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霓: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强国得以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吴霓 人民教育 2023-09-18


民小编说

乡村教育振兴决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效益和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教育还存在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仍不足,实现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有距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依然不充分,乡村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能力还不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仍不高等薄弱环节。乡村教育振兴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有哪些?哪些途径可以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一起来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吴霓的深入解读——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是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绘的国家教育发展宏伟蓝图。强国必强乡村,教育强国只有实现乡村教育的“强”才能完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下,乡村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乡村发展的滞后性,乡村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师资储备、科学管理水平等“软件”方面还比较薄弱,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影响着教育强国的实现。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快率先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一、乡村教育振兴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乡村教育振兴决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从乡村人口规模看,截至2022年末,全国总人口约14.12亿,其中乡村人口49104万,占比34.77%。[1]虽然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乡村人口及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其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超过三分之一。同时,伴随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每年有近1000万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从乡村教育规模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乡村教育的规模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据2021年数据,全国乡村幼儿园占比33.4%;乡村小学、初中分别占比52.9%、25.6%(其中乡村教师分别占比25.7%、13.5%);全国乡村高中占比5.5%;[2] 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3]


(二)乡村教育振兴决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效益和质量。一方面,乡村教育振兴决定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义务教育有保障得以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4] 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达95.2%[5];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累计近95万人);[6] 同时,针对职业教育、推普脱贫、对口支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给予配套政策支持,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另一方面,乡村教育振兴决定着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一是推动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全国新增幼儿园80%左右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021年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每个乡镇基本都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建成。[7] 二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发展不断开辟新局面。坚持补短板、兜底线,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中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8] 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的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9] 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四是农村教师整体学历和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截至202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76.01%,比2012年增长35.29个百分点。通过公费师范教育、“优师计划”等,为农村学校定向输送一大批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累计有109.5万名高校毕业生赴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84.8%。[10]


(三)乡村教育振兴决定教育强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振兴夯实了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传承、更新、创造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解决文化贫困问题具有特殊的价值引导作用。以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在挖掘和传承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诚信淳朴的乡风民俗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作用,让有形文化留得住、看得见,让活态文化有创新、有传承,让乡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乡村教育振兴为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通过学历教育可以为乡村培养及时传播最新知识与技术的高端人才,通过各类培训教育能培养出更多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干部教育能为乡村管理和乡村治理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管理者。同时,深入开展教育人才支教帮扶活动,持续为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教育振兴为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基底。乡村教育承担着向全民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全民可持续素养、重塑乡民崭新的价值观和精神的重任。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充分融入乡村教育和学习体系,既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也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


二、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国乡村教育在整体上处于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应看到,与城市相比乡村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差距,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严峻。


(一)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仍然不足。一是部分农村幼儿园生源不足严重制约其生存与发展。中国教科院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民办非普惠性幼儿园的招生计划完成40%以下的比例占12.85%,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招生计划仅能完成60%—80%。[11] 由于农村幼儿园日常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保教费收入,生源不足导致部分幼儿园难以为继或仅能低水平运转。二是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面临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两大挑战。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使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及师资迅速扩充,但农村幼儿园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三是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仍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村园的办学条件仅能满足开展低水平保育教育活动要求。农村幼儿园现有的硬件设施、玩教具及其他教学材料等,还无法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景扬小学,乡村阅读支教志愿者正在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服务)


(二)实现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城乡经费投入仍存在差距。2021年,全国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合计为17115.71元,高于农村地区1735.47元;全国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合计为12017.59元,高于农村地区558.11元[12]。二是办学条件还需要大幅改善。2020年,全国小学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为70.4%,其中农村为67.3%,比城市小学低17.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为77.4%,其中农村为74.1%,比城市初中低12.6个百分点[13]


(三)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差距依然存在。根据中国教科院团队对贵州、安徽、四川、河北等四地的实地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政策的宣传与实践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大,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缺乏常态化运转机制,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14]。尽管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有较大增长,但普通生与随迁生、本省随迁生与外省随迁生的普通高中入学机会的双重差距依然存在。


(四)乡村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能力还不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的结果又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招生大受影响。据统计,高中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招生数在2012年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在2012—2020年降幅为18.84%。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不含技工学校)农林牧渔类学科招生数2012—2020年降幅为65.53%。[15]


(五)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仍不高。一是乡村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仍低于城市地区。2021年全国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比较发现,城区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研究生学历毕业的比例分别为8.86%、3.9%和0.41%,分别高出同学段农村教师研究生学历毕业7.3、3.46和0.36个百分点。二是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音乐”“美术”“体育”“英语”学科教师缺乏仍是乡村学校的焦点问题。三是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2020年对全国31个省份21278名教师的调查显示,55岁以上教师占比,乡村为8.8%,镇区为4.5%,城区为3.3%,乡村高出城区5.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省域内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并不均衡,在一些未实施“特岗计划”的县,29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不足10%,而55岁以上老龄教师占比却高达33.8%,最高的超过了50%[16]


