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分级、人脸识别、优化短视频内容池……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这些建议,你怎么看?
民小编说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现象备受关注。沉迷电子游戏、短视频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到底怎么办?人脸识别登录游戏、堵疏结合、优化“青少年模式”、游戏分级……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思考,一起来看——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 李燕:采用人脸识别登录网络游戏,禁止售卖对未成年人上网限制的破解软件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给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提供了基础条件。当前一些网站平台的功能设计不够合理、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重要诱因。李燕建议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监管系统,强制成年人用户采用人脸识别登录网络游戏,强制执行手机、电脑、学习机等终端设备预装家长监控网络管理的软件。
李燕建议,明确禁止售卖对未成年人上网限制的破解软件,由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牵头,开展清理行动。建立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举报管理平台和出售破解未成年人上网限制软件的投诉平台,网信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共同强化监督并加大处罚力度;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冲动消费全额退还制度由8岁以下拓宽至18岁以下,从源头堵住网络游戏的付费成瘾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郭媛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可重“堵”轻“疏”
郭媛媛在两会提案中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在执行层面突出存在重“堵”轻“疏”的取向。她认为,在处置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时,主要强化了限制性的硬性、即时性保护,缺少如以网络素养教育赋能等软性和长期可用措施、手段,导致正面疏导的有效措施不足,利用互联网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正向引导不够。
对此她建议,首先,建设“堵疏结合”的社会综合协同体系,由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构建“疏”“堵”结合的政策执行体系。
其次,建设有益于“疏堵结合”的健康教育生态环境,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生态体系,加大对青少年“线下”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科普教育等资源的投入和开放力度。
再次,建设有利于“疏堵结合”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联动培育体系,树立互联网平台全网、全域青少年保护意识,加强青少年隐私保护。建设未成年人友好型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产品分龄分级分类体系。建立相关行业标准,优化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结构,鼓励互联网平台加大对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功能性产品研发。鼓励社会企业提供优质数字内容、数字产品,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内容池。
最后,建设助力“疏堵结合”的政府监管惩治体系。互联网监管部门应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负面清单,加大政府对监管之外的灰黑产业打击力度,建立重大事件强制披露制度,同时保证保证社会对相关平台的监督常态化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沈阳市委会主委、辽宁省沈阳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贾海洋:让“青少年模式”成为短视频平台标配,开通“未成年人退款”便捷通道
贾海洋提交了《关于规范互联网各类短视频平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提案》,就“短视频防沉迷”提出建议。
经调研,贾海洋发现由于各平台在“青少年模式”方面并无强制性标准,所以导致不同平台“青少年模式”的时长限制、内容类型等规定不一。他认为,针对短视频应统一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相关平台积极承担起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责任。他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各短视频平台的检查督导,促使监管平台将“青少年模式”列为标准配置,并从社会利益出发,解决“青少年模式”的技术漏洞和内容不足,提升标准。建议在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弹窗,并设定为前置提示。
贾海洋认为,由于附属于社交平台的嵌入型短视频平台在开启“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仍然可以在社交平台内聊天、在社群中看到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因此,应将嵌入型短视频平台与附属社交平台进行切割,在“青少年模式”下关闭社交聊天功能。
同时,由于“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单一化、低龄化,对未成年人吸引不足。建议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在短视频平台增加内容池的质量、种类,用知识、艺术等内容丰富未成年人的认知。
贾海洋发现,虽然目前已有诸多手段防止未成年人充值打赏,但并非百分百有效,部分未成年人仍可以通过使用家长的账号来消费。尽管不少短视频平台承诺会对未成年人消费退款,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家长举证难、退赔难的问题。他建议,各个嵌入式短视频平台应开通“未成年人退款”通道,简化材料提交程序,方便家长求助。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环卫管理处襄城公厕公司党支部书记 王莉:借助人脸识别技术构建全方位的“青少年模式”
王莉认为,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她建议,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识别,借助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构建全方位的“青少年模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同时,做好短视频的防沉迷,还要在“青少年模式”之下实现短视频内容的细分,比如6岁的孩子与8岁的孩子,对于短视频的需求是不同的。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民盟河南省委会副主任委员 魏世忠:加强网络平台优质内容供给
魏世忠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优质内容供给。主流媒体进一步强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人文关怀、繁荣发展优秀文化等社会责任,主动占领引导、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要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多制作、发行对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更具体、更有用、更有料、更有趣的内容。
二是要加大对自媒体的规范和引导。制定和完善有关自媒体的制度法规,引导自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和价值观,利用其灵活、贴近生活的特点,用健康向上的内容来激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
三是要打造一批网络正能量重点项目。重点鼓励、培育、支持一批网络正能量项目,打造一批网络文化品牌,培养一批网络作品创作团队,产出一批网络正能量作品。以重点项目为牵引,通过网络平台向青少年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
民盟中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民盟中央建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建立由教育、心理学等专家组成的网络游戏定级委员会,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规范网络游戏的内容发展。设定网络游戏许可的准入条件,加强对网络游戏经营场所的专项监管以及产品上线运营前严格自查自纠。
在收费扣费方面,民盟中央建议,严格规范网游收费标准和扣费方式,健全游戏中的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申诉与受理机制,制定统一清晰的退费标准,强制企业执行,对收费道具、点卡消费实行市场指导价,严禁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严禁通过划转手机费、通过未知短信直接收费等方式来完成支付。
民盟中央还建议,加强对网络游戏企业的惩处力度,重点排查用户数量多、社会影响大的网络游戏产品,重点打击私服侵权、直播侵权,以及套用版本号运营、违规服务未成年人、网游抽奖赌博化等违规行为,特别对涉黄、涉赌、涉诈骗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模糊违法行为,需追究法律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实验小学校长 沙宝琴:发展功能性游戏,寓教于乐
沙宝琴指出,虽然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治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家长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多数网络游戏没有强制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手段,只是文字提醒。未成年人随便输入任何成年人身份信息,就可以无时间、无内容、无限制地游戏。为此,沙宝琴提出如下建议:
国家应强制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人脸识别等新型防伪技术进行登录,堵住技术漏洞,以此杜绝未成年人为逃避监管而借用或出租、购买成年人账户现象。
网游公司应将防手机游戏沉迷措施落到实处,大力发展功能性游戏。所谓功能性游戏,是指高度模拟现实职业技能操作的游戏,其培训意义大于娱乐目的,更偏重对个人技能的培训。因此,大力发展功能性游戏可以成为破解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切入点。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模拟各种职业的游戏,如模拟驾驶、维修的技能游戏,模拟武装突袭的军事游戏,模拟养成、建造的生活游戏。这类游戏注重传播知识、普及技能,没有输赢,也不追求胜负,纯粹以满足人们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需求为出发点。这种与学习结合的功能性游戏,一方面不会引起玩家的审美疲劳,可以解决玩游戏上瘾问题;另一方面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学习新知识,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促进教育产业化的发展。
完善监督举报制度。所有网游公司应将投诉举报系统中的投诉链接信息设置在所有游戏企业登录的界面上方或者所有游戏主页上方的醒目位置。这样做既能使用户方便看到监督举报的途径,又能体现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决心,有助于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