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校长畅谈:区域教育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对话嘉宾】
完利梅 江苏省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
楼伟民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局长
刘小奇 江西省抚州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钟文川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局长
樊建国 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刘希娅 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李百艳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夏青峰 北京中学校长
周 彬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孙夕礼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
丁世明 四川省成都市棕北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近日,为推动基础教育战线更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人民教育》杂志组织召开线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上,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与会嘉宾就新时代区域教育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发表了诸多思考见解,提出了富有特色的思路举措,为走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
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完利梅、楼伟民、刘小奇、钟文川、樊建国、窦桂梅、刘希娅、李百艳、夏青峰、周彬、孙夕礼、丁世明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人民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从区域层面应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楼伟民:我们理解,教育的高质量,一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把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实现“五育并举”;二是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真正做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三是教育治理的高质量,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四是办学条件的高质量,强化教育优先、人民满意导向;五是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
刘小奇: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适应性,教育规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调性,各级各类教育、区域教育和城乡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现代性,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水平,教育资源配置应为高水平。强约束,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钟文川: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增强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教育现代化有力支撑区域现代化。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南海区幼有所育、学有优教、教育善治的“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使教育体制机制更有活力、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优质、育人方式变革内涵更加丰富、教师队伍更具竞争力,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人民教育》:从学校层面又该如何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窦桂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把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好”的深刻内涵,一要熟知基础教育公益性、包容性的独特属性,同时重视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性,构建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育人体系。二要立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的现实,通过教育数字化发展,将优质课程资源辐射全国,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要在实践中主动向内看、向上看、向外看,“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通过回归文化原点,甄别并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探索中国式学校现代化。
刘希娅:教育高质量首先表现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生动活泼地学习,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具有良好的体验感、意义感和成就感。其次是具备不辜负每一个孩子潜能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三是学生拥有从0到1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夏青峰:学校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落脚点是人的高质量发展。对此我有三点认识:首先,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其次,用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学校教育改革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抓牢稳定的规律性的东西。最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与生活必须相融。
如何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民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工作的主题。请结合您的工作,谈一谈如何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利梅:常州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高品质打造“常有优学”城市名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全面加强更高质量的教育党建。推进“龙城教育先锋”点亮工程,综合使用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选拔任用干部,持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二是不断提升更有力度的资源保障。构建可视化学位建设系统,探索教师“后备编制库”,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三是持续深化更富成效的综合改革。加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精准的教育评价范式。四是扎实推进更显特色的人才培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实施“常有优生”培育计划,深化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推动劳动教育地方立法。五是努力实现更为契合的城市赋能。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形成若干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楼伟民:我认为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我们围绕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的总目标,着力打造教育发展“领跑地”、教育项目“新高地”、教育改革“先行地”、教育生态“清新地”、教育人才“集聚地”。二是坚持扬长补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三是坚持优质均衡。我们采取“1+1+1”模式,即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与一所城区薄弱学校、一所乡镇学校重组,组建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的共建型教育共同体覆盖全市。四是坚持改革驱动。我们下放干部任用权、教师录用权、职称评聘权等;建立“市域统筹、县域挖潜、动态调整”教师编制“周转池”新模式,共调剂解决事业编制2952个。五是坚持教师为本,按照“招聘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淘汰一批”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刘小奇:第一,夯实优先发展基础,不断满足美好教育向往。把优先发展作为化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金钥匙,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落实规划优先、资源优先、投入优先。第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立德树人水平。深化以核心价值观为纲的理想信念教育;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身体与心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注重理论学习的课业设计与注重能力提升的专业培养有效融合,坚持课内外并重、多学科兼容、多方面发展,营造兼具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的人才成长环境。
