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月二吃大豆】青海大豆的稀罕故事你知道吗?

2016-03-10 西宁党建

  农历二月二这天,青海人要吃炒大豆(中文学名“蚕豆”)。乡里的亲戚到城里的亲戚家送炒大豆,孩子们也互相送。民谚曰:“二月二,咬虫儿。”二月二也是青海人的“大豆节”。然而关于青海蚕豆的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呢?小编今天为您讲述一段关于青海蚕豆鲜为人知的历史。



“金豆开花,龙抬头”的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得知武则天登上帝位,勃然大怒,传谕四海龙王,命其三年不得降雨。可龙王实在不忍直视人间哀嚎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便违背旨意,私自降雨。玉帝知晓,将龙王打入凡间,压于山下,山上立碑,字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救出善良的龙王,开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就在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谷物种子时,忽然想到,这玉米和豆子就像金豆,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炒大豆,并在院中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也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天庭,继续司其行云布雨、恩泽人间之职。


  从此,民间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老百姓就吃炒大豆,象征“金豆开花,龙抬头”,龙王上天,保佑农民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民间还盛传这样的说法,“二月二、炒豆儿,男女老少开窍儿”。进入冬季,高原外出干活的人们都满载而归,家人为了报答他们的辛勤劳动,尽量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吃。一个冬季的好吃好喝,迷糊了这些“挣钱人”的心眼,于是,在天气逐渐变暖,人们计划外出之前,家家户户会炒大豆,让他们吃,“嘎嘣一声开了窍”,逐步就形成了“二月二吃大豆”的习俗。


“二月二,咬虫儿”


  民谣曰:“二月二,咬虫儿。”这一天将蚕豆(大豆)炒熟食之,预示消灭害虫,豆麦丰收。大通城关等地于这一日抬上社火中的龙灯到东山龙王庙朝山,谓之“龙抬头”, 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闺中常作弹豆之戏:其法以二豆撒桌上,以小指在二豆间虚划一下,以示二豆间有距离,即以拇指弹之,两豆相碰则赢,弹空则负,以得豆多寡为乐。


  另外,青海人还有把二月二吃土炒大豆,当作调侃年轻人长年龄长知识的一种幽默说法。如果年轻人说话和做事时,好夸口妄自尊大,老年人就会当面用这样的俗话来训导人,你过了几个二月二,吃了几把焦大豆?更有诙谐而顽皮的年轻人,还特意把二月二的土炒大豆作为送情人的礼品,在一首花儿中这样唱道,“枣红的马儿好走手,尾巴上绾了个绣球,看一趟尕妹没拿头,口儿里噙了个大豆。”



30年前青海蚕豆创汇近千万元



  蚕豆名称众多,青海人俗称“大豆”。大概由于青海气候的原因,导致农作物相对少,所以大部分名称是根据形状来命名的,蚕豆因为体积大,所以叫大豆,当然也有小豆、扁豆、刀豆之类的叫法,也有根据颜色命名的,比如白豆、黑豆等。


  据《西宁城中文史资料》记载,1970年以来外贸部门对全国9个收购地的蚕豆作了评价,排在前四名的名贵品种依次是:青海蚕豆(《青海百科大辞典·青海历史年表》中记载:公元1979年3月14日,国家正式将青海的蚕豆定名为“青海蚕豆”)、甘肃蚕豆、张家口蚕豆、宁波蚕豆。占首位的青海蚕豆粒大、饱满,色泽好,无虫蛀,成为外商的头号收购目标。中国蚕豆外销日本、东南亚、加拿大、中东、欧洲、大洋洲和港台。1985年青海全省种蚕豆22.18万亩,总产量8322.6万斤,亩产375.23斤,出口3080万斤,创汇3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千万元)。1986年农牧渔业部确定青海省的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湟源县为优质蚕豆商品生产基地。2000年青海蚕豆种植达36万亩,出口4000万斤。到2004年,青海蚕豆的名牌效应、规模效益是明显的,成为青海的拳头农产品。




1979年湟水流域蚕豆绝产




  这一年黄河、湟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受到低温、干旱、大风、冰雹的侵袭,7月下旬西宁城区连降7天7夜大雨,大堡子乡的巴浪村是9天9夜,使西宁郊区粮食减产400万斤;蚕豆发生大面积的赤斑病、枯萎病,几乎没有豆粒。大堡子农民说:“如果不是大豆和大油菜混种,所有的大豆地白苦了,是油菜还有些收成。”那一年蚕豆几乎绝产,这在湟水流域是普遍的。


  1963年8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西宁市农技站站长韩涛编著的《青海农谚》一书,其内容是关于蚕豆的谚语:“彭祖活了八百,不忘稀豆稠麦”;“湿种的麦子干大豆,胡麻泥里绣”;“隔铧溜大豆,豆角看不透”;“大豆浇水立灯大”;“麦浇芽,豆浇花,青稞浇水淹老鸦”;“大豆开花水灌灌,水足满串串”……这些农谚内容博大精深,把农民和自然界斗争的知识用朗朗上口的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出来,长幼相传,邻里互学。



蚕豆亩产曾突破1000斤大关





  青海省种子管理站高级农艺师王龙骧先生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年,首创士法中耕施肥法,提出高位、干旱缺水川水地区丰产对策;在贵德县春小麦高产32项技术方面提供了一定依据;独立制定出蚕豆亩产300-500公斤栽培技术方案;提出了甘蓝型油菜亩产250公斤以上9个阶段28项技术措施,使贵德、西宁万亩千斤丰产方案及豆、油高产获得成功。


  他在《记青海蚕豆的种植业技术改革》中记述,1973年在贵德县河东公社蹲点,从黄河边遥望北面拉脊山的果什则高峰,方知尕让的农田是在高耸云端的山区。从高寒之乡到黄河河谷,热量条件大有保障,蚕豆高产的希望就有可能在这里实现。庆幸的是公社党委书记蹇步英和杨家五队队长朱秉敏支持,建立了1.52亩牛角尖子田,实施了全新的综合栽培技术,实打亩产1034.9斤,符合国家商品粮一级标准。这一增产经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简报中反映了出来,1990年《青海省志·农业志》对这一纪录予以记载。贵德县蚕豆技术改革是在没有用国家一分钱的条件下搞起来的,是科技干部和广大农民密切结合的产物,他们唱出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



二月二,青海人爱吃的炒大豆有哪些


黑脆:自民国以来就有“黑脆”的叫法,看起来黑,但吃起来脆。皮焦肉黄,具有浓厚的豆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黄脆:温火烘炒,面呈金黄色,内核淡黄,口感酥脆,具有淡淡的豆香味。



尕大豆儿:外形较黄脆小而玲珑,出锅后皮开肉绽,老百姓形象的称其为:“双眼皮”。口感绵柔,民间有:“八十岁老汉不用嚼,舌头一压就下肚”的说法,是老少皆宜的佳品。



白豌豆:豆体浑圆雪白,出锅后面呈鹅黄色,吃起来嘎嘣脆,有“单眼皮”的俗称。



麻豌豆:外观麻皮呈青色,口感浓厚。中医上有“强身健体、益脾壮阳”的说法,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来源:西宁晚报)

推荐阅读

【美翻过】来一趟青海,至少要心动十次!!


【扩散】全城求助:城东14岁花季少女走失两天,妈妈快崩溃了





FM956 西宁党建


长按二维码或扫一扫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