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济南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贯通式”课程体系构建 | 封面主题

张绪儒、董丽丽 人民教育
2024-08-31


民小编说

构建贯通式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度与精准度,对于破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以“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构建”为研究主题,探索守正与创新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长板教育结合、科技创新素养与多元创新素养结合的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机制与路径。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 中小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基础,要基于教育公平性、个性化等多维度考量,着眼于创新人才特质和成长规律,聚焦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提供包容宽松的环境,立足释放、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开发贯通课程,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健全“高水平基础+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国内外贯通式创新人才培育主要集中在高中、大学阶段,小初高贯通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成果鲜见。二是创新人才基础培育学段融合有待加强,创新能力各学段之间贯通性培养与差异性培养有待深化。三是我国对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构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不足,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四是相关技术理论的缺失与教师课程胜任力的薄弱,也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困境之一。因此,构建贯通式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度与精准度,对于破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是一所集幼、小、初、高于一体的全学段贯通式公办学校。学校以“做完整人教育”为办学目标,践行“让每一个孩子无限接近真实的自我”。学校位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13所高校环抱之中,可以从不同维度给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有力支撑。基于此,学校在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以“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构建”为研究主题,探索守正与创新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长板教育结合、科技创新素养与多元创新素养结合的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机制与路径。


(一)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的内涵


学校基于十五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力求突破已有研究和实践在学生创新能力塑造过程中的学段割裂、视域局限、路径有限等问题,以尊重学生天性为原则,积极探索教育形态的统整,建立贯通式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系统。


其一,“完整人教育成就完整学生”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核心动能。基于对人的发展的认识,确立“完整人”为同时具有社会化和自我实现的时代新人;“完整人教育”是基于学段完整和课程完善的慢教育。“完整学生”是基于全面发展,又富有个性的新时代好少年。


其二,课程体系建设是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基本依托。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要积极开展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完善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推进科学、实验、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横向整合,[2] 推进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长与个性深度培育,以及创新人才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贯通式培养。


其三,十五年一贯制是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核心场域。聚焦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根本要求与目标,基于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与优势,着力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层级化、课程体系实施与课程体系评价等四方面研究,夯实高水平基础,突出目标贯通、内容整合、主体协同、差异化发展。


(二)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设计


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建设,是为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奠基。要以创新素养培育为宗旨,建立横向、纵向多维整合的长效机制。学校注重学生的内心充盈、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精神高贵等方面,以“有艺体爱好促健康,有求知兴趣肯吃苦”等12个着力点为课程总目标,突出“自主发展力、审美鉴赏力、文化理解力、创新实践力、合作决策力和沟通协调力”等20种能力、素养和意识的培养。学校立足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对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


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突出目标贯通。研究表明,特别优秀的语文、数学、空间能力、科学、技术或艺术等对具体领域的创新成就均有一定的长距预测效度。[3] 这可以理解为综合智力水平对创造力的影响。因此,学校以提高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为目标,加强全学段对国家课程教学目标的细化、显性贯通研究,发挥十五年一贯制办学优势,以系统、连续、完整的学制模式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综合智力水平,推进创造力发展。


其二,校本课程层级化,服务差异发展。研究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长与个性的深度培育,从幼儿园起为培养孩子的多元创新能力做足准备。学校整体实施和推进《论语》课程、科技课程、实验课程、钢琴课程、读书课程、升国旗德育课程、劳动美课程、研学课程、行健课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等校本课程,拓宽学生成长格局。


其三,适才教育范式化,强化校地协同。学校与高校合作项目不断加深,多主体协同完善虚拟教研室机制,保障校地联合教研常态化实施。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结合学校贯通式实验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端实验资源;与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部合作,开展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开设扁鹊少年班,实施中医药人才早期培养;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联合实施信息科技拔尖性课程。与济南市青少年体育竞赛训练中心联合开展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早期培养;与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大美育”课程研究,点对点实施“浸润行动计划”等。


二、以“小课题指南”聚智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基础学理研究


学校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提炼出创新人才基础培育《小课题研究选题指南》,教师可以结合个人志趣选择小课题研究项目,也可以参照选题指南自拟题目申报相关校级课题,以此凝聚全学段育人共识,汇集全校之智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甄别和培养中小学生创新人格与卓越创造力的知识与理论,提升教师开发、实施适合不同学生创新素养发展课程或项目的能力。


(一)寻找创造成就的发展成因并形成策略


创造力本身具有多样性,包括个人资质的多样性、领域的多样性和发展路径的多样性等。“潜能”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并且不断变化的,只能在发展中被发现和印证。根据现有研究,大致能确定创新人才有五个特点:(1)独特的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2)兴趣广泛,眼界开阔;(3)很强的自学能力;(4)强烈的探索热情和不懈的钻研精神;(5)敢为人先、不惧失败的冒险精神和抗挫折能力。


据此,小课题指南提出6大项目、18个小课题。如项目一《学科创新人才的预测效度和识别培养实践及策略研究》,包括以下6个小课题:(1)学科创新人才的感知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培养案例研究;(2)学科创新人才的探索精神和钻研精神培育案例研究;(3)学科创新人才的敢为人先、抗挫折能力培养案例研究;(4)学科创新人才的自学能力培养案例研究;(5)学科创新人才的“识别—培养—再识别—再培养”的动态识别模型的案例及策略研究;(6)学科创新人才的心智和情感发展及其贯通性培养的实践研究。


