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推进科学高中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路向 | 封面主题

杨振峰 人民教育
2024-08-31


民小编说

上海市厘清推进科学高中建设的基本考量,理性面对当前办好科学高中面临的育人方式应试惯性、教师专业性水平不足等诸多现实挑战,在推动系统变革、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师资保障、健全协同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推动科学高中发展。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科学高中建设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现实要求,是更好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有效举措。理性面对当前办好科学高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上海将在推动系统变革、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师资保障、健全协同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推动科学高中建设。


一、上海推进科学高中建设的基本考量


1.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科技竞争浪潮席卷全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影响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部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强化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功能和优势。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核心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劳动人口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试点建设科技高中,推动各类学校强化跟踪研究和总结,实现在有潜质学生的发现方式、培养路径上取得实效。推进科学高中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早发现、善培养体系,成为落实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抓手。


2.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规律


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个体志趣萌生的关键时期,依托科学高中建设,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成长规律,是积极回应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实需要。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经历,对学生发展和坚持理工科兴趣影响深远,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科技人才早期培养,不仅有助于形成相对统一的学校文化,同时也避免了重点班、实验班等班级层面培养可能带来的文化割裂和冲突。然而,科学高中作为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对传统学校科技特色的突破和超越,需要学校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从育人理念、育人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育人方式等方面开展整体设计和系统变革,探索符合科技创新人才早期成长规律的学校教育模式与育人路径,从而健全和完善适应科技人才早期培养需求的教育体系。


3.提升基础教育对城市科技中心建设的支撑力


积极谋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上海应对未来科技革命挑战、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处于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功能全面升级的新发展阶段,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迫切需要提前布局人才培养,积蓄科技专业人才势能。高中阶段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和关键节点,影响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未来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国内外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建设科学高中作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突破路径。可见,聚焦科技创新、强化多主体协同、由单点建设向整体转型的科学高中,不仅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教育水平,强化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培育,同时也有利于为城市科技竞争力提升赋能,支撑城市科技中心建设。


学生在做实验


4.推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依托学校类型多样化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成为我国推进高中教育由分层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高中教育需要在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丰富学校类型的基础上,谋求高质量多样化发展的新举措。上海市在持续深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科学高中建设,有助于引领学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围绕科学教育要求与科技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组织要素的增减、内涵的重新定义以及要素间关系的调整,实现对普通高中的组织重构,从而在底层逻辑上推动科学教育从内容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在丰富普通高中学校类型的同时提升高中教育的内涵品质。


二、当前办好科学高中的现实挑战


1.普通高中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


基于科学高中的战略定位,要求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统筹思考科学高中建设。但当前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高中管理体制,一方面制约了科学高中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力度,难以为学生提供稳定、一致的科学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限制了科学高中建设的创新空间和保障能力,难以满足科学高中建设中涉及的资源供给、制度保障、机制创新等需求。


2.育人方式的应试惯性


目前以“应试”为导向的发展逻辑仍然深刻影响着高中学校的育人方式和运行模式,一方面重知识轻实践、重灌输轻探究的现象依然盛行,忽视了学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内在需求,科学教育的素养目标让位于知识目标,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学校科学教育与实践脱节,多主体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局面尚未形成,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课内外、校内外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机制尚未建立,科学教育合力不强,亟待进一步转变科学教育的培养模式。


3.教师专业性水平不够


科学高中建设,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素养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教师在关注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联系、开展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创新、促进其他学科与科学教育内容融合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识别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能力提出挑战,教师面临学科专业更新与学生识别能力提升的双重挑战。如何为科学高中建设提供充足、专业的教师保障,仍然是制约科学高中建设的关键。


4.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评价改革能够牵引和全面深化科学高中建设。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明确了高中学校办学的评价内容,但科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还需要特别重视,科学高中建设需要在评价内容、方式、标准等方面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激励机制。


三、上海推动科学高中发展的实践路向


1.明确战略定位,强化对科学高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围绕“做强校内、提升校外、内外联动、社会支撑”的科学教育总体思路,上海市不断强化对科学高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着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是明确科学高中建设的战略属性,聚焦国家科技战略人才培养需求,从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难题角度出发,积极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高中生群体,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优势。二是提升政府统筹力度,将科学高中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枢纽。立足市区两级职责分工,明确各自在科学高中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市级部门主要在顶层规划、项目引领、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引领支持力度,各区则根据本区实际创造性开展科学高中建设试点和建设工作,在机制、资源、经费等方面加大创新保障力度。三是立足普通高中教育总体布局规划,在层类交错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布局科学高中建设,明确科学高中建设重点,以打造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高地为突破口,构造更为完善的科学教育生态模式。


