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陕西西安高新区:深化“名校+”改革,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⑳

西安高新区教体局 人民教育 2023-05-19

民小编说


2021年10月,教育部部署在12个省市区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首批实验区建设聚焦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总结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先进经验,挖掘推广各实验区在综合改革各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栏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的探索——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聚焦托管雁塔区、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的12个街镇后教育体量大、管理面积广、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紧抓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契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稳中求进,深入实施“名校+”改革,统筹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师资流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一、强化保障措施,促学校“加”起来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教育体育局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各科室共同参与的“名校+”工作专班,从顶层设计、组建方案、管理细则及评价体系,建立起“区级工作专班引领指导、‘名校’统筹协调、各学校具体实施”的“名校+”推进保障机制。二是强化制度保障。按照西安市“名校+”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先后制定《高新区“名校+”实施方案》《高新区“名校+”管理办法》《高新区“名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方案办法10余个,从制度上以“1+1”“1+N”方式实现强弱牵手,真正做到不仅“加”起来,还要“换汤也换了药”。三是强化资金保障。高新区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名校+”工程整体发展、办学条件改造提升、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及“名校+”奖励激励,全面保障“名校+”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激发办学活力,让资源“动”起来


一是推动“名校”覆盖。按照优质均衡、资源统筹、因地制宜原则,2019年以“名校+新校”“名校办分校”组建“名校+”39个,让“名校+”资源实现区域全覆盖,把“名校”优质教育资源送到秦岭脚下、沣河两岸,让高新区的学生可以“同上名师课”,多所学校通过“拆掉一堵墙”“架起一座桥”实现了两校合一、优质发展。二是促进“+校”追赶。2020年,在总结“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名校+”从“1.0版”全覆盖,到“2.0版”深度融合,再到“3.0版”集团化升级,将新建学校全部纳入“名校”管理,形成了像“高新一小+4所新建校+细柳片区校”“高新一中+4所新建学校+秦渡片区校”的工作格局,充分有效发挥了“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实现“名师”流动。制定《高新区企办教师支援新建学校实施意见》,突破公民办之间、各学段之间管理壁垒,2020年,从“名校”选拔任用校(园)长64名、教师200余名支援新建学校,安排300余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成立“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名师+”教研共同体396个,辐射教师1万余名,让新建学校开学即带名校基因,促进新建学校高位启航、迅速成长。



三、推进优质均衡,使名校“多”起来


一是实施“名校持续领航工程”。充分给“名校”放权,推动“名校+”集团化运行,让每位校长纵向是“名校+”工作的执行者,横向是“名校+”工作的决策者,让高新区的“名校+”并非是“一校带多校”,而是“多校参与、共同发展”,变“名校带动”为“一群学校、一群人一起奔跑”,以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模式确保“名校”始终具有领航活力。二是实施“新校成名校培育工程”。近年来,高新区按照“品牌输入、团队帮扶、统一管理、师资共建、教学同步、稳步成长”的原则,加大对新建学校的培育力度,为50余所新建学校搭建展示平台,每年开展一次“互比互看”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促进互学互鉴,全面实现了“新校一年成名校”目标,为高新区招商引资、招财引智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三是实施“新优质学校提升工程”。直面校际间差距,2020-2022年,连续三年通过“新优质学校成长工程”,40余所镇街学校在“名校”的帮扶下,实现了软硬件“双提升”,校容校貌、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区学生大幅回流,用群众的话讲“高新区的名校越来越多,把优质教育办到了家门口”。



四、落实重点任务,把质量“提”起来


一是提升教研水平。“名校+”变学校小教研为大教研。近年来,各“名校+”学科教研组,重点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线上线下结合,定期开展“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研讨及教师培训等活动,同心协力、主动谋变、自我迭代,努力打造出高品质的“名校+”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发展。仅2021年,立项国家级“十四五”重点课题4项、省市级课题330余项,结题国家级课题、省市级课题234项,现有国家级教学成果7项、省市级教学成果28项,近三年共培训教师10万余人次,新培养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500余人,目前全区骨干教师2600余人,占比达到25%。二是落实“双减”工作。每学期开学,各“名校+”组织成员校总结分析“双减”落实经验及存在问题,统筹调配课后服务内容、设备、师资等资源,统一安排“三个课堂”“作业管理”,研究教师减负问题,确保以“高效课堂教学+优质课后服务”让学生减负不减质,推进“双减”落实,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目前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学生覆盖率96.4%,课后服务质量和家长满意度均居全市前列。高新区“双减”工作先后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第四批典型推广案例,成功举办陕西省“双减”工作现场推进会,并作经验交流,先后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30余次。三是加强“五育并举”。“名校+”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以高新区50所新建学校为例,中小学全部配备普通教室外,还高标准建设科学探究室、创新活动室、劳动教室等专用教室和报告厅、室内体育场、游泳池、劳动教育基地等,通过“名校+”内部统筹,课程统一安排、师资统一调配、场地统一使用,不仅有效弥补了新建学校、新聘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经验不足问题,同时也将新建学校设施设备、场馆优势发挥至最大,形成了区域间学校协调发展、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近年来,高新区中小学德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多次在全国进行交流,先后被中国教育报、陕西教育、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四是服务区域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是高新区吸附企业落地、吸引人才扎根的强劲砝码。2019年至今,高新区累计投资建设资金140多亿元,新建学校58所、改造提升学校87所、打造新优质学校40余所,在把最安全、最美丽的学校建到了群众家门口的同时,紧抓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契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用“高”和“新”的教育品牌服务支撑高新区“双招双引”、园区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让群众共享高新区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文章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文章作者|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教育体育局
微信编辑|谭希

推荐阅读


于洁:做班主任30年却热情不减,只因我牢记这3串数据 | 荐读

过年带小孩去KTV热闹热闹?这些地方千万别去!违法!| 围观

名单来了!教育部公布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基地及培养对象

教师长假如何安排?来一场与平日不一样的“备课”吧!实操手册送给你!| 干货


(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