(二)注重创新人才基础培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联研究


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成功除了天赋,还涉及个体的心智和人格发展问题,创新人才的心智和情感发展及其阶段性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何时培养、培养什么、如何培养,这些都需要在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构建中考虑。小课题指南细化了创新人才基础培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联研究,保障课程体系密切服务于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例如,对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层级化、课程体系实施的贯通化、课程体系评价的系统化等进行系统化项目研究,其中涉及国家课程教学目标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实施的范式贯通研究、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体系研究、教师创新素养培育评价研究等课题。


三、以“双螺旋模型”贯通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学校十五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基础培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一是注重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提高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二是加强教学内容序列设计,基于整合理念以模块方式推进学段衔接教育。例如,语文设立经典阅读、写作、语法、字词积累、主题演讲五大模块;数学设计统计与概率、数与式、图形的变换、数形结合四大模块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框架,突出学生学科认识方式和能力素养达成效度,夯实高水平基础。为此,学校建构双螺旋模型。


双螺旋模型以“做完整人教育”办学目标为引领,以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双螺旋驱动,梳理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五大要素,在整体育人中形成创新人才基础培育。


(一)人文底蕴以大概念提炼,自下而上推进目标贯通


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兼具人文素养的科技创新人才,对扎实推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对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艺术等人文学科,对照课程标准自下而上进行大概念贯通梳理。


大概念反映学科专家思维,是有生活价值、揭示学科本质、可迁移的学科认知规律。学校以自主设计的《“大概念”提炼框架表》为抓手,有效帮助教师依据教材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等梳理出小概念,然后依据课标统整小概念表述成中观概念,再对照编者意图提炼出大概念。如此自下而上,教师围绕大概念推进目标贯通,对照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要求置知识于系统之中,着眼于大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引导深度学习,丰厚人文底蕴。


(二)科学精神以思维模块聚合,自上而下进行内容整合


培养科学精神是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重要任务。科学反映客观世界,是具有严谨逻辑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应指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和涵养科学精神。学校发挥十五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努力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以思维模块聚合,自上而下进行内容整合,将学习过程由注重个体内部的知识建构延伸至更加关注真实情境中的集体实践。[4]


比如,“以盈补虚”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用于推证几何图形面积或体积的基本原理之一。学校以“以盈补虚”原理作为思维模块,自上而下纵向梳理这一原理在高中、初中、小学、学前教材中的位置和应用。包括:高中数学《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基本不等式》;初中数学《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三角形的中位线》《探索勾股定理》《认识三角形》;小学数学将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与三年级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的一般性,感悟刘徽“割补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幼儿园阶段则在大班“图形大变身”活动中,初步培育幼儿割与补、盈与虚的直觉意识。以思维模块自上而下梳理整合学科内容,有利于贴近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使创新人才基础培育的成长路径更加显性,增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更突出认知方式的培养,加深创新人才培育中对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的体悟。


四、以“案例式延展”推进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校本课程层级化研究


学校围绕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构建指向素养主题的“课例”模型,以案例式延展推进创新人才基础培育校本课程层级化研究,解决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别化成长与学习需求的问题。


第一,科技课程层级化设计。通识性课程适用于全体学生,侧重感知探索,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拓展性课程适用于特长学生,侧重实践创新,面向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的学生,包含无人机、3D打印、激光雕刻等,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创新与创造能力;学术性课程适用于个性学生,侧重素养提升,重点锻炼学生整体设计与规划表达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拔尖性课程适用于学有余力且擅长信息科技的专才学生,深度推进数字化学习与创造。


第二,实验课程层级化设计。学校开发物化生30个经典实验进行一贯式设计,遵循学前段“现象引好奇”、小学低段“现象引兴趣”、小学高段“现象引思考”、初中段“现象引知识”、高中段“现象引本质”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如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从科技生活、饮食健康、消防安全三个方面设计了整体性、连贯性、进阶型实验课程,“我们身边的多彩酸碱”“铁元素与我们的健康”“化学与火”三个典型实验串联起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化学相关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


第三,《论语》课程层级化设计。采用纵横双向进行体系建构:一是纵向贯通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按照学年递进层层展开,螺旋上升。学前段以培育直觉力为重点,突出画面;小学段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突出积累;初中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突出认同;高中段以增强文化自信为重点,突出思辨。二是横向融合《论语》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论语》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生活学习、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践行,以《论语》课程涵育创新人才,培育一颗中国“芯”。


注释

[1] 怀进鹏. 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EB/OL]. 2024-03-21. https://mp.weixin.qq.com/s/dqVfR_FxaEBnzEaw7G2QFQ.

[2]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 2021-12-29. 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1/12/29/art_11990_10296948.html.

[3] 戴耘.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01).

[4] 郑永和,苏洵,谢涌等. 全面落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大科学教育新格局[J]. 人民教育,2023(19).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创新人才基础培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批准号BHA2301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绪儒系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省特级教师;董丽丽系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教师,齐鲁名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2期文章作者| 张绪儒 董丽丽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倪立芳 林丹 摄责任编辑|邢星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构建快乐成长小基地,延展协同育人大课堂 | 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⑩
四川成都金牛区:体系化推进学校家庭教育,创新性发展社区家庭教育 | 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⑨
@同学们,教育部“读经典”活动邀你来参加
“‘阅’见一夏”主题内容征集活动开始啦!快来分享假期的亲子阅读时光~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