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鲜喵的第 1925 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子路
选项众多,现实题材家庭剧《亲爱的小孩》却仍令观众流连忘返,收官一月仍持续释放长尾效应,豆瓣近5W人评分7.7,全网热度高居前列。豆瓣网友短评“挺好,在结婚率和生育率都断崖式下降的今天,年轻人更应该结合现实好好看看,不是平添焦虑,是认清现实”,已收获5000+“有用”支持。这部热播于央视八套、爱奇艺的剧集由爱奇艺、灵势传媒、星空影视出品, 戴莹、刘建华担任总制片人,胡坤执导,胡坤、孙浩洋、张雨悠编剧,秦昊、任素汐、聂远主演,讲述了一对已经离异的父母,为了挽救患白血病的女儿所历经的纠葛和抉择,以及重组家庭又该何去何从的故事。故事内核涉及到伦理挣扎,剧情、人物却深深根植在中国式家庭的现实土壤之中,令观众感叹亲切自然,“如发生在你我身边。”烹小鲜(pengxx01)深度对话《亲爱的小孩》导演胡坤、编剧张雨悠、摄影指导于小忱、剪辑指导路迪等各位主创老师,试图从创制链条上多个维度入手,综合解析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难度与坚持。我生长在湖南一个大家庭里,有4个姐姐、1个哥哥,他们各自成家,如今下面这代小辈也都结婚了,我看过很多各色中国式家庭里面的人际关系。所以10年前看过小帅导演的电影《左右》,一个制片人朋友问我,这个题材做成电视剧怎么样?我当时就觉得可以将此作为戏剧核心,扩展出一个中国式家庭,4个成年人背后是4个家庭,可以在电视剧更宽广的篇幅里把故事、把生活做得更丰富。我从编剧职务入手,中间项目一波三折、几乎停摆,当时我已经做完了整个人物小传、分集和13集剧本。制片人觉得可惜,建议我把剧本和版权买回来,我也特别珍惜自己付出的心血,所以最后变成我自己操盘整个项目。这期间我结婚生女,在成为丈夫、父亲之后,才真正了解到一个人进入婚姻、组成家庭会面对怎样的生活。《亲爱的小孩》开头肖路在方一诺生孩子前一晚睡过头、错过她生产完出来的那一刻、在月嫂到位前手忙脚乱等情节,其实都来自于我的真实经历。我突然发现,以前在影像中看到对于孕育新生命的想象,跟我实际当爸爸截然不同。怎么回事,原来看到的不都是一片祥和、一片爱与美好吗?怎么到我这儿一片兵荒马乱,脑袋都是大的。这之后才觉得,再牛的编剧也编不过生活。所以我希望能把《亲爱的小孩》做成一部“生活之书”,我们有义务和勇气把生活的真实一面告诉观众,告诉大家孕妇生育会伴随着激素变化、家庭成员关系会随之改变,新生命降临是美好的,同时也会面对没办法准备万全的兵荒马乱,生活绝不仅仅只有光鲜亮丽。但这并不是为了贩卖焦虑,生活中的真实焦虑也并不是一部电视剧能贩卖出来的,我始终认为,恐惧源于未知。反馈还是不错的,一个男性朋友看完剧跟我说,“我一个大老爷们儿给看哭了,我们真的真的要对老婆好一点。”我觉得现实题材如果能做到让大家去思考、去回味,甚至说去反思、自省,那算是真正实现了片子的一个价值。编剧是一个人的战斗,导演则要带着一个团队战斗,我不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但从创作内容的实现完整度上考虑,还是自己对作品理解与质感把握最清楚。接下来,我在编剧、导演工作上打算四六开吧,只要故事好、有创作冲动就不局限题材,当然近几年可能更愿意精研于现实题材好故事。第一,真实。真实和朴素是最有力量的,一定是从生活中提炼故事,再去真诚地呈现给观众。创作者千万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力,不尊重观众,观众一定会侮辱你。第二,深入。在故事的普遍性里找到独特性,又在独特性里找到普遍性,创作者必须必须逼着自己找准区域、不断向下深挖,才能挖到矿。如果挖个两三锄头就放弃,那挖到的只有土豆和胡萝卜。现在大家常说影视寒冬,但我觉得危机、危机,危险里面藏着机会,这一轮优胜劣汰的新洗牌,对于真正尊重创作、正视内容、回归创作本身的创作者们来说,这可能反而会成为一种向上动力,众擎易举,让影视市场回归到它的正常面貌。
当所有人都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只要你咬着牙再往前多走一步,你就比别人更早一步看到光。我其实不太认可影视行业大家永远在强调创作、创作、创作,实际上,一个项目从文本到实现影像成品,生产的过程也非常重要。要知道,作为创作者,“创作”是我们自带的天然属性,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自我欣赏,沉溺于自己的认知偏差里。结合生产实际、且有效听取意见建议,是我们的必修课。在《亲爱的小孩》剧组,我就是负责将创作落实到生产的编剧。胡老师原稿剧本的故事架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完整了。在明确这是一个现实主义感很强、烟火气息很足的故事之后,我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编。