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殿军:落实“双减”,学校如何负起应尽责任? | 观点

王殿军 人民教育 2022-07-17


民小编说


“双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要求学校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落实“双减”,学校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硬件设施资源不足怎么办?师资力量不够怎么办?课后服务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今天为您分享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一重磅文件的发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不同社会群体,从自己的利益诉求出发,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单就学生家长而言,亦难以达成共识,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全国各地情况不一样,不同家庭的体验不同,对政策的出发点和重要性的理解自然也不同。


如果我们把“双减”政策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背景下看,它仍然属于“减负”这一历经数十年的老话题,只是这次“双减”政策力度之大、牵涉范围之广,远超过去出台的任何一份政策文件,教育部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校外教育监管司。


为什么要这样做,仅仅只是为了“减负”吗?


01

深刻理解“双减”政策背后深层次原因


我认为,要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重要性,还需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党的教育方针的角度去思考。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阐述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更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应该由学校承担。但是在当前的现实状况下,资本市场推动下的校外培训“野蛮生长”,危及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造成干扰,这样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校外培训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制造恐慌,通过学科竞赛、超前超纲培训、考前强化培训等人为制造“剧场效应”,造成家长焦虑感不断上升,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也挤占了学生休息时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培训机构的做法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学校减轻的课业负担在培训机构那里又加上了,对学校育人工作也带来负面消解效应,部分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把学习重心放在课后补习上,甚至有的学生学校正常的课不上,跑去上培训班的课。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的责权利边界不清,让学校无法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只有站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未来合格接班人的高度看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从而理解、认同、支持国家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具体措施。


02

以双减为教学改革契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双减”政策对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家庭三者的功能进行了重构,学校要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对教育的全部需求,原本由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教育需求,要转由学校完成。这在短期内将对学校形成很大的挑战,但是换个角度看,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契机。学校如何转变观念和职能、创新思路,将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实施的效果。学校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付,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首先,学校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情况,实施“零起点”教学。过去有些教师课堂上不好好讲,让学生课后上培训班“找补”,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今后,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课后也还得由学校来解决。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短板,相反却是培训机构的强项。如何推进分类、分层教学改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付诸实践。


其次,学校要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作业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拓展应用、反馈改进教学的功能,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量减少了,对作业的质量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为指导,在作业布置上,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作业布置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学校要加强作业的互动答疑工作,这是提高作业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环节,学校在这方面要做好专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拓展学生素质。按照“双减”政策规定,每天放学后学校会增加约两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学校应好好利用这两个小时,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进行整体性设计安排,做好作业的答疑反馈,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在完成学科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应重点进行素质拓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类课程或活动,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指导和舞台,为综合育人提供载体。以清华附中为例,学校搭建了很多活动平台,如微电影节、运动会、学生节、戏剧展演、英语短剧比赛、等等。清华附中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就让学生把参加的活动都记录下来,用行为记录的评价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成长。


03

三方协同,借力外部资源解决课后服务难题


落实“双减”政策,搞好课后服务工作,不是简单表表态、喊喊口号就可以做好的,学校要想办法解决一系列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需要家长学校协同配合;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规范治理校外培训,主要靠政府推动;而做好课后服务,解决学校面临的人、财、物等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向协同努力。


按周一到周五每天增加两小时课后服务时间计算,这段时间那么多学生在校同时开展学科学习或素质拓展活动,需要的教室、活动场所、体育及艺术器材等,比日常教学都要大,这不仅会导致空间资源及硬件设施的不足,还会给教学组织安排、安全管理工作等带来挑战。


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造成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师工作量加大。如何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解决硬件设施及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打破校园围墙,适当借鉴国外“社区学习中心”的模式,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比如清华附中发挥背靠清华大学和附近中科院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引入专家资源,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探索活动,利用毗邻的圆明园的资源,开设了“走进圆明园”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探索组织部分优秀公立学校,开发优质在线教育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


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适度增加学校的教师编制,培训机构里有一大批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育人意识,特别是他们在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辅导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学校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将他们吸纳进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一些有资质、有特色、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的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施“双减”后,我觉得还有一项工作不能忽视,那就是要重点研究如何满足两类学生的发展需求,一类是成绩特别差的,另一类是成绩特别好的。对这两类学生都要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目前多数学校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加强培训,特别是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掘学生潜质,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文章作者 | 王殿军微信编辑 | 张昆昆责任编辑 | 谭希

推荐阅读


张志勇:“双减” 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 观点

“双减”落地评 | 要想孩子学业优秀,关键是培养学习自觉和学习能力

“双减”落地评 | 切实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重视教育

“双减”落地评 | 学校要把因材施教作为重大课题开展研究

“双减”落地评 | 用好课后服务,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