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王希富:酱起锅和四大酱旧事
2017.4.5
酱起锅和四大酱旧事
文|王希富
插画|郑莉
专栏
四大酱都是使酱起锅,肉料都是猪里脊肉丁或猪瘦肉,主料分别是黄瓜、榛子、胡萝卜、豌豆四种,故分别称:炒黄瓜酱、炒榛子酱、炒胡萝卜酱和炒豌豆酱。
酱起锅的来历
早年,京城勤行在烹饪基本方法上很注重“起锅”。考核初入行的厨师技术基础时,常选择不同的“起锅”方法,观察厨师对物料处理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这对于传承传统烹饪技术和保持菜系的本色尤其重要。但如今,不少号称宫廷菜和鲁菜的厨师却不知如何掌握酱起锅,以至于炒不出菜的原汁原味来。
早年,能准确掌握酱起锅的厨师多是做过老满菜的厨师,民国时期就已经不多了,如今更是寥若晨星。我家自外祖父、父亲、哥哥,直至母亲和外祖母,都是很善于使用酱起锅做菜的。那些酱香浓郁的菜品还都保留着独特老满菜的风味,行里常称此为“用酱”。
酱起锅是在底油下锅之后,炸过起锅物料后的使酱方法。起锅物料因菜品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物料,如葱、姜、蒜等;也有使用香辛料起锅的,如大料、花椒等。
酱起锅是将起锅物料炸出香气之后再下酱,所用之酱须事先用水澥至稀稠适度,使酱与炸过的物料、底油一起混炸,达到一定温度后,呲水,以便将水油混合,并在高温时乳化均匀,去恶味留香气,为整个菜品奠定基础味。
酱起锅必须使用合格的黄酱。要用老办法制酱:以优质东北大豆为原料,煮熟后,做成酱团,放在热炕上发酵,直至发出酱毛,便可以破碎入缸,继续在缸内发酵。
这种手工发酵的黄酱,除了盐和水之外,不放任何其他物料,制成后,便是滋味浓厚、酱香扑鼻的好黄酱。绝非当今制酱,加入白面、防腐剂、白糖、味精、蚝油等各类杂物,使之根本无法用于起锅做菜。
酱起锅的类型
酱起锅按其使酱多少和菜品要求的酱气浓郁程度,大致有三种做法,即点酱、使酱和泼酱,分别用于不同菜品的制作。
最普通的酱起锅,就是点酱起锅,其在几种酱起锅中用酱最少。方法是先放起锅油,油热后放起锅料,如葱花、蒜末、姜丝等,也有用香辛料起锅的,如炒肝就用大料和蒜末起锅。以放油和酱的多少区分不同的起锅效果和菜品口味特征。
点酱起锅所用的油和酱都是普通量。油量以菜量为依据,一例菜起锅酱大致在一酒盅即可。将起锅料炸出香味即可下酱,酱在油中炸开,立刻呲水化开,使油和水在锅中乳化,起锅就算完毕。
点酱起锅,菜品有酱香味,优雅而温和。点酱起锅常用于炒素菜,即菜和汤中无肉类,因此,其汤汁和菜本身都不散发香气。点酱后,乳化的酱可以迅速融入汤和菜中,产生柔和的酱香。
例如素炒白菜,就是很难炒香的菜品。使用点酱起锅,并且将白菜竖刀切细丝,汤汁做到浸润而不出汤,白菜火候做到烂而有型,口感柔和,咸淡合适。此菜就米饭、卷饼、下酒,均不让肉菜,是手艺精良的厨师愿意显一手的俗菜。适合点酱起锅的菜品,一般自身无浓烈味道者为好,如炒豆腐、炒笋丝等。
若要使菜品的主要口味更浓烈,可用使酱起锅。使酱起锅所用的底油要多,用葱量也大,黄酱多者可到一酒杯。使酱在油中炸透,极似炸酱,然后呲水,乳化,使油气和酱液飞腾,直到没有“生酱气”,便可投入物料翻炒。
这类用酱多是酱爆菜类,如酱爆肉丁、酱爆鸡丁、满式回锅肉等。此类菜的肉料一般较厚或较大,着酱丰满,吃起来酱味浓厚,可与料酒同用,以增加与酱类协调的发酵香气。
有一种酱肉丝的菜,原是满菜和京菜,其烹饪方法与酱爆类似,只是用葱量大,为的是产生浓厚的葱油味道,以使酱香柔和浓厚。不知何时,被改为“京酱肉丝”,把葱分离铺在肉丝之下,满是生葱味道,而且用酱过多而不够乳化,满嘴糊酱,很有生酱味道。
说到使酱起锅,这是老满菜烹饪起锅常用的方法,在不少人看来似乎还很神秘。特别是一说起宫廷菜的“四大酱”,就要觉得复杂而神秘。其实“四大酱”并不是宫廷菜中的大菜,而是在宴席中用于下饭的“香食”小菜。
“香食”的意思就是使饭吃得香。四大酱都是使酱起锅,肉料都是猪里脊肉丁或猪瘦肉,主料分别是黄瓜、榛子、胡萝卜、豌豆四种,故分别称:炒黄瓜酱、炒榛子酱、炒胡萝卜酱和炒豌豆酱。早年京城鲁菜系的厨师有不少是从满菜过来的老人,尚知道酱起锅和炒四大酱。
四大酱的做法均是将猪瘦肉或猪里脊肉切丁,先下锅,用底油煸炒至煸透,放葱、姜、黄酱起锅,再放辅料煸炒。此类菜起锅时呲水不能太多,否则肉丁会变软无味。因此,呲水之多少需要熟练掌握。如不呲水,此菜香气不足,质量不佳。
更有一种“大酱起锅”,也称“泼酱起锅”,所用底油和黄酱更多,每次可炸出半小碗酱来。呲水时,水油飞腾,酱汁翻滚,很是激烈。待大酱已熟,澥开如汁,便可加物料翻炒。这类起酱如今已经少见了。
