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焦虑了!“双减”后如何帮助孩子高质量学习,人大代表来支招!

《人民教育》记者 人民教育 2022-07-17


民小编说


“双减”之后,从根本上消除家长的焦虑,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线上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接受了《人民教育》记者的采访,对如何帮助学生高质量学习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一小时的直播访谈干货满满,小编为您分享视频回放和文字实录,没有来得及看直播的校长、老师、家长们一定不能错过哦~



01

主动、灵活、分层的课堂与作业是高质量学习的关键


记者: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作业越多越好,于是担心“双减”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不会下降。这里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实现高质量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请问张志勇代表,什么样的学习才能称得上高质量学习呢?


张志勇:我们讲“减负”,绝对不是简单地减量。减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质量,更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这里几个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双减”背景下的高质量学习。


第一,要强动力。孩子们的学习要有思想理念做支撑,这样的学习才有高质量的状态。


第二,要增兴趣。如果孩子对学习是有兴趣的,他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卷入度是大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就特别好。


第三,要调结构。单一的学习往往让孩子陷入倦怠状态。高质量学习的学习内容应该是丰富的,不仅仅有文化课,也包括道德学习、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第四,要转变学习方式。我们需要主动、体验式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


最后,我们还要尊重科学,提高效率。从我们的调研结果看,家长们还给孩子很多书面作业,孩子们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如何高效地投入学习状态非常重要。


系统地看待这五个方面,才能减轻孩子那些重复、被动的、压力下的学习负担,实现更高质量学习。


记者: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影响学习质量的关键,请问刘希娅代表,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呢?


刘希娅:最根本的提高学习质量的渠道还是在课堂。这不仅因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在课堂,还因为在课堂上经历的那些情景,不同孩子意见的交锋,不仅能获得知识,也是一个提升学习力的过程。从课堂学习质量提升来看,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的实践性。在落实课程标准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教学目标更精准地对接每一类孩子的需求。   如何找到真正适合孩子又能够探到孩子潜能的目标,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挑战。


第二,内容的互动。虽然教材是统一的,但在与孩子发生互动的过程当中,老师们一定要考虑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丰富性。我们之所以要开设那么多课程,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让不同的孩子和教材、媒介发生化学反应,每个孩子都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就会丰富。    


第三,多主体的激活。课堂上有教师、学生、媒介。多主体在发生交互的过程中,可以互为课程资源。


记者:除了课堂教学,作业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从校长的角度,您能觉得什么样的作业设计才能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呢?


刘希娅:作业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作业,让孩子们主动找老师要作业。其实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将来可能的人生方向,以此来探索。


但是学校的教学常态每天都会有作业。我不太赞成把功夫花在作业的门类或花样上,但是对作业的布置、完成、反馈这三个环节比较关注。


作业一定要有三个对接:对接目标,我们说的分层作业也是对接不同孩子的目标;对接课堂学习效果,可能在不同的课堂上,孩子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接孩子的学习习惯,包括孩子的背景。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们建议要增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个性化和适切性。


02

统筹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供给


记者: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学习的重要途径。请问张志勇代表,怎样才能做到课后服务个性化与丰富性统一,实现课后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呢?


张志勇: 第一,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课后服务,不能把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搞成两张皮,必须要统筹课前、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关系。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一样都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课堂教学是学科逻辑,课后服务是活动、生活、主题逻辑;课堂教学是学科知识的理解过程,课后服务是学生体验性的学习过程。统筹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可以给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资源和营养。


第二,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课后服务大概有四项任务:一是指导孩子完成作业;二是学困生的补习;三是学科拓展性学习;四是兴趣特长的培养。所以课后服务是个性化、差别化的,对课后学习的需求诊断和学情分析就特别重要。学校是课程资源的供给方,学生是课程资源需求方,如何做到精准匹配,这是对学校教育的巨大挑战。


第三,需要统筹好各类资源。要善于挖掘学校资源,同时开放优质校外资源来满足孩子多样化的课后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同时给老师发放必要的课后服务津贴。政府多拿一点,家庭合理分担一点,把原来校外市场化的、高负担的校外培训,转移到学校的课后服务里面来,把握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给孩子更高质量的课后服务。


记者:请问刘希娅代表,您所在的学校在课后服务方面是如何做的?


刘希娅:我们把课后服务纳入了全天候一体化课程统筹考虑。


第一,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学校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们搭建平台,我们有200个社团、500个专题活动,专题活动都是从学科角度延展和拓展开来的,与学科课程衔接。


第二,保障课后服务的基础性。这是我们很多年坚持的做法,让每一个孩子对当天的学习都能有最基本的巩固。


第三,考虑优势发展。对学有余力的孩子,会有差别地给他一些自主探索的任务,引导他用另外一个场景去发展自己,用另一个情景去探索世界。


第四,保障关怀教师。我们探索弹性上下班制度,给老师们生日假、学术假、机动假等等,给老师们发放补贴。在这里我想呼吁,要切实完善教师福利保障,同时全社会要给予老师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03

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科学学习


记者:张志勇代表,很多家长总是希望看到孩子学习、写作业,不希望看到他们玩,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科学地帮助孩子进行高质量学习?