2.推进系统变革,全面聚焦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推动科学高中建设要遵循科学教育与科技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明确办学定位,聚焦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整体设计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学科内容,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评价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在育人目标上,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使命要求。明确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二是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引导科学高中适应当前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研制各门科学类课程实施指南和配套课程资源,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科学类课程;另一方面激发多元主体课程创造力,持续推进品牌课程建设。融入前沿科技发展成果,开发并使用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建设涵盖科学、科技、工程等领域内容的综合性课程,丰富科学类校本特色课程。三是在教学方式上鼓励科学高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化、跨学科、问题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科学探究与实践的主体。四是在师生关系上,要构建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育人观念,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更多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打造宽容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奇谈怪论”有表达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五是在评价方式上,完善科学高中评价标准,坚持素养立意的评价导向,持续优化高中科学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实验操作和动手实践能力考查,探索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建构与科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


3.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学校要素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


科学高中建设是普通高中发展在类型上的丰富。为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仍需要对学校组织结构要素及组织运行方式进行调整,创新要素供给与配置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运行保障机制,实现学校结构要素与育人目标相一致。一是在资源建设与供给上,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核心理念。相较于一般学校,科学高中建设要拓展和突破组织边界,强调多元协同,通过创新平台和机制设计,推动相关科学教育资源的统筹使用,提升资源保障水平。二是在学校管理上,强化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聚焦科学教育教学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人财物的调配与使用、课程创造性设置与实施、教与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以及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切实保障学校享有充足的办学自主权。三是在学生培养机制上,健全完善开放流通的发展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早期识别的理论研究和机制创新,突出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探索完善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学生交流机制,为学生合理、有序流入和流出提供通道。


4.强化师资保障,提升教师配置水平与科学素养


教师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全职前与职后相衔接,能力与素养相结合,教学、研究、实践相融合的科学高中教师队伍,是推动科学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一是扩大科学教师培养规模,提升科学教师保障水平。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强化师范院校科学教师培养能力,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理工科特色大学等高校主体积极参与教师培养。二是优化科学教师培养内容,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和培养教育,强化科技前沿领域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健全科学高中教师配备标准,持续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加大科技辅导员、专职实验员、专任科学教师配置力度,综合采用合同制、项目制等方式探索建立多元灵活的教师选聘机制,健全与之匹配的工作量核算、薪酬待遇以及岗位聘任、职务(职称)晋升和评先评优办法。四是加大对科学高中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通过建设教科研共同体,聘任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担任青年教师导师等方式,助力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升。


5.健全协同机制,强化校内外联动发展体系建设


基于科技人才早期培养需要,要强化科学高中课内外、校内外协同联动、学段贯通的培养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学段贯通的培养体系。应对升学的“育分”培养模式,大大削弱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效能。对此,要建立初高中一体化、高中与高校贯通的培养体系,让学生真正为发展素质而学,为强化兴趣而学,为丰富自我而学,为创新创造而学,为问题解决而学。二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场馆集聚优势推动科学高中与各类校外科技机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形成学生科学学习的支持共同体。三是丰富科学教育资源供给,加强重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等青少年(学生)科创教育基地对科学高中的支持力度,汇聚各部门科学教育优质资源,建立涵盖科普专家、教育场所、线上课程、品牌活动等资源的科学教育资源库,为科学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四是创新平台和机制建设,充分利用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等平台,鼓励学生开展探究课题实践体验,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搭建自主研究和孵化展示平台。五是强化品牌赛事引领,通过市、区、校不同科技创新赛事组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索未知,体验科学乐趣,活跃校园科学文化生活。最后,设立多个科学教育研究智库,吸收大数据、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科学高中有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0期文章作者|杨振峰封图来源 | 《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欧宗涛 摄责任编辑|董筱婷
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老师,您想为毕业生们送上哪些建议与祝福?| 每周一问
付艳萍: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历史脉络、现实样态与未来路向|封面主题
部署2024高考护航行动、明确校园欺凌防治要求……基础教育要闻速览来了→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