钟文川: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聚焦“公平与质量”,促进区域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我们以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的方式,培育一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打造区-镇-校一体化教育数字基座,推动教育装备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均衡、教育数据和优质资源普惠供给全覆盖。二是聚焦“守正与创新”,推动新时代育人方式整体变革。我们研究建立区对镇(街道)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等;实施“少年强基”工程,创建南海区少年未来学院。三是聚焦“变革与稳定”,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圈。我们深入落实“双减”,抓好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等工作。
樊建国: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宏观上需要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庆阳市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等六个配套实施方案,建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框架。中观上需要构建学校专业内涵体系。庆阳市启动实施“优教庆阳”工程,从“管、教、学、研、评”五个方面提升学校专业水平;同时配套实施“优质学校+”“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三优+”工程,扩大高质量教育资源覆盖面。微观上需要构建责任落实体系。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组长,定期研究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并对县(区)党委和政府、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单项考核,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职能责任。
李百艳:教研在指导教学实践、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构建了一种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研系统解决方案——区域教育研究“立交桥”,变革传统教研模式,形成“教—研—训—评—治”一体化新型区域教育治理形态。教研“立交桥”聚焦教研理论指导、联合教研、教研实践转化,通过建立立体式教研团队,覆盖五级区域教研网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多样化模式的教研活动,包括研训一体、在线教研、混合教研、数字孪生教研、跨部门教研等,最终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决策。
如何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民教育》: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窦桂梅: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要努力做到“五个把握”:一要把握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支撑作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勾画出事关我们共同未来的教育行动。二要把握学校育人主场,让立德树人“落稳”在真实的学校场域。探索统筹课内课后育人的学校质量标准体系,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三要把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推进教师队伍改革制度化、长效化。四要把握以自我革命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精神,优化组织系统与数智化管理模式,探索基础教育+智慧教育新范式。五要把握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构建起“家校社政一体化”同向共育的新关系场域,并推广线上教学公益辐射模式,形成团结合作的社会契约。
丁世明:建设高品质的学校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落实立德树人,营造高品质文化育人。我校以素质教育为主,以教育现代化为翼,潜心内涵发展。二是牢记初心使命,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开展卓越教师孵化、骨干教师提升、青年教师培养三大“强师工程”。三是立足多元成才,优化五育融合课程。完善素养为纲的“336”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聚焦六大核心素养,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四是聚焦“双减”提质,做实高品质的作业与命题研究。五是“五卡”联动,以学教方式变革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质量课堂。六是优化六大管理中心,变革学校组织形态,赋能现代学校治理。
《人民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聚焦支撑人才战略,学校应该如何优化学生学习生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刘希娅: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有学习生态、学习流程的高质量才有学习结果的高质量,关键要看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的。我们坚持以变革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优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生态。从教育者视角转向学习者视角,构建学校价值文化体系,激发学生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内驱力;构建全开放、可参与的学习场域环境,倡导多主体互动式的对话教学;倡导生态生活生成、主动生动互动的“三生三动”课堂,增加输出式学习比重;将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落地转化为学科之间融合、与生活融合、与师生个性特质融合的“小梅花”课程,满足学生选择性、实践性和多元性学习需求;倡导多维度全方位从静态性、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和“重激励、强反馈”的对话评价。多年来这“五维一体”的学习方式系统变革,促使学生形成了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轻负担高质量的群体特质。
周彬:我主要结合自己在学校的工作谈一些想法。第一,课堂教学要高质。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要切实提升课堂内涵,二要让学生听后有获得感,这样才会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二,学科要均衡。学校里学科是否均衡发展对学生心理会产生影响,只有重视所有学科,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第三,生活要均衡。学生的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要保证相对完整,才能实现身心健康地发展和成长。
《人民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如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孙夕礼: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校做了很多探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与南京大学开展“1+1+8”合作。1个管理机制,双方互派领导到对方单位挂职,成立协调机构,定期举行会议评议;1个教学研共同体,南京大学对我校全面开放课程、场馆等资源,加强各学院与我校教研组沟通合作,并开设南大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8项重点合作内容,包括开设特色校本选修、提升语文整体阅读、助力学生学科竞赛、开办“南大讲堂”、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参与课程基地建设、拓宽准博士培养活动、规划大学先修课程等。
夏青峰:我校确定了“让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实践路径,通过让学生过上创造性的生活,进而拥有健康人格、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成为创新型人才。首先,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其次,营造“致中和”的校园生态。学校倡导建立整体的思维、平衡的智慧、包容的品格。再次,改革供给侧,激活需求侧。倡导教师建立系统思维,为学生搭建整体的学科结构,改变学生被动等待和低阶思维的问题。最后,致广大而尽精微。明晰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把握多与少、长与短、分与合、进与出的平衡。
《人民教育》:感谢大家的精彩分享,我们深受启发。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希望我们共同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阅读
上海:以项目化学习推进义务教育教与学方式变革|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⑨
期末居家复习如何事半功倍?这些“锦囊”请转给家长和孩子|干货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