张志勇:学校教育要做的是以学科教育为核心,构建学科体系,进行学科概念、学科知识、学科原理的学习;家庭教育更多是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校外教育则更多是实践教育。这三者虽各有分工却又是协同互补、相互支撑的,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并不排斥学科学习,但要换一种方式。“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更加迫切。


第一,家庭教育要重视习惯养成,很多习惯是支撑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基础,比方说孩子的实践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等。


第二,要重视家庭教育中的生活教育,很多生活教育看似无用功,其实是孩子理解学科概念、学科知识的重要经验支撑和经验背景,可以让孩子理解得更快、更透彻,而且更具创造性。


第三,家长不要再给课外作业加量了。我们的调查显示,不少家长都会加40分钟左右的家庭作业。我更希望家长强化课前有效预习,让课堂效率高起来,课后作业就可以减下去。腾出时间让孩子们在家里坐下来看看书。


第四,正确理解“不公布学生成绩”“不排名次”的做法。很多家长不认可、不理解,理由是将来的中考、高考都是看分数、看名次的。我理解家长的焦虑,但实行等级评价,不给孩子排名,从法律上讲是保护孩子的隐私,维护孩子的尊严;而另一方面,小学成绩差一两分,排名差十来位,其实没有实质性的区分。家长为了名次提前,让孩子反复练习,把孩子读书、社会实践的时间都挤掉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减弱。再有,孩子在学习中的感悟可以升华为智慧,我们称之为觉悟的过程,通过分分计较给孩子制造焦虑,这个觉悟过程也会消失,这是得不偿失的。缓解家长的焦虑,每次评价之后的家校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不排名,但是我们要把孩子考试之后的优势是什么、孩子的实际水平传达给家长。


最后,作业改革和课后服务是一个体系性调整,家长信任课后服务,对校外市场化的补习需求就会大幅度降低。在学校课后服务和作业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学情,这也迫切地需要家长的配合。“双减”改革要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促健康,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记者:刘希娅代表,您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对家长如何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学习有哪些建议呢?


刘希娅:“双减”有“少即是多”的含义,就是要用最大努力、相对最高的标准去完成数量极其有限、但又是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


“双减”后,家长要重新理解和定位什么是学习,学习不只是在成年人说教时才发生,孩子们独自反思,有独自创造的时候,或者他对学习过程梳理的时候都是学习。天天把孩子盯住、压住,只是在缓解家长的焦虑。


家长要弄明白什么是“负担”,其实负担是一个主观体验的问题,如果孩子乐意的、想做的事,那不是负担。这里给家长们讲三点建议:


第一,依法带娃,约束自己的盲目冲动。现在的家长抱怨没有补习班上了,但一年前大家抱怨最多的难道不是补习班多吗?别人报三个,我就得报四个……最残忍的就是让千差万别的孩子,非得要去适应同样的成长路径和人生方向。《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复提到了家长要保障孩子的休息、运动、娱乐的权利,但不少家长剥夺了孩子的娱乐权,其实,娱乐也是学习,甚至单纯地与家长相处,模仿家长的言行、思维、为人处事也是学习。孩子的童年是一段不可逆的时光,若在补习中度过,家长就堵住了孩子发展的可能和探索的机会。


第二,要从焦虑教育走出来,理性地理解教育本质。要更多地寻求与老师的观念、方法同步,不给学校施压,学校教育就不那么容易变形。这些年高发的恶性事件,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五分钟,相信当事家长都会放下他们的执念,但只要恶性事件还没发生,他们又总在不断地试探孩子承受的底线……我们必须从焦虑中走出来。


第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让孩子失去自主性,这种素质是他终身需要的。但很多家长不重视这一点,只要学习好就好。自主,这样一种思考和决策素质需要我们不断培养,在学习中也一样,如果他有了极强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他就能达成对自身的学习要求。这要求家长和教师都不能急功近利,你可以确立一个短期的目标迫使学生马上达成,学生也能够做出你期望的任何一个姿态来迎合你,但这不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我们与孩子之间就有了隔阂,这也是教育最大失败的开始。




文章作者 | 施久铭 宋佳欣 谭希 程路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3月8日第4版,有改动

微信编辑|谭希


推荐阅读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 两会关注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隆重开幕 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北京冬残奥会开幕

李有毅委员:“双减”是让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全面发展

教育部长怀进鹏:4方面着力,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