拍摄时,是日夜、昏晨,是寂静内景还是人潮外景,都会影响到实际上的台词,影响到剧情的合理化、生活化呈现。几乎每天,我都会跟导演在机房碰面,一起同剪辑老师沟通。涉及到复杂的戏份,也需要去拍摄现场,在脑子里构建空间画面,再做融合。我尽可能在做的就是接近真实生活、确保情绪的流畅性和逻辑的通畅。也只有落实到剧组生产环节时,才能真切体会到不仅流于字面的那些人物和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全程在组的,需要完成编剧层面和导演、剪辑、制片等各部门的交流互动,保证整个生产过程对故事的损耗降到最低。可能“主题先行”在创作领域里,有时候会带着点贬义感。但在实际拍摄中,时时紧抓着主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很大程度避免我们走弯路。比如《亲爱的小孩》结局,我们中间推翻了很多稿,有一版甚至做成两对男女主选择离婚的开放式结局。后来复盘觉得,这个结局会不会让大家觉得这个戏的主题跑了?变成探讨要不要离婚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最后还是想说,既然主题是《亲爱的小孩》,那就一定要在最后让禾禾成为绝对的主角。结尾那段禾禾的旁白,我们真是反反复复修改,直到大结局前一天还在推敲,最后落定这个版本。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其实小孩什么都懂,她知道自己有可能面对死亡,她也在亲人们的爱里做好了准备。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有力量的设置。剧本与演员的结合就更加实操了,我们当然是根据角色特质遴选适合的演员,但实际拍摄中演员可能会迸发出更精彩的表现,或者也会对人物理解与主创产生偏差,这些都需要调整。比如饰演肖母的李勤勤老师,我在回看素材时,捕捉到演员台词风格的特点,她的表演风格很有喜感,私下状态也风风火火,所以我就跟总制片人商量,可以给肖母点缀一些喜剧的成分,把她的台词塑造成好笑的、更接地气的方式。像是肖母喜欢打麻将,她就能有很多从麻将延伸出来的生活哲理,这样一个自嘲“关关难过关关过”的老太太,她不可能跟你说“叔本华曾经讲过”这种话。结合演员本身的幽默风趣,自然而然带出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能立住了。相比起其他剧本写俩月就拿去开机的“赚快钱”项目,现实题材作品难度当然很大,打磨剧本两、三年,加上生产各方面,可能五、六年就不见了。但我还是非常看好这个类型,因为三线城市之外的观众才是我国大部分的观众群体,他们的审美更偏向于日常,他们需要看到自己的生活,这中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有用户需求、有内容缺口,历经时间沉淀也有足够品质厚度,《亲爱的小孩》就是这样的作品,我也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影视剧的摄影艺术最重要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是故事表达的准确性,再一个是生动性。读过《亲爱的小孩》前五集剧本、跟制片人和导演聊过影像风格之后,我就觉得一定要加入这个团队。我们几乎是一拍即合,统一了“再现生活底色”这样一个原则。进入项目先选景,我们走访了几个城市,最后选定烟火气最生动的长沙。一方面,长沙处在丘陵地带,地势的起伏很多,人们需要上上下下爬楼梯,感觉上就契合了剧里这些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感受。另一方面,长沙人大都热情开朗,生活也比较悠闲,经常穿着睡衣直接出门吃个东西什么的,这种氛围就很生活化。再者,长沙的光线非常生动,不管是白天的城市颜色,还是夜晚的热闹夜市,各种暖光、白炽灯、五颜六色的光效,特别丰富。我们把这些特质交织在一起,最后在影像上呈现为一种特殊的暖色基调,就像一个熨斗,来熨烫故事中压抑的情绪,让观众融入其中。确定选景到项目开机前三个月,我做了大量的准备,把后期前置。比如,把自己想要的颜色、色调,与镜头、光效结合做测试。如果有条件的话,会把陈设道具带到摄影棚里,让演员带妆测试,看最后呈现的效果怎么样、会不会失真,然后同步给美术部门。我们毕竟是一个现实题材生活剧,前期准备越充分,在实操中传递出的准确性就会越强。我个人还有个习惯,在读剧本时就会绘制一个剧情的情绪节奏曲线图,明确这部分影像需求,是想要长镜头?还是想要切得碎一点?这样能够分清节奏层级、表达的程度。比如禾禾生病前,我尽量把影调定义为偏潮湿的暖色,因为方一诺和肖路都会有一些怨念,他们曾经很相爱,但在生活细节中慢慢滋生出来了负面情绪,需要用偶尔的阳光来舒缓观众情绪。