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交流有困难?掌握好这些沟通语气,和孩子的对话更加顺畅 | 家长慧

民小编 人民教育 2023-09-25


民小编说

亲子交流是每对父母都必须要面对的育儿课题。良好的交流氛围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让孩子在更加温暖、柔和的环境中成长。相反,如果交流进行得不顺利,可能会给亲子关系带来裂痕。怎样的语气更适合亲子交流?如何避免亲子交流中出现的不愉快?一起来看这篇文章的分享——


有些时候,孩子们没能表达的压力和情绪,积压在心底,会让他们不自觉地用身体表现出来。这种现象,也叫躯体化。其实在青春期的孩子中,躯体化的现象很常见。比如,孩子一上学就头晕,被责骂时,会呕吐、拉肚子......孩子身体的痛苦,其实就是在提醒着父母,此刻他们的心中备受折磨,需要父母多点关心和关注。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对孩子抱着极高的期待,当孩子没有办法达到的时候,我们就会用斥责、吼叫等不恰当的方式来督促孩子。殊不知,言语的伤害,有时候比身体的伤害更严重。


避免使用这4种语气和孩子交流


许多家庭,缺的不是爱,而是说话的技巧。尤其是说话语气不对,传递给家人的,是冷漠、责怪、不耐烦,久而久之,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也破坏了家庭的温暖。常有家长反映和孩子沟通上的问题,很大程度就出在不恰当的语气上。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要注意避免以下4种语气:


1. 吼叫,发泄情绪


父母和孩子说话,最常见的一种语气就是大吼大叫,他们通常情绪激动,眉头紧锁,目露凶光:“把电视给我关了!”“再这么晚回来就别回来了!”


当父母对孩子大声吼叫时,情绪往往占了上风,掩盖了说话的内容。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父母的情绪吸引,内心充满了害怕、不安,感受到的是责怪、不耐烦。


有些时候,吼叫之所以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因为孩子被父母的情绪吓到了,但长期看来,这对孩子有害无益。当孩子习惯了家长吼叫的语气,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同样的说话方式,不能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就发脾气。


2. 责怪、反问的语气


生活中,有些家长跟孩子说话,总是喜欢用反问、责怪的语气:“你不能把你房间收拾一下吗?都乱成这样了。”“你做事能不能仔细点?整天心思不知道去哪了。”“垃圾桶满了没看见吗?”“你怎么总是这样?”


换位思考一下,就能体会到,孩子感受到的是埋怨、责备、讽刺,很容易感到委屈,产生叛逆的心理,不愿意配合家长。


3. 命令的语气


还有的家长,总觉得作为父母就可以随意对待孩子,和孩子说话常常颐指气使,用命令的语气:“去把地扫一下。”“把碗洗了,听到没有?”“快点写!”


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孩子年龄小,也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有渴望被尊重的需求,家长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沟通才会更加顺畅、有效。强硬,命令的语气,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出于维护自尊心的需求,孩子往往会选择拖延、拒绝、反抗等方式,表达对家长的不满。


4. 猜忌、怀疑的语气


有些家长遇到事情,还没搞清楚真实情况,就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妄下结论,评判孩子:“你在学校,没少玩手机吧?”“老师怎么不说别人,就说你?肯定是你不听话。”


来自父母的猜忌、怀疑,会伤了孩子的心,破坏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一来,父母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时间久了,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你不是老怀疑我吗,我干脆就变成你怀疑的样子”,从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多用这些语气和孩子对话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孩子优秀与否,更多是取决于家庭教育的细节上。家长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会影响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以及孩子未来的走向。建议大家尽量多用以下这六种语气和孩子说话,让亲子交流变得更加和谐。


1. 平等的语气


有些家长总是认为,父母是权威者,孩子是被指使者,父母是明智的,孩子是无知的。所以经常对孩子说 “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但是,父母越高高在上,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


与孩子平等相处是教育的基础,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应抛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和架子,用平等的语气和孩子交谈。真正平等对待孩子,孩子才会与父母做朋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信任的语气


很多时候,父母把孩子的错误看得很重很重,却忘了孩子的内心有多敏感。经常用质疑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把所有的错都归咎给孩子。最后,父母的言语成了困住孩子的孤岛。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忘了,你的一句“我相信你”,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3. 鼓励的语气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家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各种问题,甚至想不起来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甚至不少父母还会说,孩子做错了一定要批评,做得不对就不该鼓励。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孩子下次要做对。为人父母不要凡事都只看结果,否则孩子会“输不起”,要多用鼓励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4. 赞美的语气


每个人都渴望赞美,尤其是那些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孩子的内心是比较敏感的,家长经常否定孩子,孩子会跟父母有隔阂,变得不自信,甚至是叛逆。只有父母接纳孩子,孩子才能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健康自信地成长。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多跟孩子说“你能行”、“你真棒”这类赞美的话语。“有一种渴望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渴望你的父母能够真心地爱你,认可你,并且站在你这边。”父母的赞美和肯定,是孩子一生的动力。


5. 商量的语气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人类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有受尊重的需要。


如果父母凡事和孩子商量,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封闭自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于是,在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能简单地下命令:“不行!”“不可以!” “这件事听我的!”而是要学会与孩子协商,多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6. 温和的语气


语言是带情绪的,能给人以温暖,也能给人带来伤害。生活中不少父母会这样,有时候自己明明是一片好意,但因为说话的语气不够温和,就变成了抱怨;明明是正常的讨论,却因为的充满“火药味儿”的语气使讨论变成了争吵。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情绪不稳定,经常抱怨,孩子多半性格偏激;而父母情绪稳定,说话温和,教育出的孩子也会性格温和。为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做个情绪稳定的人,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好好说话。


也许父母在生活中有许多的焦虑,对孩子也有着各种期待,有时不免会着急了些。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用话语表达出来。只有好好说话才更容易走进孩子心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从父母言语中获得的尊重和安全感,也将让他拥有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的风雨。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知心教师、钱志亮工作室、新东方家庭教育公众号微信编辑|谭希、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焦虑潮中,家长的定力来自何方 | 观点
宁夏银川贺兰县:创新机制,以网络型教研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教研建设 | 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典型经验⑨
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全面发展,应当怎样发挥中小学校数据治理的价值?| 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