湖南作文题)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固强补阙,天地日新


小时候,父亲讲过一个典故,令我至今难忘。他说:强与弱两个字很有意思,从古人造字上来看,已见端倪。“强”字,够强了吧?可是左边只有一把弓;而“弱”字呢?却有两把弓,还搭上四支箭。“强”字右边有一个口,下面却是一条虫——再强大的事物,如果从内部生了虫,也会变弱;而弱的一方,只要努力勤奋,却暗藏转机!


鹰击长空,捕食狡兔,绝大多数情况下鹰是强者,但狡兔亦有三蹬之力,在特定时间情境下甚至可以搏击雄鹰。以此观之,生而强或生而弱不重要,关键在于人如何把握,“滥用其强”导致由强变弱,“勤自锻炼”以致由弱变强。体格与人生,其理一也。


上个月在省城笔会,幸遇两文友,言谈中知二位同是双一流大学才子,二十年前人尽其才分配到省城工作。甲嘴皮子了得,笔下功夫不凡,找到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乙讷于言敏于行,工作一直不顺利。可谁知时过境迁,二十年岁月洗礼,让二位刚好调了个儿。


问题在哪里?前十年,甲还算勤勉,但之后进入职业倦怠,总想走捷径,求提拔,结果却总事与愿违;乙呢,先是下岗再就业,九曲十八回,但他不认怂,依旧扬长避短,静心做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而今,他已经是区域内一家上市公司的CEO。


“正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心,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分享经验的时候,他说。


有强有弱,方是人生。没有谁能与困难绝缘,如果不选择强大,困难就会被我们无限扩大,最后把我们压垮。没有谁是天生的强者,强者源自奋斗。只有迎难而上,才有乘风破浪。奋斗自强,天宽地广。


《朗读者》第二季里,曾来过一位身体瘦弱、坐着轮椅的特殊嘉宾:清华大学研二的学生矣晓沅。6岁时,他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11岁又并发双侧股骨头坏死。从此,他一生只能与轮椅为伴。


身体的残缺,让矣晓沅的世界一下子变小了。寝室、教室、食堂,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扶轮而行,他磨炼心智,投入学业,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因成绩优异、全面发展,他获得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


半岁失聪的博士江梦南也是如此,她靠学习唇语、看老师板书和课下自学追赶同龄人,最终梦圆清华。


“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但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奋斗自强弥补了自身的身体缺陷,探索出了和健全人一样宽广的世界。当奋斗的目标从改变自己延伸到帮助他人和改变社会,他们的世界就变得更大了:大学期间,江梦南多次到家乡的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鼓励和帮助身体有残障的儿童;矣晓沅现在主攻人工智能方向,想通过科学技术帮助更多身体不便的人,传递爱的火炬。


俗话讲,“久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所谓“望海之心”,就是一泻千里,朝着理想的“蓝海”前进的内在动力。有了“豁出去”的内在动力,就会久久为功,由弱变强。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也有人说,强者,懂得示弱;弱者,才喜欢逞强。有大格局的人,他们眼里有更广阔的天地,不会囿于眼前的鸡毛蒜皮。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人都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把速度比做强项,耐力比作弱项,那么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到极致,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这一分钟不放弃,下一分钟就会有希望。


“世界如弈棋,变化不容覆。”任何时候我们要坚强,但别逞强。人如此,国亦然。“五大三粗”不是强大,恃强凌弱不是强大,拉帮结派更不是强大。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强大的人会看清自己,能扛事儿。


当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感悟党的百年辉煌,重温党的百年历程,就是要不断坚定信念,执着方向,固强补阙,天地日新,我们终将抵达梦想的彼岸。


高考作文

全国卷 I

题目解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题是可看作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也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倡导。在立意上,注意突出“强”与“弱”辩证思考。写作形式上,要注意突出读后感的文本特征,即针对性和思辨性。


作文题目共分三段,第一段是材料段,具体引述了《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的部分内容,也是本则作文审题的关键。第二段是任务段,规定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第三段是要求段,阐明写作要求。


材料段,开始点出这是谈的“体育之效”,这一点对学生会有干扰,很多同学就可能就体育来谈体育。这里所说的意思,不是不能写体育,而是不能仅谈体育。紧接着谈人的身体是一直变化的,暗示体育可以让身体产生变化。“生而强者……而为强”句,强调体质的强弱是可以转化:强者依赖自身之强不爱惜身体,身体总有一天会弱下去,同样,弱者如果能坚持体育锻炼,身体也能强健起来。最后指出,人的体质强弱可能是先天的,不必喜悲,最为重要的是后天的作为会改变这一切。


任务段,“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句把材料段的作用进行了明确定位,也就是说本作文题的重点在写启示意义,而不是就材料谈材料。“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任务指向很明确,必须结合材料,抛开材料段的相关内容,大谈特谈“体育的强与弱”的问题,都应该没有完成任务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句虽没有明确任务情境为“青年”,但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的都是青年,这句话隐含的任务要求应该是谈青年人对材料内涵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段,规定了写作的相关要求,其中“选准角度”这个词不能忽略,它反映了材料可能存在多角度的问题,所以,这里也提醒学生,写作文,材料中的每句话都要去关注与思考。材料段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强者角度,一个是弱者角度,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写作均可,当然也可两者都写,如果两者都写,尽量不要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在行文中或最后阐明辩证关系即可。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把握关键语句。如材料中的“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二是由此及彼。“强者”如果“滥用其强”, 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一个人是如此,一个集体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三是把握“强”与“弱”的辩证关系。材料给出的是涉及体育的题材,写作时,总体基调应该是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将“小”落实到“大”,将“实”拓展到“虚”,避免就事论事流于肤浅。




作者|段伟,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教师,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院特聘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

微信编辑|魏倩


推荐阅读


高考倒计时1天!请收下这份超燃宣传片和备考经验!

高考倒计时!这些名师名校长的走心寄语一定要读读

高考倒计时!加油!

中高考冲刺,家长和老师必须知道的9个建议!| 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