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总抵触你的教育?试试做感性的父母,先共情后教育|家长慧

李兆良 人民教育 2022-09-19


民小编说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会用自己的感受去否定或替代孩子的内心体验,以爱的名义去掌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响?孩子怎样才会愿意与父母有效沟通,不抵触父母的教育?来看这篇文章分享的观点——


我们或许听过这样的话语,即“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了”;我们或许也看到过这样的一些场景: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或撞到了墙上,疼的哭了起来,这时爸爸会说:“不疼不疼,肯定不疼,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你是男子汉大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


很显然,这些父母在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去否定和替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而且自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法,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和接受,这些经常发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否定感受


心理感受是个体对心理对象的觉知、理解、意向和把握的自觉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主体性、客观性、个体性、自觉性、生成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自我感受和体验对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具有自主感、存在感、控制感和真实感。


有研究发现,在父母回应孩子的话语中,竟有44%的语言在否定孩子的感受,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可怕现象。父母否定孩子的感受最终会使孩子表现出两个极端行为:一是自主能力低下,缺乏自主性,无主见,不够自信,懦弱、自卑、内心压抑,在心理上过度依赖父母;二是容易心生怨恨,与父母唱反调,表现出抵触情绪,经常对抗父母,急于逃离,产生更多的叛逆行为。


所谓否定感受是指父母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否认或替代孩子表达出来的内心感受、心理体验和真实想法。否定感受是一种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手段。除了否定感受以外,父母常用的对孩子心理控制的手段还包括爱的撤回、压制思考、引发内疚、表达失望、激发焦虑、乱发脾气和过度分析动机等。


采用心理控制教育方式的父母,不仅对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表现出低回应,而且限制孩子的自我情绪、感受和观点的表达。有心理学家指出,心理控制会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也会抑制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发展,导致孩子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是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消极行为。


家庭不应是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更不要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有形或无形中控制着孩子的一切,从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戴帽、兴趣爱好、个人需求,再到专业和工作的选择,不容孩子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或许这是父母出于爱孩子的考虑,但这种爱细思极恐,因为它太自私、太有杀伤力、太可怕、太恐怖、太满,会让孩子感到窒息。研究发现,控制欲强的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孩子长大以后缺乏自主性,依赖性强,幸福感较低。


心理控制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多居于支配地位,表现出对孩子经常指手画脚,冷嘲热讽,无时无刻地监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感受和看待问题,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程度以及与父母的沟通意愿都相对越低。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对孩子心理控制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受控动机强的孩子,这类孩子学习、读书、做事更多的受他人驱动,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如不让父母失望,不让父母伤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等,而不是受自我内部动机驱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获得自我肯定和认同。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即面对孩子的问题和过错时急于说教,上来就是一顿批评指责和讲大道理,否定、轻视或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他们,与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话语,无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首先与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要用心倾听孩子说,不打断、不评价、不贴标签、不过早下结论,给孩子充分倾诉、宣泄自己负性情绪的机会,不仅听他们说的话,还包括话中的感受,从孩子的言行中,体会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感受,并进行积极的回应,用恰当的语言把同感表达给孩子,回应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实在听,而且理解他所说的内容,接纳他的感受。


父母的感性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基础和有效工具。这里所说的感性是指父母在情绪情感方面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同理心,能认同和积极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并非指父母头脑简单,思想肤浅,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在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时,感性高的父母,能表现出到位的共情,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善于体察,感同身受,为孩子着想,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支持孩子,能敏锐地关注和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情感,即使孩子表达欠佳或未能说清楚,也能做到准确的感知和意会,不会反复地询问、追问、逼问和质问。


感性高的父母,会经常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他们在心理上会首先问自己:“我的孩子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我想为孩子做些什么?”他们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如果我听到父母对我提出这样要求,我会有什么感受呢?”他们会以孩子的合理需求和内心感受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


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过错时,感性高的父母很少对孩子动粗,他们不会斥责和打骂孩子,不会靠“恶”的方式,使用高压和强势手段解决问题,他们会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使用明智型的教养方式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使问题得到很好地化解。


感性低的父母,与孩子说话时态度生硬,声调很高,语气带有压迫感和命令性,话语中充满了批判性。感性低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多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想法,自以为是地认为“父母是不会错的,我都是为你好,我要你这样做,你就得这样做,”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


简言之,家庭教育要先共情,后教育。父母与孩子有心理上的共鸣,他们才愿意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学会做个感性高的人,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做到先理解、体会和接纳孩子真实的感受,再进行有效沟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文章来源|李兆良微信公众号

文章作者|李兆良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老师,您如何帮助家长缓解“开学焦虑症”?| 每周一问

开学第一课精彩纷呈,这些启示值得再讲给孩子听!文末附回放入口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新”,开学大礼包等你来开启

新教师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 | 关注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