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关心儿童阅读的人,都应该问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荐读
民小编说
如今,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不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反而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儿童阅读?作为老师家长,怎样做才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本文提出四个对儿童阅读的追问,值得细读!
谁都不能否认,儿童阅读已经到了几乎人人重视的阶段。甚至有一线老师感慨:“不谈儿童阅读这几个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合格的老师了。”
但也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儿童阅读的“热”繁荣了童书市场,却枯竭了孩子的阅读欲望;繁荣了推广营销,却枯竭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尽最大努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但很多时候,选错了方向,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
究其原因,我想,对于儿童阅读的开展,我们需要做一系列的追问——
追问一:“策略的学习”还是“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读书的目的之一,特别是在读知识性的科普读物时。
“策略的学习”有关孩子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运用何种方式方法去解决阅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成人在引导儿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似乎过于偏重“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方法与阅读能力的提高。
不同儿童会存在不同的阅读障碍,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儿童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在碰到“阅读障碍“时,可以找到应对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任务单”“阅读单”去关注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读这本书的过程,我在什么地方停了下来。”“读这本书,我在什么地方实在是读不下去了。”“读这本书,我真的很想跟书中XXX说两句。”“读这本书,我还有不懂的地方是什么”等等。
追问二:“阅读的乐趣”还是“阅读的绩效”?
有人认为,“乐趣”本就是“绩效”的一方面,并不矛盾。但现实中,很难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甚至出现了极其强烈的矛盾冲突。
或许有人未必觉得自己的实际行为就是指向“绩效”,但实际做法已然如此——
我们要儿童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要记录下“书名、作者(包括译者)、出版社”等图书信息;
我们要儿童记录下“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天数、每天阅读的页数”等阅读过程的信息;
我们要儿童在阅读书籍时记录下“好词好句、感受、反思”;
我们要儿童阅读后,完成规定的作业,做一做相关的练习题等等。
我们要求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必须要记录几张这样的单子,然后将其编辑成册,美其名曰——“阅读存折”“阅读银行”等等,展示出来。
是的,用一些辅助的工具帮助阅读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每本书都要如此吗?
我觉得,即便是如此的好光景、好环境,我们儿童阅读的开展仍然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与我们过于重视“阅读绩效”有关系吧!
追问三:“亲子阅读”还是“同伴阅读” ?
“亲子阅读”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它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伴阅读”是同伴学习在阅读领域的应用,是同伴之间通过合作的形式对整本书进行探究、阅读、理解、感悟的过程。
目前,“亲子阅读”占据了儿童阅读推广的主流。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同伴阅读”的作用。
自然人都会有“从众”心理:周围人做什么、周围人玩什么、周围人谈论什么,我们自然也会更关注什么。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读的是经典,但周围的孩子读的是漫画或者一般的流行类小说,那么那个孩子的注意力还会停留在经典上吗?
其实不必只说儿童,我们成人更是如此,我们的阅读品味往往和环境有很大关联。
但目前来说,我们对“同伴阅读”似乎重视得不够:“亲子阅读”可以轻松地将阅读的主体与责任交予家长;而“同伴阅读”则需要我们建立这样的小型读书会,跟进读书会,协调不同家庭之间的关系,甚至有时候需要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如果我们真的如此尝试,或许会给儿童更好的阅读指引,真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追问四:“书香校园”还是“校园书香”?
“书香校园”和“校园书香”,看似只是“书香”与“校园”两个字的顺序颠倒,但前者的主体是“校园”,后者的主体是“书香”。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很多“书香校园”为了“校园书香”,殚精竭虑,想了无数的办法:
将图书馆的书籍摆放到校园的每个楼层,每个楼层设立“图书角”;建立“漂流书籍”的制度,让书流动起来;开展“儿童书市”活动,提倡相互换书阅读;设立“阅读剧场”,让书“活”起来等等。可以说,我们似乎将能够做的,都已经做了。
其实,我们还可以再走一步,解决孩子“离书最后一米”的问题:把书籍放在教室和功能室,放到儿童“伸手可及”的地方——
我们是否可以在音乐教室摆放上关于音乐的书籍?在美术室摆放上关于美术的书籍?在实验室摆放上关于科学的书籍?甚至在学校的架空层摆放上关于体育的书籍呢……
到那时,“书香校园”一定荡漾着浓浓书香!
这四个关于儿童阅读的追问,或许很散乱,不成体系,甚至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真心冀望儿童阅读能够回归儿童本位,成为真正以儿童为本的阅读!
文章作者 | 李祖文文章来源 |转自”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微信公众号,素材来源 ”我是李祖文“微信公众号,有删改微信编辑 | 张昆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