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号”引爆创想、打造“班班实验”……让每个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科学向未来
民小编说
基础教育阶段,给予孩子科学思维的启蒙,培养孩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至关重要。有的学校通过空间、课堂上的一系列“小问号”项目引爆儿童的好奇与创想;有的学校打造“班班实验”、家庭实验,将科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时时”“事事”“处处”;还有的学校营造浓厚科创氛围,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向未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用“小问号”引爆儿童的好奇与创想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弘扬“中国儿童号”精神,以“小问号”项目撬动儿童学习方式变革,以数字化赋能科学教育。学校从空间拓展、课堂重构、课程创新等维度,重构儿童学习支持系统,以个性化、混龄等学习方式激发与引爆儿童的好奇与创想。
空间拓展,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一是场景化、生动化:“小问号”随时发生。思考需要有适合的环境。姜堰实小以“今天你想了吗”的墙面文化浸润学生,注重环境育人,培养学生“问学”的习惯和能力。在借鉴“墙洞实验”学习模式和场景的基础上,开展年级“问号墙”、班级“问号角”建设,设立“你问”“我答”“反复求证”3个板块。年级好问题由各班级“问号角”推送,集团层面分年级评选月度好问题和好方案。为方便学生自主探索,各校区设立求证查阅区,学生借助一组电脑、一架好书,线上线下、混龄学习自然发生。
二是家庭化、泛在化:“小问号”随处发生。学校通过建构虚拟空间,即“家庭实验室”,以生活为媒介,以学习定义作业,优化调整学生作业方式和作业结构,打通学习与生活的壁垒。科学学科中心组教师依托科学教材,每周围绕一个项目主题(包含3—4个小实验)推送系列实验资源包。学生在家庭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记录。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生“家庭实验室”自主实验情况,并进行线上点评和指导,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到实验原理分析,以及实验操作的小细节,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延伸探究,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重构,以问题驱动思维进阶
姜堰实小依托国家级“融改实验”项目的区域顶层设计,积极探索“M—IT”课堂(M即意义性学习,IT即信息技术)。实践之中,逐渐形成了姜堰实小“立人∙小问号”科学课堂的基本模式:预学存疑质疑—任务导学问学—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提升—生长疑问。
一是重构学习流程,让儿童学习始于疑长于疑。科学学科由于专职教师紧缺,学校借力“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江苏中小学智慧课堂(名师空中课堂)”和教材配套软件,与校本线下课堂双线并进,推进科学“双师”课堂。具体来说,科学专职教师筛选、整合“名师空中课堂”“软件资源”的内容,作为学生“先行学习”材料,即学生课前自我预习的学习材料和资源。课堂上,任课教师推进“交互学习”环节,在“核心问题(任务)”驱动引领下,教师组织小组研讨、展示评析、得出结论。课后,“后续学习”环节主要是拓展性、思辨式学习,生成具有儿童特点的问题。
二是“小问号”引路,让会思考成为儿童“附带学习”。“立人∙小问号”课堂,教师是资源信息的推送者、学习的陪伴者,是儿童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支架的建构者,教师用课程意识,以结构化的系统性思维整合信息技术、学习素材,创生适合儿童的学习历程,释放儿童的好奇心与创想力。
课程创新,促进儿童兴趣成为志趣
首先是课程定制育志激趣。北街北校区通过线上线下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并面向教师、家长、社会仁人志士“众筹”课程资源后,每周三下午开设定制的科技社团课程、课后服务课程。目前,形成了“三阶六类”课程,引导学生从兴趣到志趣。
其次是课程定制育才砺品。罗塘校区开设“游学正品”课程,面向喜欢摄影、喜欢写作、喜欢动手的学生形成课程菜单,顺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独特的每一个。课程以“红色人文之旅、绿色自然之旅、蓝色科技之旅”为游学路径,以“镜头下的美、笔尖下的感动、指尖上的神奇”为主题,统领设计。
“小问号”,隐喻其儿童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指“问”的低起点、大空间和自由性,一切皆可问。让“问学”之风在校园盛行。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科学教育,在“时时”“事事”“处处”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将科学教育融入日常学习过程,悄然为学生播下一颗颗科学启蒙的种子。
依托学案导学,加强课堂实践。学校借助学案导学推行“悟学”课堂改革,将课堂流程分为“独学初悟”“探究领悟”“检测慧悟”“每日一悟”。其中,数学、物理、化学增加实践比重,在“独学初悟”中设置具体情境或课堂实验,在“每日一悟”中安排实际问题或实验探究。学案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中不断进步。