老满菜中的大炒肉便是典型的泼酱做法。
大炒肉采用层次分明的新鲜猪五花肉,洗净改刀,切成千连福块,上深下浅;锅下底油,炸葱段,后下黄酱煸炒至无生酱气味,呲水,乳化黄酱;放入肉块,在油、水和酱中细焖,定时翻身浇上酱汁;断生后,改小火焖烧至肉熟出锅,装盘;将酱汁过滤,收汁,浇在肉上。
很有名的大炒肉炖海参,便是在此基础上再加用酱汤炖熟的海参即可。大酱起锅还可以做“酱爆门茄”、“大酱中段”等名菜。
酱起锅的轶事
早年父亲在致美楼时,曾经收过一个徒弟,似叫“小六子”。这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和他奶奶学厨艺。奶奶是家庭妇女,爷爷是汉人,但是因为做厨师,入为“汉八旗”,是属于陈汉军后人。爷爷善做鲁菜和老满菜,奶奶也善做老满菜。
可惜爷爷早逝,小六子便跟着奶奶过,十二岁就开始夹着刀具给村里人家做红白喜事的宴席,十五岁到了我父亲身边学艺,因为是行里出身,所以没有例行打杂、学徒的过程,便开始了青、帮案。这曾经引起几位师傅的不满,怕是坏了规矩,以后不好管徒弟,所以这孩子虽然干起了了青的活,却一直拿着打杂的钱。
小六子还经常给众人做伙友饭,大家吃得很香,从来没人挑过眼。掌柜的乐得如此,省了不少工钱。但是同行依然还有一些闲言碎语。父亲知道,只是因为掌柜的乐意,也就这样维持下来。
有一次,来了一位非常阔绰的饭座,还有几个似为军界的朋友。七八个人吃的燕翅席,来头不小,但是,座底菜却要吃大米饭、肉片烧茄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跑堂的端上来大米饭、肉片烧茄子。客人还没动筷子,就差点掀了桌子,说“米饭不散落,烧茄子不对味”。瞭高的说了半天还是不行。
父亲一听,说这几位怕是要吃老满菜的大炒肉烧茄子,于是赶紧上了二楼,笑着对饭座说:“各位是不是要吃大炒肉烧茄子呀?”
饭座说:“说大炒肉怕你们不懂。”
原来,这几位都是东北军出身,吃过老满菜。
老满菜的大炒肉进入鲁菜后就已经成为“炒肉片”了,只是起锅方法是酱起锅。当时致美楼是鲁菜,不卖老满菜,但父亲和外祖父学的确是老满菜。
此时,他想起了小六子,于是对掌柜的说:“这个菜叫小六子炒应该可以对付得了。”掌柜的说:“殿臣,你可要想好喽,不然就是篓子。”父亲说:“我们吃伙友饭,小六子做大炒肉烧茄子很是利落。”
于是,小六子头一次上灶给宴席做菜。这个菜本来很费手,因为大炒肉的肉必须大酱起锅,在油和酱汁里翻炒许久,才能熟烂入味。
这次父亲叫他使用已经煮好的白肉,用大酱起锅,葱油焖炒,把过油后的大片茄子打花刀垫底,浇汁,收汁,然后大翻勺装盘,撒青蒜末,成活儿。将米饭用捞饭打散后,串蒸,在炒勺里翻炒,装碗,上桌。
这些老满菜的做法,鲁菜师傅大都没见过。端上去饭座一吃,满堂好。众人喝酒,掌柜的又叫小六子炒了一个“四大酱攒盘”,送给饭座,一是为适应饭座的口味,也是要显示一下买卖的水平。众人齐说:“致美楼真有人才。”小六子从此开始上灶炒菜。
一次,楼上客满,其中一间雅间所来饭座多是东北口音,所点菜品也是偏于满菜。跑堂的便问其中的一位“仙乡何处”,得知确是辽东一带。吃饱喝足之后,还没确定最后的汤品,于是跑堂的依据惯例,说是上“清汤片儿”。
所谓“清汤片儿”,实际上是一种“片儿汤”,亦汤亦面,省去了最后的一道汤,价钱也便宜不少,所以,不少内行的老饭座常喊“清汤片儿”作为宴席的结束。
“清汤片儿”做法非常简单,锅里下清鸡汤,用盐调好口味,白案用面团擀成大片儿,伙计用一把勺子托着面片儿送到灶上,掌灶的把面片放进清汤里,用手勺切成不规则的面片(不能用刀切),煮熟;碗里下青蒜段、香油,把面片倒进碗中,即可上桌。
这种做法对于常吃大菜的饭座显得很清口,但是,对于常吃满菜的饭座肯定不知其为何物。于是,小六子和掌灶商量,对清汤片儿用酱做一次倒起锅,必然使汤内生出酱香。于是在清汤片入碗之前,在碗里放了青蒜和熟酱,鸡汤冲进去,便成了倒起锅的酱汤片儿。
端上桌,众人一尝,味道极其鲜美。饭座不知其中放了何种鲜物,称赞不已。于是,以后跑堂的又多了一道喊堂的菜品:“酱汤清汤片倒起锅,多放青蒜吧,您呐。”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一键下单新刊
▼▼▼
好消息
我们已经开通了“号内搜”功能,只要在公众号后台的菜单栏,选择“知识库》号内搜”,输入你关心的关键词(如牛肉)进行搜索,即可精准获取历史消息中的精彩内容。
扫扫获取更多美味!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010-63044739
邮箱:zgpr1980@163.com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