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 大家谈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课程教材研究所 Author 闫守轩 盖立春等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发轫期”,强化科学教育衔接,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筑牢科学教育根基,将有效支撑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建设。
一方面,推进一体化之“纬”,实现中小学科学素养培育横向融通。在实施科学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探究式教学与跨学科实践,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增强对科学本质与科学活动过程的理解,锻炼科学判断能力与科学推理思维,并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感知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实现以科学本质教育为联结点推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四维度科学素养培育的横向融通。
另一方面,推进一体化之“经”,实现各学段科学素养培育垂直贯通。要着力破除中小学各学段科学教育之间的阻障与壁垒,以学习进阶理念为切入点统领各学段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使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不断深化,形成一个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科学教育序列。
同时,加强校外非正式学习活动的丰富性与适应性,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共享共通。中小学科学教育应积极探寻科研机构、科学公益组织、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组织机构与学校协同育人之可能,落实各主体之责任,加强非正式学习活动,有效整合并利用相关科学教育资源,更好推进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想在3至5年的时间里,达到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的目的。结合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际,以下若干关键举措值得关注。
一是呵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钝感力和屏蔽力。中小学生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发现问题、解决疑惑的内在动力。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小学生越来越懒得提问,到了研究生阶段,很少有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科学创新和技术突破恰恰需要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我们应该创造一种宽容的科学文化,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提问。在这种文化尚未完全形成之际,我们可以增强学生的钝感力甚至屏蔽力,鼓励他们只要有困惑和不解,就要敢于表达出来,不用有所顾虑。
二是加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教育。为什么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非常发达,但前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却发源于国外?中外科学教育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是扎实的,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认为科学技术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没有那么扎实,但他们认为科学技术不是真理,而是有部分证据支持的假说,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这些假说有可能被部分修正甚至被全部推翻。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差别。我国新时代科学教育,既要实现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承,还要实现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这就需要加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教育。科学观念教育要侧重科学价值观、科学本质观和科学探究观等方面;科学思维教育要侧重直觉、想象和创造思维等方面。
三是重视真实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实践活动。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真实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的科学技术实验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虚拟的科学实验逐渐代替了真实的科学实验,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科学技术创新就是按照固定的步骤去解决问题,忽视了实验现象的多样性和实验解释的多元性。除了校园内的科学实验活动以外,我们还要注重校外的科学实践活动,让我们的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拓展视野,去发现和感知日常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科学技术创新需要,从而把自己的学习和国家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发布,充分肯定了科学教育在回应教育“双减”政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上的重大价值,也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三大思维,是统筹规划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导向,也是学校和教师系统设计与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指引。
其一,科学教育需要跨学科思维。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重在融合,需要相关学科横向配合,尤其需要高水平、复合型的理科专业教师,运用跨学科思维,充分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彰显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二,科学教育需要整合思维。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注重校内外资源及国家、地方和校本资源的整合,广泛搭建和利用实体与数字化平台,以整合思维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与内外联动。
其三,科学教育需要过程思维。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注重将知识学习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在主题式、项目式的跨学科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实验,从而体悟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近期,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该意见包括5个方面24条,内容全面、详实,且有诸多创新点,是教育部等部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又一生动实践。中小学科学教育关乎学生科学素养与未来健康人生构建,关乎全社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关乎未来科学家队伍水平与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意义重大。
当前,要做好科学教育,首先应该注重小学生对自然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好奇心与兴趣是一切科学探究与创新的基础,小学生天生拥有好奇心,但往往被后来的超负荷、“填鸭式”的教育所磨灭,教育应该还小学生自主、自由、快乐的童年;其次,应该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课老师是很有挑战性的,不仅应该有广泛系统的科学知识,还应该懂得如何进行科学思维;再次,应该调动社会的力量参与科学教育,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植物园等,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机、全过程结合。
近日,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举措,具有政策集成发力、部门协同落实、地域统筹兼顾、资源有效整合等统领作用。《意见》将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的要求,从政策层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和落实落地的安排,具有重要的动员、引导和推动作用。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社团组织,科普作家协会应遵照《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统一部署,发挥内容、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在社会大课堂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面向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第二,配合企业科协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以劳动教育引领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
第三,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学校的对接桥梁,联合共建科普站、科创中心等,挖掘科普资源,协同组织科普研学活动等。
第四,讲好中国科学故事,丰富原创科普内容,推进科学教育传播创新。发挥科普讲师团的作用,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
第五,制作“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教育资源,丰富科普作家、科学课、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库。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是在“双减”的基础上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加法”。在中小学阶段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养,既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需要。在实施教育“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非但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反而要提升学校科学教学质量。既要抓好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开展沉浸式探究实践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科学学习任务,还要整合科普教育资源、拓展科技创新实践时空、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培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形成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建立平时入校实验常态课检查制度和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学素养能力的抽测考查制度。
二是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实验室建设。应尽快出台科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按标准配备配足教学设备,满足实验教学所需。
三是开展科学教育教师专业水平认证工作。教师持专业资格证上岗,有效防止无法胜任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科学课现象。开展科学教学基本功、能手赛、业务技能比赛等专业竞赛,完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四是切实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