三、通过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


(一)植根乡土文化,寻找乡土教育文化自信。源于乡土实践的中国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土壤作为根基,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提升乡村文明的自信,以及与外界联络的能力。一是从教师角度看,合理认识乡土生态与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乡土人文风情相结合,帮助教师找寻乡土育人理念的内在价值与时代内涵[17]。在国家层面研制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强化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转变乡村教师单一的育人模式,培养乡村教师乡土生存能力,使其能够冷静处理城乡发展中的冲突与断裂,从而有意识地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18]。二是从学生层面看,在乡村学生学习过程中,培植乡土情感信念不仅要从学生行为转变入手,更要把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落到实处,通过在乡村学校开发乡土性文化课程,将优秀乡土育人理念融入乡村校本课程,不断提升乡村学生对乡土风俗、人文、历史的认识,使得乡村教育在提升课程建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情感认同。


(二)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优化幼儿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加强普惠性优质资源供给,优化学前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应及时指导各地综合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设立专项资金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改善村幼办园条件,进一步优化利用好农村幼儿园。二是统筹教师编制数量,落实紧缺教师岗位倾斜政策。以县域为整体盘活教师编制存量,研制临聘村幼教师管理办法,明确聘任标准、考核要求及退出机制,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村幼教师岗位,缓解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统筹研制各级地方政府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升临聘村幼教师工资待遇,逐步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以此稳定临聘村幼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保教水平。


(三)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一是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联盟共建等多种办学实践,逐步扩大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发挥好集团化办学辐射作用。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者管理水平。二是补齐配足乡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深入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等,加大对乡村学校支持力度。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向乡村倾斜,加大乡村学校(园)书记、校(园)长、教师培训力度,建立引人留人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治理体系。


(四)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工作的跟踪机制,依托全国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对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行实名制管理,奖优罚劣,打造一支懂业务、负责任、充满活力的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队伍;另一方面,定期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工作考评奖励,强化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过程的管理;再则,推动学校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考核方案,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提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激发教育内生力,构筑并夯实多方协同的关爱大格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用关系到是否能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成功转变,并最终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民政、财政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要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发挥协同作用。要将关爱服务与社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服务,让外出务工的家长自觉回流,回乡创业。要通过夯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并细化多主体责任,形成社会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关爱留守儿童大格局。


(五)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探索“产教研学创”协同育人模式。应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9+3”计划招生专业范围,优先考虑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康养产业以及服务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相关专业,畅通升学和就业通道,合理解决农牧民子女未来发展的后顾之忧。整合多方资源、集聚多方力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统筹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各类支持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和基地建设。注重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渠道与方式,加大涉农专业招生支持力度,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的农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完善对口帮扶手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一是实施乡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乡村教育快速发展。高度重视数字化帮扶工作,积极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通过填平补齐原有缺口,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化基础条件。同时,对乡村学校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二是实施一校一策,精准施策。要实现乡村教育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助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应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实行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事一策,依据特情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同时要加强教育数字化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作为教育数字化运用主体的作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注释

[1]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2023-05-22.

[2]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方面的数据来自教育部官网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百分比为根据基础数据计算所得,详见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1/quanguo/.

[3] 晋浩天.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 光明日报[N].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5/zjsy/202305/t20230511_1059250.html, 2023-02-28.

[4][6] 教育部. 数说“教育这十年”[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sfcl/202209/t20220927_665124.html, 2023-05-22.

[5] 教育部.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2%[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mtbd/202209/t20220927_665337.html, 2023-05-22.

[7] 周韵曦. 以优质均衡教育为亿万儿童插上“逐梦之翼”——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妇女报[N].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5/t20220531_

633265.html,2022-05-30.

[8] 教育部.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2023-05-22.

[9] 刘贵华,岳伟.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 教育研究,2013,34(12):10-17

[10] 杨润勇.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0-2020)[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

[11] 根据中国教科院“教育大调研”课题组数据整理。

[12] 根据《202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13] 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12

[14] 吴霓.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政策、实践与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5):59-68.

[15] 根据《202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16] 王阳. 艺体教师短缺根源在教育评价体系[N]. 法治日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10201/Articel04003GN.htm ,2021-02-01.

[17] 姜丽娟,刘义兵.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及培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No.202(05):79-83.

[18] 申卫革. 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缺失与建构[J]. 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2):47-52+57.


本文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院级重点项目“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返贫防控的教育新形态研究”(批准号:GYB20230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吴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3-14期文章作者|吴霓责任编辑|董筱婷微信编辑|陶玉祥、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 不止步于校园 | 政策解读⑨
孩子烧烫伤怎么办?不是涂牙膏,正确处理只需记住五个字 | 天天讲安全 · 意外伤害⑤
做好幼小衔接,这四项准备家长一定要知道 | 荐读
以国家健康战略为引导  全面促进学校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 | 政策解读⑧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