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输液边做题?“健康第一”的常识不能被“卷”|围观

人民教育 2024-04-05


民小编说

近日,因为一张儿童在病房内边输液边写作业的照片,教育焦虑和内卷问题再次成了大众讨论的热点。生病了该休息,本该是常识,但教育之“卷”,却“卷”进了病房。我们呼吁教育者转变心态,尊重教育规律,理性看待成绩和所谓“成功”,更呼唤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构建更为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

近期,各地出现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情况,其中儿童感染人数增多,不少儿童医院人满为患。一张儿童在病房内边输液边写作业的照片传遍网络,引发热议。对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冬季学校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做好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并提出不带病上课上学,对学生患病期间的作业可不做硬性要求。


生病了该休息,本就是常识


有人认为,孩子生病了,还想着要完成作业,这是孩子有上进心、学习自觉的表现。“感冒了还写作业,这种行为不值得鼓励,但这种精神应该点赞。正因为大家都有‘轻伤不下火线’的拼搏精神,我们的发展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也有人认为,孩子生病了还要做作业,更多的是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背后折射的是家长的焦虑情绪。“孩子挂吊瓶还要做作业,这说明不仅孩子病了,家长和社会也病了,值得反思。”


其实,既然生病就该安心休养,这本是个无需多言的常识。生病期间人会发烧、头晕、乏力,躺着都嫌难受,别说进行复杂的脑力活动。孩子病了,需要的是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一边点滴在滴滴答答,一边还得和单词、函数斗智斗勇,这绝对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如果孩子自己想看书、有学习意愿,可以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量力而行。但如果孩子已经病得四肢乏力、浑身难受,却还要强撑学习,那这种行为,无关坚强上进,反而有些糊涂、非理性。学习好比长跑,需要的是绵绵用力、坚持不懈,哪会因耽误这几天而前功尽弃、无从突围?退一步讲,又有什么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呢,养好了身体再集中攻关,不是效率更高吗?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有最基本的弹性。那张照片之所以引发争议,就在于它呈现出“非如此不可”的价值取向。而一切以孩子身体为重,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的通知,则是对这种价值取向的纠偏,展现了教育的温度,体现了真正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

但不可违背教育规律


家长们也有苦衷。哪个家长不心疼自家孩子,谁又愿意把病房变成书房。但是心疼归心疼,一想到自家孩子要比别人落后一周的进度,一想到人家在全速前进,自己却因病“躺平”,那股不甘心就战胜了心疼。“学校不会因为你病了暂停教学进度,该做的作业,往后推,一样写不完。”


其实,边输液边写作业刷题,问题的内核仍然是“教育内卷”这个老话题,是某些学校、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等综合原因作用下的结果。在医院写作业只是一个案例。学特长、卷奥数、上名校,处处是“兵荒马乱”的战场和怕子女“掉队”的家长,以及不敢懈怠一天的孩子。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不论是家长的期望,还是孩子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违背常识常理。


一切以孩子健康为重应该作为一条最基本的教育准则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所遵循。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源于违背了这一条准则。比如,课间十分钟把孩子“圈养”在教室内。又比如,为了追求分数剥夺孩子运动、玩耍甚至是休息的时间。再比如,给孩子以过高的学业期待,给孩子不断加压,而无视其心理承受能力,以至于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做法,无不是因为没有把孩子、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分数、家长自身的期待、学校的办学成绩目标,甚至是把所谓的办学安全,放在比孩子本身更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些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行为和现象层出不穷。


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认识教育、认识未来,理性客观看待竞争,不要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孩子成长有其规律,一味“抢跑”,过度过早开发孩子的能力,容易导致孩子“学习早衰”“后劲不足”“厌学逃学”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这样的教训俯拾皆是。忽视孩子成长的时代环境、实际条件和成长规律,忽视对孩子的人文关怀,结果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转变心态,理性看待所谓“成功”


前不久,青岛有一位爸爸在家长会上的高情商发言刷屏了,“我儿子是学渣,但我依然相信他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这位父亲的发言不仅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信和勇气,也提醒了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成长。摒弃成绩的沉重包袱,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长和成功的机会。无论他们学习成绩如何,他们都应该得到我们充满信心和鼓励的关注。


适度的焦虑不是什么坏事,但一些家长的教育焦虑显然已超出“合理区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关于未来的一切设想都是空想。


不分昼夜的刷题或许能让孩子在考试中拿到一个想要的分数,但是在人生这条长路上,一个人走多远,可能真的不是多刷几张卷子能决定的。


对于成功,我们往往定义得十分贫瘠。成绩永远是一时的、表面的,成功绝不仅仅指向于世俗意义上漂亮的成绩,而是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整个过程,我们要把对成功的定义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今天的成绩,无论是好是坏,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应该放低期待,学会把目光放长远,把目光多放在自己身上,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朝着心中的理想和志趣奋斗,活成自己心目中成功的模样。


呼吁家长放下执念

更呼唤深入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一方面,我们呼吁家长们摈弃焦虑情绪,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特点培养兴趣爱好,以长远眼光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教育体系也需要自上而下地变革,提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推行理性的考试评价制度,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社会需要多措并举拓宽渠道,提供多元化就业体系,减少就业的焦虑从而让孩子回归童年的欢声笑语。


一切以孩子健康为重本应是常识,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来提醒、强调。但从现实来看,要让这一常识落地成为共识,并引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行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和成才通道,是催生社会教育焦虑的重要因素。学生面临的唯分数的评价体系、学校面临的升学率考核压力以及求职者面临的唯学历、唯名校的招聘用人导向,都在压缩家长和学生的选择与行动空间。比如,如果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得不到缓解,那么再怎么宽慰家长和学生,都难以打破“名校情结”。因此,在呼吁家长放下执念的同时,更呼唤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构建更为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深化普职融通改革,搭建更多元、开放的成长成才通道。只有这样,一切以孩子健康为重的共识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静待花开,清香自来。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与其透支孩子的生命能量,不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跳出“追赶”的焦虑,才能多些从容的力量。帮助孩子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潮新闻、苏州新闻网、中国江苏网、北京日报等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提升教师教育质量,这四条实现路径至为关键 | 支招
对待家暴“零容忍”!保护孩子免受家暴,老师应该这样做 | 支招
引导学生进行“有思想的表达”,打造强化学科实践的新路径 | 关注
如何选择朋友才能实现共同成长?这份交友指南请查收 | 干货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