禾禾生病之后,我反而会在病房使用更直接的阳光光感,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暖阳的蓬勃力量感,贴合她虽然生病、但生命依然顽强向上的人物设定。虽然做过很多项目,我在每次读剧本时,还是会忍不住代入一些个人情感。在这个戏里,我想探索一点审美与影像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前期的一切准备,其实都是为了拍摄过程中,让镜头成为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而不仅仅只是记录者。用影像讲故事的重点,一方面是准确度,找到现实故事情感表达的依据。比如,现场几个摄影棚我尽量都用了LED屏,晴天、阴天,日戏、夜戏等都可以一键切换,给演员更真实的感受,也换来了更真实的表演。另一方面是用动态影像营造氛围,比如在老谢的花鸟虫鱼店里,方一诺第一次对老谢心动,水的波光映照在方一诺脸上,表现出她潜意识里的心弦撩拨,就是一种心动的氛围感。真实生活里没有时时刻刻的完美光效,但从生活的不完美中去发现美、提炼美,还挺珍贵的。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我也很开心这些都能实现,也能被观众看到并认可。作为我个人来说,拍戏不仅仅是工作,也是一个寻找志同道合伙伴的过程。很感谢制片人建华姐和导演胡坤老师都给了我这么大的信任和创作空间,能够让我们摄影在项目里有发挥的地方。《亲爱的小孩》就是个很不一样的故事,别人写生孩子都特浪漫、特温馨,也特迅速。《小孩》呢,几乎详细到有点啰嗦,也不太美好,仿佛孩子出生了,问题也出生了。可能观众朋友大多对剪辑工作不了解,在我看来,剪辑人是个说书人。《小孩》是个特别平实的戏,剧本娓娓道来,它打开了一个中国式家庭的客厅。而我在其中最大的工作,就是又往前一步,打开了一些人物的内心。比如第6集方一诺、肖路和方母吃早餐,肖路脑子里哗哗过的都是朱珠的身影。其实原剧本是按时间顺序,先是前一天晚上肖路带朱珠买小吃,俩人翻栏杆那里动了情。然后是方一诺回家和妈妈带娃、对话,第二天仨人吃早饭、夫妻俩出门。我通片捋下来,觉得最动情那一笔不应该在发生时一笔带过,就该在肖路和方一诺吃早餐,看起来最温馨、实际上最貌合神离的时候,方一诺产后身心俱疲,肖路脑子里却想着是和朱珠最动情的翻栏杆瞬间。全剧类似这种剪辑调配还有很多处,比如第14集禾禾生病,这边亲妈方一诺和后爸老谢急疯了,那边亲爸肖路和后妈董帆在挑结婚用品。本来这是前后两件事,但把两件事并行讲,把孩子生病的绝望感和肖路董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交织在一起,这才是四个人命运的纠葛。为了形成这种新的意思和意味,我把前面很多情节、对白都改了,就是要把这一段当做一个小高潮。剪辑师就是这样,需要在故事里制造出起承转合,把故事讲得够精彩、有意味。《亲爱的小孩》还有一点特别好,这个故事充满了人味儿,它是在人物的基础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不是来自某个什么PPT。咱们强调现实题材,可能这种现实性,才是影视里比较有分量的东西。我在剪辑上也特意留出了这种现实性的呼吸感,比如用相对长的篇幅去展现菜市场的生活百态,接下来才是谢丹和谢母出场,你会感觉她们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她们就生活在这份真实里。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这份影像的真实性能留住我们当下生活的一个缩影,也许在20年、30年之后,有下一代观众看我们这些戏,能从直观现实里理解背景、理解人物、理解生活。“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如同单行道上疾行的汽车,没有回头纠错的机会。”《亲爱的小孩》主创团队以现实题材温度为轴,接力完成故事塑造,从创作、生产的各个维度真诚付出、将现实性做到极致,才有了项目最终的精彩呈现。现实题材创作不易,每一分困难、每一份坚持,都在为影视行业雕梁画栋。期待《小孩》成为新的故事引领者,带动行业产出更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优质现实题材作品。最后,《亲爱的小孩》各位主创老师也为烹小鲜(pengxx01)送上了真诚祝福:导演胡坤:“创作者应该回到创作本身,也希望烹小鲜能够更多地关注创作者和创作内容,希望烹小鲜越来越好,成为我们行业携手同行的好伙伴。”编剧张雨悠:“接受现实,满怀理想,一路勇往直前;一路披荆斩棘的你,一世热爱义无反顾的你,会遇魔遇佛,会见山川大海与璀璨星河,别害怕,往前走,你要的,前方都有。”摄影指导于小忱:“希望能够在烹小鲜看到更多、更新鲜的影视资讯,更专业的深度分析,能够指导、启发我们,共同进步。”剪辑指导路迪:“在这条路上我们一起往前闯,希望能和烹小鲜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