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李开周:碾破绿珠,撒成银缕
2017.3.6
碾破绿珠,撒成银缕
文|李开周
插画|郑莉
专栏
有人说,“碾破绿珠,撒成银缕”是指加工绿豆芽,并非加工绿豆粉丝。这话不值一驳——如果是加工绿豆芽,干嘛要“碾破”呢?绿豆碾破了还怎么发芽呢?
陈达叟,南宋人,他有一位老师,姓名失考,号“本心”,自称“本心翁”。
本心翁应该是个老头,很高雅的老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陈达叟描写这个老头的日常生活时,用了一段非常高雅的文字:
本心翁斋居宴坐,玩先天易,对博山炉,纸帐梅花,石鼎茶叶,自奉泊如也。客从方外来,竟日清言,各有饥色,呼山童,供蔬馔,客尝之,谓无人间烟火气。问食谱,因口授二十品,每品赞十六字,与味道腴者共之。
本心翁清心寡欲,在家闲居,研习《易经》里的先天卦象,面对香炉上的缕缕青烟,纸屏风上画着梅花,石鼎里煮着香茶,小日子过得淡泊而自在。有出家人来拜访他,两人谈玄论道,解经说禅,聊了一整天,都饿了。本心翁吩咐仆人下厨烧菜,用几道家常饭招待客人。客人赞不绝口,夸这些菜没有一点儿人间烟火气,简直就是神仙才能享用的美味,并向本心翁请教做菜的秘诀。本心翁不藏私,口授了二十道食谱,每道食谱还加了十六个字的评语。
这个老头读着易经,品香啜茗,心在六道之外,身在红尘之中,懂得怎么烧菜,还能用优美的文辞将烧菜的过程讲出来。如此高雅,如此博学,如此精致,如此好玩,活脱就是一个宋朝版的王世襄嘛!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位宋版王世襄都给客人口授了哪些食谱。
第一道是啜菽:“菽,豆也,今豆腐条切淡煮,蘸以五味。”也就是说,第一道是五香豆腐干。
第二道是羹菜:“凡畦蔬,根、叶、花、实皆可羹也。”菜畦里长的菜,无论是菜根、菜叶、菜花、菜实,只要能吃,都可以拿来煮成菜汤。这第二道,其实就是菜汤。
第三道是粉糍:“粉米蒸成,加糖曰饴。”米粉加糖,做成糕点。
第四道是荐韭:“青春荐韭,一名钟乳草。四之日蚤,豳风祭韭。我思古人,如兰其臭。”文辞很典雅,还引用了《诗经》,但说穿了无非就是韭菜。
第五道是贻来:“来,小麦也,今水引蝴蝶面。”水引蝴蝶面,应该是一种花式面条。
第六道“玉延”是蜜汁山药,
第七道“琼珠”是煮龙眼荔枝,
第八道“玉砖”是烤馒头片,
第九道“银齑”指腌菜,
第十道“水团”指汤圆,
第十一道“玉版”指竹笋,
第十二道“雪藕”不必解释,
第十三道“土酥”是萝卜羹,
第十四道“炊栗”是蒸板栗,
第十五道“煨芋”是烤芋头,
第十六道“采杞”是枸杞苗,
第十七道“甘荠”是荠菜,
第十八道“绿粉”是绿豆粉,
第十九道“紫芝”是菌子,
第二十道“白粲”是白米饭。
菜羹、米糕、韭菜、面条、五香豆干、蜜汁山药、烤馒头、烤芋头、绿豆粉、枸杞苗……这些都是很寻常的食物,本心翁所口授的做法也都是很寻常的做法。但是经陈达叟征引经典,形诸文字(一说是本心翁亲自撰写,陈达叟只负责编辑成册),本来很寻常的食物开始登堂入室,本来很寻常的做法变得古色古香。
文人写吃,大抵如此,看上去妙笔生花,读上去脍炙人口,真的让他去做,或者真的按照他所描述的做法去做,往往不如受过训练的专业厨师。作为一个写吃的文人,我对此还是深有体会的。
实在讲,文人写吃的文学意义远大于实践意义,而古代文人写吃,其历史意义可能又大于文学意义。
就拿本心翁口授的第十八道食谱“绿粉”来说吧,做法就八个字:“绿豆粉也,铺姜为羹。”绿豆粉若干,配上姜,做成汤。具体用多少绿豆粉?要配多少姜?姜是切片、切段、切丝还是切末?加盐还是加糖?做成甜汤还是咸汤?绿豆粉直接撒在锅里吗?需要先调糊吗?从这八个字上统统看不出来,所以这道食谱根本就没有实用价值。
但是在八个字的做法下面还有十六个字的评语:“碾破绿珠,撒成银缕,热蠲金石,清澈肺腑。”将绿豆磨成粉,做成粉丝,颇具清热解毒之功效。古代士人不懂现代医学,为了壮阳或益寿,乱服硫磺、雄黄、胎盘、石钟乳之类,一不小心吃错了药,上吐下泻,头昏目眩,赶紧来一碗绿豆汤,或者吃一盘绿豆粉丝,有助于解毒。
您看,这十六字评语蛮押韵(按中古音,银缕的“缕”与肺腑的“腑”是押韵的),节奏铿锵有力,很有文学之美对吧?而我们还能从十六字当中得知古人服用丹药后用绿豆解毒,以及最迟在宋朝就已经出现绿豆粉丝的知识点,说明它的历史价值尤为重要。
有人说,“碾破绿珠,撒成银缕”是指加工绿豆芽,并非加工绿豆粉丝。这话不值一驳——如果是加工绿豆芽,干嘛要“碾破”呢?绿豆碾破了还怎么发芽呢?
