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 弘扬教育家精神
民小编说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为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指向哪些方面?蕴藏着怎样的价值内涵?如何在实践中弘扬教育家精神?一起来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易凌云的阐释——
为庆祝第三十九个教师节,2023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对全国教育工作者的问候祝福,肯定了广大教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的突出贡献。最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殷切希望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可以看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要求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凝练和阐释,为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践行教育家精神。
一、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1.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最新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具有完整内在逻辑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强调教师对于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国家繁荣以及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应该具备“以德为首”的综合素养;强调要构建多方面全方位的待遇保障体系,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强调要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将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发展和教师工作的观点与论断,通过阐释、宣传、践行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拓展丰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2.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等论述在内涵上具有延续性与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工作有持久的关注和系统的思考,对教师的地位作用和素养发展等方面都作了全面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发表重要观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终身学习理念和改革创新意识,“三个牢固树立”为教师立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为教师立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相统一”为教师立德。2016年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两次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大先生”为教师立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家精神,对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进行高度凝练。可以看出,“教育家精神”涵盖了新时代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下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
3.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之间结构严谨、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阐释了教育家精神,这实际上也是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六个维度。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治学与弘道相统一的内在规定性。一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之根,其表现为教师坚守造福人民初心,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虔诚、坚定、执着的信仰是教师履行教育使命、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有信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信仰的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国之栋梁”。二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之本,其表现为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与自律。“师表精神”是中国历史上诸多著名教育家的优良品质和自我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践行知行合一、经世济用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成为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三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之基,其表现为教师以教育为志业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勤勉的教学态度、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练就教书育人、启智润心的本领。四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之核,其表现为教师坚持终身学习、探求真理和敢于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经验积累,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更需要终身学习、实践反思和自我完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教师要以求是精神引领学生,积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五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之魂,其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深厚仁爱和对事业的无私奉献。教育是一种“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用仁爱赢得学生的爱戴,用欣赏增强学生的自信,用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用托举助力学生的发展。六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之翼,其表现为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教师需要以心系苍生的胸怀、开放包容的心态、弘文传道的追求,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
1.建立广大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树立教师队伍建设形而上的精神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基本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目前,在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待遇保障、教师教育、管理改革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制度设计,采取了较为有效的保障举措,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制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整体部署下,我国将“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战略目标,必然需要在深化现有制度层面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层面的建设。
2022年,我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是事业单位中最大的群体。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群体文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全体成员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个体成长和整体发展的统一。一般而言,群体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核心和内在的层面,包括群体成员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审美观念等。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有助于树立教师队伍的群体价值观和完善中国特有的师道文化体系,建立每一位中国教师的精神依靠和自觉追求,全方位影响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
2.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然要求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教师在理想信念、人格品质、专业修养、教育态度、教育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位、更全面的要求。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和弘扬正是对这种要求的时代回应。
当代的中国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可以产生教育家的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教育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教师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直接,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自我发展、自我精进、自我超越的强大动力,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凝练教师群体的典型精神标识,丰富和拓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师者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的教师群体都具有鲜活的精神特质和时代标识,涌现出很多典型代表人物,积淀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虽然不同时代的教育家精神具有永恒的主题,但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特质。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家精神主要表现为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中国近代教育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军国实利与民族主义,中国现代教育家精神主要表现为会通中西与教育救国,中国当代教育家精神主要表现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人格化的时代精神精华,它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基础的影响。新时代以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为代表的“人民教育家”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德才兼备、潜心治学、乐教爱生、以文弘道等精神,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尊者、心怀国之大者和立德树人的能者”。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凝练和升华,丰富和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筑和形成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教师发展逻辑理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以人民为本”的初心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师重道”“以文载道”的文化传统,为广大教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创造源泉。
4.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新时代教师群体的民族文化自觉
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精神和中国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基因。人民教育家于漪认为:“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就难有为中华民族而教的教育信仰。”可以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根基,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个兼具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概念。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对一代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扎根中国大地的育人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教育家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的仁爱理念、科学理念、和谐理念体现了民族文化自觉。
5.形成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从英国学者培根在1623年发表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到被称为“传统教育学之父”的捷克学者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再到1806年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学者赫尔巴特出版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一直被认为沿用的是来自西方的知识体系和话语范式。但正如黑格尔所言:“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前提条件和迫切要求。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首先是核心概念的重构。教育家精神从源头上的继承性与民族性,概念上的原创性与时代性,内涵上的系统性与专业性,都打上了深深的“中国印记”,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建构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尝试,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1.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涵养教育家精神
一是以全面涵养的理念将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实践的各方面,贯穿于教师从入职、晋升到退休职业生涯的全阶段,使崇尚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常态,成为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二是以统筹推进的方式系统宣传和培育教育家精神,助力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课程培训、实践浸润等多种形式学深悟透、探索践行教育家精神。如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各级培养培训课程并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和案例,推动教师通过体验式学习“体悟”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样态,利用数字化赋能教育家精神培育和专题研修等。
2.打造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生态
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探索政府主体引领、学校积极主导、社会有效支持、多方协同发力的长效机制。一是持续深化教师评价改革。通过评价激励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鼓励校长和教师大胆创新和探索,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坚持分类评价,突出发展性评价,建立教育家成长的制度体系。二是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力度,提升表彰层级,持续开展“人民教育家”等国家荣誉称号的授予,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表彰中加大对教育家精神的强调。三是维护教师权益和师道尊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突出正面宣传和典型示范,彰显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发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激发广大教师追求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动力
首先,涵养和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依托于教育家精神成长的实践淬炼。其次,需要以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强化教师共同价值引领和个人价值追求,引导教师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大我”成就“小我”。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建设中来,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家发展共同体。需要教师通过协作帮扶、示范教学、专业指导、联合教研、课题共研等方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搭建中国特色教育家发展大舞台。通过举办教育家精神成长论坛、著名教育家思想与实践创新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促进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影响力提升和示范引领作用发挥。
4.推动教育家精神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完善
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走出去,扩大对外影响力。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寻找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二是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走向世界大舞台,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坐标系中通过交流与时俱进地凝练理论内涵,开发实践样态,寻求表达方式。三是实施跨国界跨领域的协同育师。“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筑中国与世界的大格局,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技术、项目和专家,为我所用,促进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践行。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特质、成长规律与培育路径研究”(GYJ2023025)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22期文章作者|易凌云责任编辑|谭希微信编辑|陶玉祥 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①体育中考“良好即满分”,助力体育教育回归本位 | 关注②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精选
③作业设计如何提质增效?掌握这四种方法,更好发挥作业功效 | 干货
④刘坚等: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及范式转变 | 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