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两会代表都开始diss“小鲜肉”了?但是有些“锅”不能只让“小鲜肉”来背

2017-03-08 猫宁 烹小鲜


导语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谴责“小鲜肉”没有职业道德的时候,也有人说“小鲜肉”们的种种劣习是被惯出来的毛病,可究竟是被谁惯出来的?

文:猫宁

昨日,一篇名为《编剧宋方金“卧底”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的文章在各门户网站的娱乐频道和行业人士的朋友圈里疯狂刷频,文章内容为著名编剧宋方金借横店某演员之口,揭露了演员的行业现状:替身、高片酬、不守时、不背台词等一系列负面行为不胜枚举,并炮轰了当前的“小鲜肉中心制”。

 

此文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评论,演艺圈的“小鲜肉”们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些年来,“小鲜肉”“流量过剩、演技不足”是演艺圈里老生常谈的话题,甚至两会上,还有人将”艺人要德艺双馨“作为提案提了出来,但是这一现象的形成仅仅归因于艺人不敬业就可以了吗?恐怕资本驱动下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才是造成行业弊病积重难返的根源吧。


投资人不懂戏,看微博粉丝数选演员


“电视剧行业已经从‘导演中心制’变成了‘制片中心制’,也就是‘投资方中心制’。”这是导演郑晓龙在今年的中广联制片委员会上的一番言论,他这一语或许也道破了当前影视行业乱象的根源。投资方出了钱,自然就拥有了话语权,因此投资人的对演员的选择偏好,就对一部剧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作用。不过遗憾的是,当很多热钱进来的时候,投资人并不了解影视创作的规律,他们不懂剧本和创作,只会一味会抓演员,因为把钱给够、流量演员来了,收视自然也就上来了。



这一做法的确屡试不爽。从2016年的卫视黄金档收视的TOP3就可以看出,分列前三位的《亲爱的翻译官》《麻雀》和《解密》,无一不是以“小鲜肉”为代表的流量演员担纲主演的作品。超高的收视也让投资方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投资小鲜肉”这条路,继而造成了以“小鲜肉”为代表的众多流量演员的市场行情一路看涨。然而,即便片酬水涨船高,却依然挡不住越来越多的“小鲜肉”遭到争抢。 



在谈及选择流量演员的原因时,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解密》导演安建的一番话,或许可以映射出当前许多投资人的心声。以编剧麦家为代表的《解密》主创团队曾表示,不看好男主陈学冬的演技。但导演安建却表示,虽然没见过演员,但听说主演有2400多万的粉丝,就当即签了这位演员,并表示不会演戏也可以教到会。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言论,也是让人无可奈何。



流量演员遭疯抢,档期不够,替身来凑


不过,市场上的流量演员就这么多,若要满足所有有意向的投资人,这无疑是不现实的。但是在资本的驱使下,即便档期冲突,宁可让演员轧戏、替身、抠像,也不放过赚钱的机会,这样的现象在近年来也是屡见不鲜了。



从今年初某鲜肉的“倒模”事件开始,再加上开年剧《孤芳不自赏》的“抠像风波”,“小鲜肉”的种种不敬业表现又一次被搬到了台前。在一部62集的电视剧中,虽然两位主演都给出了四个月的拍摄时间,但在被曝光出来的行程安排上,两人都在其中穿插着综艺节目、商业活动、拍摄另一部戏等诸多事宜,因此两人同框拍摄只有69天。



当演员档期严重不足的时候,剧组借助替身、抠像等技术也是无可奈何。制作人侯鸿亮曾在采访中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演员给50天的拍摄时间要拍四五十集,你凭什么同意?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把认为那些错的东西我们不去做,我们坚持做我们对的东西,我们相信这个行业会朝着好了方向走。”


不过,并不是每位制作人都有侯鸿亮的底气。比如被迫抠像的《孤芳不自赏》导演鞠觉亮就曾在遭到了众多谴责后,道出了这个行业的许多无可奈何。据了解,现在的很多演员会带自己的编剧和导演去拍戏。因此,一个导演若对演员不满意,在开掉一个演员之前,恐怕要先将自己开掉。这已经成为了许多电视剧拍摄中的默认的规则,也是很多导演都要去面对的问题。因此,鞠觉亮最后也只能说出“你能怪谁呢”这种无可奈何的话来。


广告商和播出平台的“无流量不欢”哲学


如今,以鲜肉为代表的流量演员们,动辄坐拥千万的粉丝拥簇。因此在粉丝经济蔚然成风的当前,电视台和广告商更加把鲜肉演员当做了营销噱头和众筹资本,因此他们也成为了屡试不爽的收视灵药。



以2016年的卫视黄金档收视的TOP3为例,《亲爱的翻译官》《麻雀》和《解密》这三部剧以平均超过1.6的收视率,也让播出平台湖南卫视成为了去年影视剧市场的最大赢家。 虽然这三部剧在豆瓣的评分却分别只有是5.0、6.3和4.7,但收视却与口碑两级分化的原因丝毫不影响这些鲜肉演员受到投资方青睐,反而让电视台争相购买他们出演的剧集。毕竟在收视率得到了保证的情况下,电视台的广告收益也随之增加。


有流量演员的剧集更容易卖、播出平台和广告商更愿意给出高价,长此以往,这样互惠互利、多方受益的模式,也就也成为了整个行业不断循环的规律。而“小鲜肉”作为整个环节的诸多受益方之一,自然是何乐不为,被惯出来的一系列坏毛病也是可想而知了。“演技不够、流量来凑”这样看似是不着边际的笑话,虽然让很多老艺术家连连摇头,却也在资本的裹挟下成为了不得不承认行业现状。



投资方一味看重流量演员的市场号召力、流量演员遭到争抢缩减档期轧戏、导演得过且过被迫用替身抠像完成拍摄、播出平台看流量影响力购剧、广告商看流量投资播出平台……在影视剧制作和播出的每一个环节里,每一步都有人在算着一笔很精明的账。但是却共同导致了每个环节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当前的现象。


当前影视行业的种种乱象,让笔者想起了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当中的一段场景:当五人调查小组调查北平经济时,谁都不敢拿上层部门开刀,于是只能将矛头对准了最无足轻重的北平分行。无非是柿子专挑软的捏,找一只替罪羊罢了。



如果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造成当前影视行业乱象的问题出在哪,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明白。只是要从哪里开始试水整改,谁都不敢先吃这口螃蟹罢了。不要总是拿“小鲜肉”说事,该是谁的锅,就应该由谁来背。


本月文章TOP3推荐:

继张艺谋之后,徐峥成为又一综艺扑街的电影导演

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

隐秘而伟大:“限韩令”下的韩剧字幕组生存调查


END


更多精彩原创文章,尽在小鲜综艺、剧研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