打造“班班实验”,实现人人参与。初一生物、初二物理、初三物理开展班班实验项目,课代表负责日常保管实验盒与《班班实验借用记录》。其中初三电学除了包含25个推荐实验外,学生还可以进行自主创新设计实验。实验设备进教室,有助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拥有具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推广家庭实验,落实学习互动。教研组整合资源,以学科项目组为核心,梳理出初中科学核心教学内容的实验与探究活动,将校本课程延伸至家庭,整理出《太仓市第一中学家庭科学实验100例》。学校在微信公众号内开辟“学生实验”专栏,将学生的家庭科学实践活动短视频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实现平台互动交流。
编制实践手册,关注过程评价。学校编制《太仓市第一中学学生实践手册》,包含国家课程中的常规实验、跨学科校本实验、跨学科研学、项目化主题研究等。学生实践手册将学生实践说明、学生实践记录与学生发展评价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填写实践手册,将实践内容实质化、细致化,从而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力。
完善“紫藤社团”,发展科学特长。学校组建紫藤少年科学院、紫藤少年国学院、紫藤少年艺术院和紫藤少年体学院四大拓展课程体系。紫藤少年科学院重点发展学生科技特长,开设“信息学奥赛”“编程基础”“仿生机器人”“蓝桥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模型制作”“趣味数独”“自然科学实践”“生活中的化学”“趣味物理”等课程。
开发节日课程,深化特色活动。学校每年举办“数学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科学文化节”等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生命科学小报、创意幻想画、科学小论文、创意金点子、金钥匙比赛、魔方秀、趣味数独、水火箭比赛、家庭实验比赛以及创新小制作等,体验“科学家”的创造乐趣。
借助茹经讲堂,传播科学声音。邀请科技科学方面的优秀校友、家长、社会人士进校,开设“茹经讲堂”,为学生介绍个人成长之路,探索科学奥秘,讲述科学家背后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展望未来科学发展等,为学生打开全新的视野。
推进理科写作,凝练实践成果。理科写作,是学校开展跨学科实践的突破性尝试。学校以数学学科为先导,举办三期数学写作竞赛,学生以数学写作为契机,在写作中提炼数学思想,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第二实验小学挖掘科学教育因素,整合科学教育资源,让科学教育与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共享。
抓课堂、勤实验,实现多学科融合引领。学校要求科学老师上好实验课,实践课和考察课。学生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必须让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科学活动融合多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做小实验、小制作,写观察日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
引资源、拓阵地,促进课内外资源共享。学校因地制宜,规划科学实践基地,统筹安排科学实践活动。目前建有科学实验室、“创客教室”、种养实验室,添置了无人机、3D打印机,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科学探索和创客实践空间。科技社团教师在“宽”字上做文章,将工坊“搬进”学校,将“工程设计”引进校园,按计划、按年级有效拓展,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一系列科学实践探究或项目式研究活动。
办活动、浓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学校制作了《实验二小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手册》,将小学阶段75个探究实践活动分级分层,并通过五个板块持续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玩转实验室”活动;“五小评比”活动,即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评比;“科技周”活动,依托“大别山书声”这一平台,先后邀请近40位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进行科普讲座;“走进大自然”活动;“小小科学家”评选。
重评价、促发展,提高科学教育深度广度。学校将科学教育评价贯穿于学生小学各阶段,重点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构建日评价、周小结、月展示、期表彰“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客观准确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情况。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