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走”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的“芯片” | 我们的新时代③
民小编说
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我们更加需要“回头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我们的新时代”栏目,一起回顾过去十年间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共同展望未来!今天为您分享系列第三篇文章,一起来看这个地区如何践行“行走德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的“芯片”。
不仅是崇文,上城各中小学的学生也常常做出让大人们自叹不如的举动:有的坚持利用假期慰问各行各业劳动者,送了30多年的红苹果,用笑容传诵“敬业”“诚信”的故事;有的亲手把写着“请善待共享单车”的卡片一一绑在西湖大道附近的共享单车上,用行动体悟“文明”“友善”的价值;有的组织家人、同学为山区的孩子们捐衣、捐书,捐赠书包、文具,用爱心传播“平等”“和谐”的内涵;有的坚持去杭州图书馆义务整理书籍,到公共场所捡烟蒂等垃圾,用付出践行“爱国”“友善”的意义……
01
变“说教”为“行走德育”
“行走德育”是把“价值铸魂”作为核心命题的区域育人模式。“行走”意指亲身经历、亲身验证和亲身践行,可以是研学旅行,可以是议题讨论,可以是国情体察,也可以是劳动服务,其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行中学-行中悟-行中信”的成长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行动准则和自觉追求。
“行走德育”的实践研究,以区域为格局统筹推进。
初始阶段创建校内外德育基地,拓展“育人环境”。2012年12月开始,着力构建铸魂目标体系,持续建设基地、课程和行走线路。2014年起,实施四环推进、双线并进的合力机制,汇集跨部门的育人合力,推广“寻根、承志、追梦、扬帆”主题行走,以“行中学”范式强化行走中的情景实践,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化学科德育。2019年,获评全国德育优秀案例,在全国党建暨德育工作会上展示。典型案例在《人民教育》《教学月刊》发表并出版专著,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此,“行走德育”以其价值立意、行动哲学、涵盖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实施方案、机制探索,凝练成了一种区域范式。
02
建一个“铸魂育人”的导航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价值铸魂”需要一个导航系统,既有明确的育人导向,又有清晰的行为标准。
“行走德育”的目标体系
“行走德育”的总目标从“爱家兴国”“社会担当”“成长立志”三个层面,推动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认真践行。横向则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提出体现衔接与进阶的学段目标。例如“爱家兴国”层面,对1—3年级学生的要求为知道“爱国”“爱家乡”“爱中国共产党”“爱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和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寻访红色革命英雄,做到不忘国耻。在参观、观察、表演等行动中了解祖国、家乡是怎样从贫弱走向富强的,能有创意地传播中华非遗文化。对4—6年级学生则提出每年参加祭扫先烈的活动,和同学合作宣讲爱国英雄的故事。学习中国革命历史,知道实干兴邦、锐意改革、团结一心、自强不息也是爱国的表现。在检索、访谈等行动中感悟党和人民为祖国富强付出的努力,发现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希望7—9年级学生关心时政国情,宣讲建党历史和建国故事,崇尚大公无私,勤政为民的行为。日常生活中有正气,自觉做到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在探寻中华民族文明历程的基础上,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出谋划策,主动学习“孝善礼让”等传统美德。
上述学段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和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观察、体验、调查、操作、观影等方式,把价值观践行和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整个过程融合在一起。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提出恰当的实践要求和行动建议。
落实到具体的主题活动或教学内容,还需要结合实际情景来设计目标。信息科技《语音合成》一课是上城区红领课程建设优秀案例。执教的苗老师就是对照以上框架最终确定的目标,凸显一个作品(以创作“建党 100 周年”音频作品来丰富语音合成技术的应用场景);一个认识(了解国产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和趋势,不盲目“崇外”);一种责任(认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有投身祖国科技事业的志趣)。这样的案例在上城各个学科中越来越多。
“行走德育”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变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情境,丰富学生价值体认的经历,引导学生展开价值践行的过程。
