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陶煜:撩海蜇

2017-03-10 陶煜 郑莉 中国烹饪杂志

2017.3.10

撩海蜇

文|陶煜 

插画|郑莉

专栏


对于海蜇来说,加醋凉拌是最能体现其爽脆口感的做法。若有一点葱油的提携,滋味便有了委婉的风致。


浙东诸地,海岸线绵延千里,海鲜物产丰饶。浙东的小孩听着民间代代相传的那些虾兵蟹将、龟臣鳖相的故事长大,随口就能说出二三十种海鲜的名字。


吃过几次三番鲳鱼、蛏子、马鲛鱼,吃货们的眼光齐嗖嗖都对准了抱盐马友、黄鱼鲞、糟骨头蒸蚧……全年都能吃到的海蜇实在太过平常,要不是少不了这一味冷菜开不了席,简直都没人想得起来它的存在了。


海蜇是水母大家族中一种随波逐流的腔肠动物。对城里的小孩来说,水母是在水族馆或海洋馆的水槽内优哉游哉游动的、云霞一般梦幻的动物;但对主妇们来说,海蜇是餐桌上呈琥珀色、口感脆爽的尤物。


漫画中包括海蜇在内的水母形象是一个半球形的“头部”,加上下方一堆长长短短的触手。那么人们吃的海蜇头就是“头部”吗?才不是,因为海蜇的腕块大厚实,同时起到了口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口腕”,也就是“海蜇头”。


浙东盛产海蜇。早年间,每到旺发季节,海蜇有时多得让渔民生厌。正规的渔业队出海都是奔着大鱼大虾,捞海蜇往往只是休渔在家的渔民无所事事的小搞搞。说来有趣,本地人一般把捞海蜇叫做“撩海蜇”。


每年夏季六七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渔民们一只海兜、一条舢舨就晃晃荡荡地出海去“撩海蜇”了。海蜇大都漂游在混浊的海水和清澈的海水之间,本地人俗称“流间”。此处的海水里含明矾的成分比其他海域多,而制作海蜇干品的过程需要明矾,故有“海蜇生于矾死于矾”之说。


撩海蜇的工具很简陋,一根长竹竿,粗的一端插入一条弯成圆弧型的竹片,竹片上系上渔网,即成海兜。这海兜是用稻草搓成的草绳编织的,网眼奇大,可见这活完全是粗放作业,对付着也能不漏掉海蜇。


海蜇在海面上头朝下,皮子朝上,呈半球形。海蜇上面往往趴着一只虾,海蜇在海面上横来直去,虾如跳入海中,海蜇就迅速潜入海面。渔谚说“海蜇无眼虾当眼”,无眼的海蜇确实很灵活,因为海蜇口腔旁手指般粗的丝状触须中确实寄居着小海虾,一旦发现舢舨靠近,海虾逃跑时触动海蜇的触须,海蜇感知后立刻沉入,只有眼疾手快之人才能将海蜇撩入海兜内。


撩海蜇好比撩妹,使的是巧功夫,高手往往不消一两个钟头就能满载而归。小舢舨上两人搭档,一个摇橹,一个撩,轮番作业。两人不但要配合默契,而且要眼疾手快。撩者看准海蜇要下潜的方向,操起海兜插入海面,撩起海蜇抛进船舱。看风使舵的这位更是关键,六七月间是雷雨和大风比较频繁的季节,老天爷的脸说变就变,好好的明媚天空一下子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必须调转船头,往靠岸线近的港湾停泊避风,反应稍微迟钝,难免要吃苦头。


渔民撩上来的海蜇要割去触须,再进行腌制,经过头矾、二矾、三矾工序腌制成“三矾海蜇”,存放在海蜇缸中常年保存,随吃随取。腌渍之后的海蜇,除去了头、皮上绝大部分的细胞组织,只剩下了肥厚的胶质组织,这正是其鲜脆口感的来源。对于海蜇来说,加醋凉拌是最能体现其爽脆口感的做法。若有一点葱油的提携,滋味便有了委婉的风致。


反正无论怎么做,海蜇都不是一道猛烈的菜,但那些脱下西装打着飞的的人们一落地,就盼着被家乡的海风吹上心头。食物,又一次取得了庸常的胜利。


点击下图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即可一键购买




好消息


我们已经开通了“号内搜”功能,只要在公众号后台的菜单栏,选择“知识库》号内搜”,输入你关心的关键词(如牛肉)进行搜索,即可精准获取历史消息中的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搜索“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zgpr1980@163.com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