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中,OECMs应占一席之地
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连通性专家组成员,绿会几位同事最近收到了一条征集意见的通知:IUCN正在积极准备为下一个阶段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下“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准备工作提交意见。
笔者留意到,在有关建议稿的第22页的附件中,列出了一条建议:“到2030年,地球上至少有30%面积被具有良好连通性的保护地体系以及‘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ECMs) 所覆盖,并酌情作为生态网络进行管理”的目标。
这是一条很有意义的建议:OECMs体现了广泛的公众参与(而非只有官方主导的保护地体系),以及不拘一格、以实效为导向的保护形式。
去年11月份,在埃及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4)上,通过了30多项决议。笔者留意到,会议闭幕时的新闻通稿中重点提到了三个重要决议——其中包括合成生物学、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以及“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ECMs)等在内的重要技术问题。
从种种迹象来看,笔者发现,把保护地体系与“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ECMs)整合起来,形成更广阔的陆地和海洋景观——这可以说是爱知目标后下一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CBD CoP14加了一把油,最后世界各国同意“到2020年争取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但,各国几乎心照不宣的一点,多半都认为——这可能是可望不可及的——爱知目标的绝大多数目标到2020年恐怕都无法实现。
比如“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很久了,记得前几年CBD还曾有一年把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定为了“主流化”(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在刚刚过去的CBD COP14上,也把“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部门和跨部门主流”纳入缔约方大会的30个议题之一;还专门指出要将生物多样性纳入能源和采矿、基础设施以及制造和加工业部门的主流;并对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部门内主流化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审查。
只是,直到今天,可望不可即。
不说远的、虚的,就拿201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来说:这么一个重要的文件,可你假若去读遍全文,通篇都找不到一处“生物多样性”。
而北京,是什么地方?2020年将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下一次缔约方大会的地方。连北京自己出来的文件都看不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遑论广袤别处。
这个术语,还远远未受政策主流话语体系青睐。比如,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增绿,指标直接是覆盖率说事儿,却不管里面多少种植物、涵养了多少种动物。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养绿,却不管这个绿里面有多么灵动。
青山不能少鸟,绿水不能无鱼,翠地不可缺蜂少蝶。生物多样性,往近说,关乎高质量发展;往长远看,事关生态安全和子孙后代的福祉。生物多样性真的要主流化,下一个十年的生物多样性目标要成功,从目前来看恐难蹴就。
笔者认为,最重要且迫切的两点是:
一是要纳入顶层设计范围(所以绿会今年1月18日曾建议应该将“生物多样性”写入《宪法》,以适应生态文明时代将“生命共同体”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保护的需要,而不只是强调植树\保护林木);
第二点,是人民的参与。发挥民间力量、公众参与,提升公众意识。
如此以来,即将在中国北京诞生的“2020后生物多样性目标”(北京目标),才能雄心振起,并行稳致远。
文/花花 核/绿茵 编/Angel
【参考链接】
中国绿发会:北京生态涵养区,应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标 | 四点建议(2018.11.9)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6691.html
周晋峰建议修改《宪法》:将“植树”改为“保护生物多样性”(2019.1.18)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7358.html
周晋峰建议将"生态文明"纳入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指导思想(2018.12.2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5777
【公益项目】
推动保护地友好发展
长按扫描二维码
进入捐款链接
掌握生物多样性、环境公益诉讼、绿色发展等领域全面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485952官网:http://www.cbcgdf.org/邮箱:v1@cbcgdf.org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了解公益项目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