03
找到一个“实践育人”的行动范式
上城全区面积为122平方公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行走德育”推出四大主题行走,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围墙,让学生体认闪亮于生活中的核心价值并自觉践行。
寻根之旅发布“东坡与西湖”“书院文化行”“驼铃丝路”等19条行走线路,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之美,树立国家与文化自信。
承志之旅关联“云居山行”“军营历练”“寻访红船精神”等12条行走线路,引导学生寻访英雄,追溯党和国家的历史和根源,传承中国革命红色基因,体悟爱国主义精神。
追梦之旅设计“走读社区”“保护母亲河”“青山绿水环保行”等24条行走线路,让学生探寻祖国发展之策,看到科学研究的创造力,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起建国强国的责任心。
扬帆之旅设置“爱心义卖”“社区小当家”“科创企业风云录”等24条行走线路,帮助学生树立少年报国之志,认识到只有把个人成功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才是真正意义的成就。
“承志之旅”的关联线路表
同时,举全区之力打造120个基地,形成行走网图。由区行政部门牵头建设的基地如“勇敢娃娃兵”基地,配教官和导师,设宿舍和靶场等训练设施,每周可供300名学生参与营地住宿、军事训练。由学校主建的基地,以共享德育课程、开放德育活动、共用德育场地的方式,跨校服务学生。如蒋筑英学校建设的蒋筑英纪念馆,增设科学探究厅和实验解密码,优化课程《筑英故事》《未来城市》,至今已服务区内外学生和各界人士上万人次。由社会和学校共建的基地更多。如杭州市高银巷小学和中药博物馆合作开发《中药寻踪》,嵌入“泛丸技艺”“养生茶配方”“传统香囊”等制作活动,让学生亲历“敬业、诚信”。
“行中学”范式则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可见”的路径。“行”是考察探索、价值体认、自觉践行的递进,“学”则通过议题讨论、主题探究、情景实践、成果分享等多种方式展开。这一范式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改变了日常的课堂。
依据“行中学”范式设计的四年级地方课程《便捷的市内公共交通》
老师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赋予“行中学”范式新的方法和活力。“诗文随行”始于情景实践,让学生在西湖景点吟诵、表演,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定格演绎”源自英雄精神的主题探究,学生在排练、表演和点评中找到榜样。“社群模拟”始于议题讨论,带着“怎样判断交往摩擦和校园霸凌”等问题,学生来到法院、在法官指导下模拟开庭、创作法治绘本。“爱心智造”则以成果分享唤醒爱与责任,引导学生为妈妈设计“声控夜灯”,给老师定制“久坐提醒仪”,给奶奶制作“定时药箱”。
04
以机制创新打造全德育场
“行走德育”是全国首个整区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并进,上城区落实了规划—实施—助力—展评的管理机制。
规划环节,以区域行动计划,配套阶段指南,指导基地制订、实施年度计划。实施环节以政府主办的论坛研讨、区委召集的联席会议、专家领办的项目攻坚保障实施。助力环节有“两代表一委员”与学校的互访,针对中层骨干、一线教师、班主任的定制培训,及专项资助。展评环节有示范基地评选、定期专项督导,和发展性评估。后者把学生的行走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把育人实效作为校长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
2022年,杭州市丁兰第三小学与杭州博物馆和筹建中的杭州博物院举行了共建仪式。学生组建“杭小兰”讲解队带领参观者找寻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娓娓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民国,从朝代变迁到文物演变。他们还参与策划了名为“发靥的宋朝”的青少年教育体验展,穿上宋服,手捧佳肴,拍摄美食情境剧视频向观众们展示宋嫂鱼羹、东坡肉、定胜糕、葱包桧的来历和故事。从参观到参展,学生们在文化接力的实践中体悟“富强”,传播“文明”,倾听历史的声音,传承家乡的文化。
同时,“行走德育”打造了省内首个公益性质的学生校外实践服务平台“淘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兼容手机、电脑、手环等客户端,拓展功能,兼容手机、电脑、手环等客户端,联通德育资源,实现一站式动态服务,导航式适性推送,图迹式成果评价。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的芯片”是“行走德育”不变的追求。她用行走的方式改变德育的固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转化为可体验、可践行、可评价的目标体系,把基地、课程转化为实施主题行走的网图,把党、政、家、校、社的育人资源转化为全时空德育场。
文章作者|王莺 蒋敏(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 我们的新时代②
把升旗仪式变成师生同上的思政大课,这所学校的思政课真鲜活!| 我们的新时代①
我们的新时代,有你更精彩!“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品征集开始啦~| 征集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