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开拓优质均衡发展新局面 | 关注
民小编说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既要注重提高“均衡”水平,更要突出强调“优质”,实现更加公平与更高质量的有机统一。本期杂志封面主题特别遴选了9个案例,这些地区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今天,一起来看山东省如何开拓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一、振兴乡村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乡村教育振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力。为此,山东省实行三大举措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一是强化乡村教育谋划。紧紧围绕全国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试点机遇,高位部署谋划乡村教育改革。将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及省委、省政府2023年一号文件。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出台《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系统推出11项乡村教育创新举措,配套编制42项重点项目清单,遴选21个县(市、区)围绕75个课题展开乡村教育改革试点,擎开了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大旗。二是优化乡村学校布局。逐县编制中小学十年(2019—2030)建设规划,增强学校布局科学化水平。出台《关于优化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指导意见》,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前提、以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科学适切、一镇一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规划,特别对于小、弱、散乡村学校撤并,明确规范程序及资产处置意见;对拟保留乡村学校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作出规定要求。三是创新教育振兴路径。发挥乡镇驻地贯通城乡战略支点作用,将乡镇驻地学校作为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2021年以来,省市县三级累计投入16亿元以上,扶持强镇筑基行动试点乡镇816个,乡镇覆盖率达到72.3%。行动实施以来,乡镇驻地学校承担县级及以上重点教研课题1102项,乡镇学校重新焕发生机,群众教育满意度逐步回升,近3年实现生源回流1.31万名。
二、强化资源配置,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强化优质资源辐射,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实施强校扩优行动,通过集团化、联盟化办学等方式,广泛建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党建、管理、教研、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一体改革、共享互通。2021年以来,共发展义务教育校际共同体3678个,纳入学校1.03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85.3%。
强化教师资源配置,充实教育人才队伍。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推动全面达标的若干措施》,落实城乡统一的国家基本编制标准,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近3年累计补充义务教育教师10万人,县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整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城区年轻后备校长到乡村学校交流工程,创新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前两个聘期的城乡捆绑聘任制度,鼓励新入职教师先到城区或基础较好学校入职,近5年全省交流轮岗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18万人。
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全省学校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校园安全监控和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均达到100%。建成山东教育云服务平台,实现国家核心系统与省自建系统集成整合。制定全省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标准,广泛开展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通师生网络空间540多万个,打造中小学优质课例22万节,学校“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形成新常态。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建立市域间结对机制,山东在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区域间加强教育协作,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成色”。省级组织设区市结成5个义务教育强弱协作发展对子。结对市间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开展先进教学模式移植推广,共享优秀课程建设成果;每年互派一定数量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其次,开展片区交流合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下,组织胶东5市、省会城市圈6市、鲁南5市分三个片区,定期围绕基础教育领域重点攻坚项目、教育教学重点改革项目开展交流合作。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片区交流活动4次,举办“启成论坛”等区域间学校交流活动13次,破除围墙边界,轮流“坐庄”承办教育改革成果观摩展示活动,有效激发了教育改革活力。此外,组建黄河流域教育联盟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黄河为纽带发起成立了沿黄9省(区)基础教育发展联盟、青少年研学联盟。2022年以来,举办省际间论坛活动2次,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师生代表1万余人次参加交流展示。
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聚焦关键问题进行改革,激发教学活力。首先,山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育人合力。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为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山东努力建设全国唯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并深入实施美育浸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行动,出台《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其次,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出台专项工作方案,聚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系统提出师资能力提升、高效课堂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教研体系改革等8项改革任务和8项保障措施,健全深化推动教学改革的制度环境。分学段、分学科研制《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范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创新实施“达标课堂”建设,向课堂要效率,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精品课程、优质课例,培育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再次,推动“双减”落地落实。率先制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十五条”,创新建立违规办学“举报—督办—整改—追责”闭环管理机制,兜牢教育教学质量底线。统筹作业管理,制定中小学作业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作业设计、布置公示、作业反馈等工作机制,作业控制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推开课后服务,制定工作规范,出台经费保障办法,全省中小学课后服务开设率达100%,970余万名学生参与其中,覆盖率达94.73%。大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培训行为,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5万家,压减数量居全国第一。
五、健全关爱制度,促进群体公平发展
为实现教育公平,保障适龄儿童学有所教,山东从三个方面健全对儿童的关爱制度。一是全面落实就近入学政策。持续增加城镇学位资源供给,“十三五”以来新建改扩建城镇中小学4719所,新增学位449.8万个,平稳度过了小学入学高峰挑战,适龄儿童全部实现了就近入学,中小学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落实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享受公办学校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保障比例达到96.21%。二是有效关爱特殊儿童群体。建立失学辍学“动态监测”机制,对疑似失学辍学学生第一时间纳入监测、一人一档予以劝返,实现失学辍学由“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创新出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指南》,明确县校责任,让农村留守儿童就学有保障、帮教有温度、未来有希望。坚持多元融合维护残疾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益,出台特殊教育部(班)、特殊教育幼儿园、特殊教育学前部(班)3个设置指导标准,残疾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三是精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全国率先出台学生资助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办法,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动态获取机制,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实现特殊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推荐阅读
①滕珺等:在全球图景中走出教育强国的中国路径 | 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②如何让奖惩有效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要有理有据、方式得当 | 家长慧
③在持之以恒的坚守中做教育家型教师 | 弘扬教育家精神
④老师,您如何帮助孩子纠正马虎的毛病,避免考试中非智力因素失分?| 每周一问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