这八个字分明是加工粉丝的过程:先将绿豆碾破,泡软,磨成浆,过滤,发酵,取粉,加水打匀,做成粉坯,然后把粉坯摁到钻有细孔的大瓢中,拍拍打打,让丝丝缕缕的条状物体落到沸水里凝固成型,再捞出来,冷冻,晾晒,抖散,打包,一束一束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堪称“银缕”、可以清热的绿豆粉丝就做成了。
绿豆是好东西,它富含直链淀粉,是做粉丝的最佳材料,同时还能加工成凉粉、粉皮和粉条。
我在家做过绿豆凉粉:将绿豆泡软,用一台网购的廉价手推小石磨慢慢去磨,磨成豆浆,用纱布滤去豆渣,将滤过渣的纯豆浆倒进盆里慢慢沉淀,上面是一层清水,盆底就是绿豆淀粉。倒去清水,取出淀粉,加凉水搅成稀糊糊,再把糊糊倒进已经烧开的水锅里,一边煮,一边快速搅动,锅里的糊糊会越来越稠。停火出锅,盛到盆里,让它自然冷却成形,就是一盆绿豆凉粉。你可以切片凉拌,或者加料翻炒,味道都蛮爽口。
绿豆粉皮也很好做。还是通过磨浆、滤渣、沉淀等工序获得绿豆淀粉,还加凉水搅成稀糊,舀一点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这盘子越大越平越薄越好,如果家里有做肠粉的不锈钢大盘,可以拿来用。烧一大锅水,把大盘放到水里,轻轻捏住两边的盘沿儿均匀晃动,盘子里的绿豆糊很快就会变成一张又白又透明的粉皮。
绿豆粉条我没做过,见人家做过,看上去比做粉丝和粉皮还要简单得多。绿豆浆磨好,不用滤渣,不用沉淀,盛到一个仿佛给蛋糕拉花用的尖底纸杯里面,往抹了油的平底锅上一圈一圈地挤。绿豆浆流到锅面上,盖上锅盖,焖半分钟,完全凝固,用木铲一提一卷,全是香喷喷的绿豆粉条。
宋朝盛产绿豆,宋真宗还曾经派遣使者去印度求购绿豆良种,当时绿豆的吃法和加工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
北宋吕元明在《岁时杂记》中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蝌蚪羹。”将纯绿豆淀粉调成糊,用漏勺漏成半透明的面鱼儿,煮熟捞出,过水拔凉,盛到碗里,浇上高汤,配香菜,滴香油,再来一勺醋,爽口!
宋朝风俗宝典《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中常见一种名为“兜子”的小吃,按《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录的兜子做法,做兜子必须用到绿豆粉皮:一张粉皮切成四片,分别铺到四个碗里,然后往碗里填馅儿,捏成烧卖,上笼蒸熟。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写过一道“山海羹”,名曰羹汤,实际上是用羹汤将竹笋、蕨菜、鱼虾之类汆熟,拌以作料,做成蒸碗。蒸的时候,碗底铺一张粉皮,碗口盖一张粉皮,笋蕨鱼虾居中,出锅晶莹剔透,隔着粉皮可以看见里面的内容。我估计,做这道山海羹用的粉皮很可能也是绿豆粉皮。宋朝没有红薯和玉米,不可能用红薯粉皮和玉米粉皮,而小麦淀粉做的粉皮没有绿豆粉皮透明,菜的品相会受到影响。
现在我们可以确信,宋朝人已经会用绿豆加工粉丝和粉皮,但是由于文献匮乏,暂时还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加工绿豆粉条。其实他们会不会加工都无关紧要,我们会就行了。目前市面上假货泛滥,我有个小学同学从境外进货,用几分钱一斤的劣质木薯粉冒充几块钱一斤的绿豆粉,再加入明矾、明胶、硼砂和工业塑料来加工所谓的绿豆粉丝。为了保命起见,我们还是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自己加工为妙。
点击下图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即可一键购买
好消息
我们已经开通了“号内搜”功能,只要在公众号后台的菜单栏,选择“知识库》号内搜”,输入你关心的关键词(如牛肉)进行搜索,即可精准获取历史消息中的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搜索“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zgpr1980@163.com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